【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41-01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現代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注重技術性、藝術性和創新性的結合。數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求獨求異。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始終是值得教師們關注與思考的話題。下面就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看法: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是新課的導入,要注意根據兒童特點,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有趣情境,把學生帶入愉快好學的學習氛圍中。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無法持久,常影響教學效果。通過借助多媒體,創設有趣情境,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且改變了以往的教與學的方法,營造了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二年級“統計”一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課前談話:以“小朋友喜歡看動畫片嗎?”開頭,先在屏幕上給學生播放“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宣傳短片,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福娃并適機提問:知道喜歡哪種吉祥物的人數最多嗎等,通過觀看動畫吸引學生注意力,創設了美的情境,活躍了氛圍。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吸引學生注意和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因常常是那些具體、直觀的事物。小學階段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很重視,但由于數學教材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數學單調且枯燥的數字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發展。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注意加強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把數學的知識性、游戲性和互動性融為一體,將音、形、像、色融為一體進入數學課堂,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我創設小動物賽跑的情節,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將教學內容融入小動物賽跑的情境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看著動物伴隨著音樂奔跑的情境,興奮極了,這些動物誰跑了第一名?誰又跑了最后一名?憑著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學生很快做出正確判斷,突出了教學重點,學會了數的順序。
由于數學計算的枯燥性,使我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將本課練習設計為闖關游戲,按練習的難度把題目分為幾關,有小馬過河、摘蘋果、登高山、智慧樂園等,并設置了只有闖過第一關才能闖第二關,關關都有鼓勵的程序,體現練習多樣化。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根據自己能力,不斷克服困難,最終到達目的地。整節課的過程不但沒有壓力,還深刻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練習量很大,但學生沒有厭倦情緒,感受到的是成功的愉悅!
三、利用多媒體,可以帶動思維,幫助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應把學生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融入課堂,拉近學生與數學距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而教學資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現象和問題的呈現借助多媒體可以更直觀也來完成,它集文、音、像、色于一體,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因此,借助多媒體,可以以靜變動、動靜結合,直觀的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加深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一年級數學“生活中的數”時,我提問學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有數字或可以用數字來表示的?集體討論后,我利用多媒體通過動畫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將生活中各種有數字的東西直觀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從感官上直觀地認識;我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動畫:小明的媽媽去買東西,媽媽給小明買了8個蘋果,小明可喜歡吃蘋果了,馬上就吃了2個,又吃了2個等,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圖意,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決、列出算式,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還理解了加減法的含義,用信息技術展示了學生的多種算法,理解了算理。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又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學生很難理解對稱的含義,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可以對稱的圖形動畫,演示重疊,讓學生認識到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動手制作,取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平移與旋轉”時,由于平移與旋轉介紹的是生活中的現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對二年級學生來講十分的陌生和抽象,我利用攝像機攝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讓學生觀察,把學生視角從課堂內擴展到課外,把學生放在現實情境之中來認識概念,增加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小學生受年齡限制,往往喜歡一門課的前提條件就是喜歡這門課的任教教師。為此需進一步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模式,拓寬學習空間,改變學習方式,改變以往教師當搬運工,單項傳遞知識的過程,巧妙運用多媒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買東西。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畫面上的人在干什么?買賣東西時要用到什么?從而引入人民幣,緊接著老師再提出要求:平時生活中你買賣過東西嗎?都是怎么做的?再進行現場買賣等。數學靠死記硬背是學不會的,學生必須經過自己的實踐和實際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加減,讓學生從死板的學習模式轉變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中來,促進自主學習,改變學習方式。
總之,利用多媒體教學,使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減輕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有效培養更多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作者簡介:
馬漢林(1965-),男,回族,寧夏吳忠人,大專,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