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星
【摘要】《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語文到數學,從科學到音樂,閱讀已經成為小學各門學科聯系的橋梁,貫穿于各科之間。
【關鍵詞】閱讀 文化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42-02
就小學數學而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就十分重視運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情境圖的閱讀,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解題方法的閱讀,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你知道吧”的閱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有關數學的背景,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這些不同形式的閱讀只有一個目的,豐富數學知識,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數學教科書中所選取的“你知道嗎”內容,有關于數學知識發展的史料,有貼近于生活實際的運用,有各種方法的補充,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用好這些材料,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各科知識的融合,而且可以使學生拓展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覺悟,促進整體素質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什么時候要閱讀“你知道嗎”,又該怎樣怎樣閱讀呢?下面,我想就這一拓展性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課始閱讀,幫助入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你知道嗎”中的某些閱讀材料就為情境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五年級下冊在學習“認識圓”時,也可以從書后的“你知道嗎”入手。“你知道嗎”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入手,提取了自然現象、工藝品、建筑物、運動現象中形成的圓,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而引出圓,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充分體會古希臘數學家曾經說過的那句話: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在欣賞圓的美的情境中,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圓”的世界……
二、課中閱讀,感受文化
數學是門大文化,數學教學就是要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新課程改革把“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寫入了《數學課程標準》之中,正是要我們教師在課改的課堂中,充分挖掘數學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負數在以前的教科書中直至初一的課本中才會出現,可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卻在五年級上冊便向學生們做了簡單的介紹。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意義相反的量認識負數,會用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兩個量,當最后學生對負數和正數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向大家介紹有關負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即出示“你知道嗎”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采用邊聽錄音邊看圖畫的形式呈現,同學們在課件的輔助下,感受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體會著身為中國炎黃子孫的自豪,深深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在此之后,再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學生的感受定會不同。
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學生用假設法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假設即類似于我國古代的數學名題“雞兔同籠”。在例題的新授結束后,就可以直接出示“你知道嗎”,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解,同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假設策略,解決這一經典的數學名題,既可以對新授的知識予以鞏固,也體會了假設策略在解決傳統數學名題中的作用。
三、課終閱讀,拓展思維
五年級下冊在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時,《教科書》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了列舉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本單元的最后,《教科書》還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段“你知道嗎”閱讀材料,其中有“輾轉相除法”、“短除法”。很多數學教師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課堂尾聲,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以一道題為例,加以演示,這樣既拓展了全班同學的知識面,同時也讓部分學生掌握了另一種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再如“五線譜里的音符也可以用分數來描述”,你知道嗎?這是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單元中,“你知道嗎”帶給學生的知識。在“分數除法”教學最后,先讓學生們自主閱讀,再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樂理知識說說對其中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即全音符的時值之間的關系。在學生計算“多少個十六分音符的時值等于1個二分音符的時值?多少個十六分音符的時值等于1個四分音符的時值”中,不僅拓寬了學生視野,而且對分數除法的學習興趣更濃了。
當然,“你知道嗎”是很好的綜合教育陣地,通過對這部分知識的介紹,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祖沖之求得密率的時間,至少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的數值早1000年。”也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活常識普及教育,如“上海和悉尼的氣溫變化大不相同的原因與它們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有關。”等等。
讓我們結合課堂教學情況,讓學生充分閱讀“你知道嗎”,在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呂建偉.課程資源整合:貴在有效[J].江蘇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