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濤 王曉麗 劉貴民



【摘 要】本文介紹了Seminar教學法的內涵及其主要特征,并以博士研究生課程納米表面工程為例,論述了Seminar教學法的應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Seminar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開闊研究思路,并對課題研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Seminar教學法 研究生教學 納米表面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3-0012-03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對未來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必須注重研究生的教育創新,探索研究生教學的新方法,加強研究生能力的培養。
一 Seminar學習理論及其特征
1.Seminar教學法的內涵
Seminar教學法起源于18世紀的近代德國。Seminar意為“研究生為研究某問題而與教授共同討論之班級”,也即“專題討論會”、“研究班”或“研究班課程”,是一種結合教學活動進行的研習方式或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學術研究的一種制度。Seminar通常由一名研究專家向學生提出問題或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在其指導下進行解決問題的活動。這種制度是以學生探討為主的雙向、多向的交流過程,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一節典型的Seminar實施的課堂一般由主持人介紹、主題報告宣講、回應人發言、限時辯論與交流、總結與評點五部分組成。
2.Seminar教學法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是Seminar的重要特征,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在Seminar中得到充分、完美的結合。在Seminar中,教授與研究生完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因為教學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必須通過教授與研究生的研究探討,逐步接近真理。對于選中的具體專題,教授與研究生必須明確關于這個專題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前人已有成果的理論背景;這些理論成果有什么現實意義;如何利用別人的成果進行新的探索。這樣就很好地把教學與科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
第二,強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Seminar注重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在Seminar中,教授不再以告知的方式灌輸知識,轉而重視研究生的獨立研究及思考能力;對于每一個由研究生和教授共同確定的專題,研究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搜集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前人的成果進行反思,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是研究生獨立研究的過程,可以更好地培養研究生獨立學習和科研的能力,只有在研究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教授才做適當的指導。
第三,注重研究生的互動與合作,師生關系平等融洽。Seminar是以小組講座的形式進行的,這種形式為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多向互動的平臺,它可以全方位地調動小組成員的參與熱情,在激烈的探討中激發小組成員對于問題的不同見解,促進研究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從而激發研究生對此類問題的連鎖反應,形成良好的探討氛圍。在探討的過程中,由于教授不是以權威方式作用在討論過程中,因此Seminar成員之間具有平等合作的基礎。Seminar為研究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必要的平臺,在互動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思想的碰撞就可能形成多樣的解釋,而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獨到的價值。Seminar為參與者提供了合作空間,它將合作精神引入學習生涯,有利于實現和強化合作思想。在Seminar中教授主要的作用在于控制課堂的進程,對小組成員間的討論做進一步的指導,并最終在討論結束后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協商的關系。
二 納米表面工程課程
1.課程基本情況
納米表面工程是裝甲兵工程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第一學期開設,學時為40課時。
通過課程學習,主要使學生了解納米表面工程研究現狀及其在民用工業和武器裝備中的應用,熟悉納米顆粒材料表面改性常用的技術方法,熟悉材料表面納米薄膜、納米復合涂層、納米結構涂層等納米涂覆層的分析和表征方法,了解各種納米表面工程技術,重點掌握納米硬膜技術、微/納米熱噴涂技術、納米復合鍍技術、納米潤滑技術、納米自修復技術等裝備中已經取得成功應用的納米表面工程技術,掌握納米表面工程技術設計的基本原則,能夠針對裝備維修和再制造問題設計和選擇納米表面工程技術。
2.課程教學特點
從納米表面工程的教學內容來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涵蓋內容廣泛。納米表面工程的教學內容涉及的學科專業知識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納米表面工程所涵蓋的學科專業知識十分廣泛。由于研究生入學前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學習基礎不一,因此學習本門課程只能針對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有重點地學習。而對于一名授課教師教授如此廣泛的專業知識,也有很大的難度。
第二,各章教學內容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由圖1可以看出,《納米表面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建立在納米材料特性及制備技術、分析技術等知識基礎上,由相對獨立的納米硬膜技術、納米熱噴涂技術、納米復合鍍技術、納米固體潤滑技術、納米粘接技術、納米復合功能涂料技術、金屬表面自身納米化技術等所組成。每種技術自成體系,有相對完善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三 Seminar理論在納米表面工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為充分培養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提倡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堂教學和課題研究兩個部分。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研究報告和課堂討論為主,主要在課堂內進行。課題研究主要以學生分組展開與課程相關課題研究為主。教師選擇課程相關領域前沿研究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選擇若干具體的方向組織學生展開研究,課題研究主要在課外進行。納米表面工程課程Seminar組織過程如圖2所示。
這種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過程,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課前進行廣泛的閱讀和認真的準備;另一方面主要通過討論、專題研討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上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下面以納米表面工程中的納米復合鍍技術一章的Seminar交流教學過程進行說明。
1.交流內容調研
一般而言,調研內容分為基礎理論調研、國內外研究進展調研、目前存在的問題或需要改進的內容調研、應用情況調研等。
第一,基礎理論調研。基礎理論是本次交流內容的理論基礎,應該簡要介紹,而且要深入淺出。就納米復合鍍技術一章而言,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包括電化學理論、電鍍理論、復合鍍理論、化學鍍理論等基礎理論,結合納米技術的發展進行總結和梳理。
第二,國內外研究進展調研。介紹國內外相關技術的研究發展歷程及最新研究進展,通過這方面的介紹,使參加交流人員對交流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納米復合鍍交流內容調研流程圖如圖3所示。
第三,目前存在的問題或需要改進的內容調研。對于交流內容中所存在的問題,交流者應該進行總結,并進行客觀的表述。這部分內容也是后續交流環節的主要內容,應該列為重點,也是準備工作的難點所在。
第四,應用情況調研。納米表面工程這門課程與工程應用結合十分緊密,其發展也是以工程應用為背景和牽引進行的。因此,對于課程中涉及的每種技術都要結合工程應用情況進行詳細介紹,不要讓理論變為空中樓閣。
2.交流PPT內容制作
在交流PPT內容制作方面,主張以課本內容為主線,同時加入調研內容和自己的見解。一些對交流內容比較熟悉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內容安排。
3.交流與討論
第一,匯報時間。一般而言,每次交流匯報時間安排為2課時。其中匯報時間應該控制在30~50分鐘。時間過短,不利于深入分析知識點;時間太長則不能為交流提供充分的討論時間。
第二,討論方式。討論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邊交流邊討論。此種討論方式解決問題的時效性較強,不會出現遺忘情況。另一種是匯報完畢后集中討論。這種討論交流方式會增強問題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也會引起討論的廣泛性。
在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情況靈活選取,以提高教學效果。
4.內容完善與再交流
根據討論情況,匯報者要進行總結,課下針對建議內容進行再調研、再學習、再總結,教師可酌情組織簡短的課上交流或課下交流,確保討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納米復合鍍一章教學中,討論的問題主要有:(1)“納米復合鍍技術”的定義;(2)納米材料在鍍液中的應用與表征方法;(3)納米顆粒在鍍層中的強化機理。
針對以上討論比較熱烈的問題,教師主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定義、理論、論據的確切參考文獻;(2)參與討論的論點的科學性與正確性;(3)對交流內容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5.教學效果
該教學法已經在3輪博士、碩士研究生課程中進行了試點改革。在2013級博士教學過程中,對參與教學的7名博士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7名博士生中,有6人認為該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6人認為能夠開闊思路,通過討論他人研究成果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指導自己今后的課題研究工作;所有人都認為通過該課程教學掌握了更多有效的科研工作方法。
四 小結
通過Seminar課堂教學實踐,主要有如下心得體會:
第一,Seminar教學法比較適合研究生課程尤其是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參與討論的學生可以找到較多的共鳴點,容易引發討論。
第二,Seminar教學法的實施離不開細致全面的準備。盡管準備工作并不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部分,但是準備工作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它能夠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前期準備工作做得認真仔細的學生,在課堂討論的時候占據了比較大的優勢,陳述也更加全面,辯駁更加有力。
第三,教師實施Seminar教學法的時候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一個全面的教學計劃。二是在匯總整理材料的時候要認真分析。三是教師在開場介紹的時候要平鋪直述,不做任何評價、不帶任何觀點,避免由于教師的主觀好惡對參與者造成心理影響,影響學生的自我判斷。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懷疑和反對意見,在討論過程中為意見的交鋒創造良好的氣氛。四是要善于引導學生,駕馭整個課堂。
參考文獻
[1]沈文捷、朱強.Seminar教學法:研究生教學的新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Z2)
[2]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