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陽 李俊 李文標 胡小東 方亮 柴云霞 蔣海峰 李慶武 武彥章
摘要 分析了楚雄煙區的發展現狀,指出煙葉標準化生產是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關鍵舉措,是提高煙葉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煙草商業企業提質增效、保障煙葉有效供給、保證煙農增收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對楚雄州煙葉標準化生產具體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進行了研究,并對楚雄煙區煙葉標準化生產今后的發展做了展望。
關鍵詞 煙葉;標準化;楚雄;發展;展望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34-389-04
標準是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調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并運用“統一、簡化、優選”的原則,獲得最佳秩序,這就是標準—標準化的過程。它具有科學嚴謹性、前瞻性、現實性等特性[1-2]。煙葉生產標準化是以煙葉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即圍繞《烤煙》國家標準,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把煙葉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整個煙葉生產全過程的活動[3-4]。煙葉生產標準化通過成果轉化、規范管理、優質服務,促進煙葉生產的“穩定、優質、生態、安全”,是推進煙葉品牌發展的基石,是實現楚雄州煙葉生產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5-7]。楚雄州多年來高度重視煙葉標準化生產工作,將其作為提升煙葉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楚雄煙草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性舉措來抓。
1 楚雄州煙葉標準化生產現狀
1.1 摸索階段
2003年,祿豐縣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被國家局列為第四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楚雄州煙葉標準化工作自此開始。2007年,祿豐縣獲得全國第四批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驗收第一名,被國家局評為“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優秀示范區”。隨后,姚安縣也加入了煙葉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于2008年順利通過驗收。兩縣通過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的實施,輻射帶動了全州煙葉生產水平的提高。
1.2 全面推廣階段 2008年,楚雄煙區在祿豐縣、姚安縣建設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縣的基礎上,以主要工業企業對煙葉原料質量要求為目標,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選擇先進技術,制訂了《楚雄烤煙綜合標準》并通過審定,由云南省質監局發布,2009年開始實施后,于2013年3月進行第一次修訂。自2013年以來,煙葉標準化生產在楚雄植煙十縣市全面鋪開成為常規性工作,通過有效的貫標工作,使煙葉水平和煙葉質量穩步提高,楚雄煙葉標準化生產取得了明顯成效。
2 煙葉標準化生產發展對策及成效
2.1 加強煙葉標準化基礎性建設
2.1.1 建立并完善煙草標準化管理機構。
楚雄州公司根據《中國煙草總公司云南省公司關于全面推進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及《云南省煙草專賣局關于調整云南省煙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通知》,成立了楚雄州煙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明確了機構組成、工作職責,下設企業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固定資產投資分技術委員會等分技術委員會9個。其中農業分技術委員會由煙葉生產部部長擔任主任委員,煙葉經營部部長、技術中心主任擔任副主任委員,成員為三個部門相關人員。逐年根據部門崗位變動又及時對技術委員會人員進行調整。
2.1.2 建立宣貫推廣體系。建立健全了州、縣(市)、站三級標準化宣貫推廣體系。州公司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的煙葉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煙葉生產技術中心,具體負責全州煙葉標準化工作的領導和工作實施。各縣(市)分公司、煙葉站逐級建立煙葉標準化工作領導機構,為煙葉標準化工作開展打下良好組織基礎。2015年,為進一步加大煙葉標準化生產宣貫力度,幫助煙農建立標準化生產行為,州公司在優化煙葉結構、訂單生產、專業化分級散葉收購、專業化氣象服務補貼、煙蚜繭蜂推廣補貼、云南中煙投入烤煤補貼、煙葉生產物資及專業化服務等方面,對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的煙農給予補貼,共預算27687萬元。
2.1.3 建設煙葉生產基礎標準化設施。
在新站(點)的規劃設計、建設規模、建設標準上,嚴格按照《中國煙草總公司云南省公司關于標準化煙葉收購站(點)建設的指導意見》執行,楚雄州下轄10個植煙縣市,73個標準化煙葉站、228個收購點。楚雄州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理部門相繼出臺相關管理辦法6個,對基本煙田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出臺了項目立項、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多方面的管理細則和實施辦法,對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
2.2 建立煙葉標準并持續更新
2.2.1 修訂完善煙葉生產企業標準。《楚雄烤煙綜合標準》包括基礎標準6個、種子品種標準1個、生產技術標準22個、產品質量標準1個、管理服務標準13個,共五大部分43個子標準,涵蓋楚雄州烤煙生產、收購、銷售全過程,規范了煙葉產品質量、植煙環境、煙用生產物質、質量安全等管控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較高的科技含量。2015年,楚雄煙草結合商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將《楚雄烤煙綜合標準》作為煙葉生產業務模塊進一步修訂形成企業標準并發布,該體系的建立將更有利于提高煙葉的整體質量水平,有效整合企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提高企業效益。
2.2.2 推進現代煙草科技研究成果轉化。
圍繞構建“特色、優質、生態、安全”的煙草農業目標,州公司在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調制等環節的先進適用技術研究,2010~2015年,楚雄州煙草公司完成科技論文46篇,知識產權11項,科技獎勵10項。陸續將“烤煙砂培漂浮育苗技術研究”、“楚雄州煙草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信息系統研究”、“不同氣候區密集烘烤技術研究與應用”、“有機肥對土壤環境和煙葉品質的影響研究”、“植煙土壤環境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等課題項目研究成果轉化為“烤煙砂培漂浮育苗技術”、“烤煙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規范”等相應規程。另外,州公司以科技項目為依托,開展綠色生態煙葉生產技術研究,積極探索綠色生態煙葉生產技術標準。
2.2.3 與烤煙GAP生產管理有機融合。
在推進標準化生產過程中,州公司全面引入烤煙GAP生產管理理念,以原料需求為導向,以基地單元為抓手,全面實施GAP管理,推進煙葉生產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生產方式現代化的深度融合。2015年楚雄州公司與12個卷煙工業企業合作,出臺《煙葉農殘控制和安全清潔生產工作方案》,構建州、縣、鄉、村煙葉清潔安全生產網絡,強化種植輪作,推進綜合防治,科學使用農藥,讓煙田殘膜、農藥瓶袋等集中收集銷毀監管常態化,及時清除煙株殘體,以確保煙葉質量安全及植煙環境安全。積極開展《烤煙生產非煙物質控制技術集成與研究》項目研究,從“田間-烤房-農舍-專業分級場所-收購站(點)”流程及運輸節點進行調研評估,建立控制模型,結合宣傳與培訓、非煙物質控制物品的更新使用、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等方面進行非煙物質控制技術集成與應用,切實提高非煙物質控制成效。
2.2.4 與精益生產管理有機融合。
在楚雄子午基地單元實施國家局精益生產試點,種植烤煙0.106萬hm2,13個村委會、168個村民小組、4 129戶煙農,其余在十縣市實施省局精益生產試點280.7 hm2,在實施煙葉標準化生產基礎上,將煙葉生產全過程打包為“育苗、田間、烘烤、分級”四個環節,從“技術、設施、流程、管理”四個方面找準短板和浪費源,全面推行精準作業、過程管控和現場管理,積極探索建設符合楚雄實際,以要素精益化和過程精益化為核心的煙葉精益生產模式。
2.2.5 標準體系與現代管理工具有機融合。
建設完善商業企業標準體系,在精益改善、現場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升企業標準化水平。推廣使用與標準化工作相關的煙葉生產管理擴展系統、煙站單元管理信息系統、煙葉調撥系統及其下的9個子系統,搭建信息管理系統平臺,把信息化管理貫穿于“生產規劃、合同簽訂、生產過程管控、災害核實理賠、優化煙葉結構、煙葉收購、調撥、銷售”全過程。
2.2.6 建立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大對煙葉質量安全排查力度,確定了包括農殘、重金屬、轉基因等內容的煙葉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確定了包括植煙土壤、灌溉水中農殘、重金屬限量等植煙環境相關標準,建立了包括種子、肥料等技術標準和采購、檢測、保管、發放等內容的煙葉生產物資相關質量安全標準,并對其過程進行嚴格管控。此外,楚雄州公司每年常規性的對各縣市煙區土壤及煙葉情況進行普查分析,作為煙葉質量追溯的依據。
2.3 提升基層宣貫水平
2.3.1 培訓工作全覆蓋。嚴格按照“標準一致、技術到位、全面推進、整體提高”的要求,州、縣、站各級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煙葉標準化生產培訓班,指導煙農認真貫徹落實標準化生產技術措施;在煙葉生產的各個環節為煙農及基層干部、技術人員印發《烤煙標準化生產月歷》(農家歷)、各種生產技術資料、優化煙葉結構資料、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材料、病蟲害及烘烤工作簡報,為煙農發送宣傳技術的短信,并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煙葉標準化知識,使煙葉標準化生產知識家喻戶曉。2015年全州累計開展州級培訓2次,縣級培訓61次,站(點)級培訓4 580次,累計培訓32.51萬人次,累計發放宣傳培訓材料20.15萬份,煙葉生產政策、技術措施宣傳培訓實現100%全覆蓋。
2.3.2 技術落實到位。
在全面實行煙葉生產收購各階段技術宣貫實施的基礎上,強化先進技術的推廣與示范,包括小苗膜下移栽、物理及生物防治、優化煙葉結構、特色品種精益烘烤等內容,實現了煙葉生產減工降本、提質增效。2013年以來在適宜地區大力推廣小苗膜下移栽技術,煙苗從膜上到膜下的一步之遙解決了部分干旱地區煙葉移栽問題,深得煙農推崇;2015年全州完成煙蚜繭蜂技術推廣3.65萬hm2,蚜蟲防效較高,減少農藥使用,逐漸轉變了煙農觀念,獲得煙農好評;全面實行優化煙葉結構,分類指導煙農合理留葉,不適用煙葉不采烤、不交售,提高了煙葉含金量;按照不同煙葉品種及煙葉素質制訂具體的密集烘烤技術方案,以烘烤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技術指導為著力點,以專業化烘烤、以煤代柴烘烤示范、網格化烘烤組織管理為突破口,推動精益烘烤管理工作穩步開展,全州推廣專業化烘烤、商品化烘烤和網格化管理;因地制宜推廣專分散收,“三工位”模式分級,堅持工序化、流程化操作,控制人均分級量,煙葉分級效率和等級純度顯著提高。
2.3.3 煙站強化管理,宣貫實施標準化生產。全州實施戶籍化管理,規范痕跡記錄。煙葉站對相關煙技員實行片區責任制,合理劃分責任片區。煙葉生產物資實現標準化管理,各縣市分公司煙葉站詳細記錄入庫記錄、保管及發放記錄完整,物資抽查檢驗由省公司定期進行。出臺《2015年煙葉生產技術服務承包工作意見》,將煙農技術服務承包給各縣市合作社,制定了煙農培訓制度或規范,對專業化服務人員實行片區責任制,相關工作由煙葉站監督,努力將煙葉標準化生產各個環節技術宣貫到每一戶煙農,并且具有針對性的指出煙農當時存在的不合格操作,并且提出解決辦法、整改措施督促煙農整改。
2.3.4 職業煙農隊伍逐步規范化。
通過制定《楚雄州職業煙農管理辦法》、《2015年職業煙農培育試點方案》,對職業煙農的認定、準入、培訓、管理、服務、補貼、考核、獎懲進行明確,對符合條件的職業煙農進行標準化規范管理,加強標準化生產工作與職業煙農隊伍建設相結合。
2.3.5 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順利推進。積極探索煙葉生產組織新模式,凸顯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煙葉標準化生產效率。近幾年,公司持續規范合作社運行及發展,堅持綜合服務型合作社發展方向,鼓勵廣大煙農自主選擇,自我管理,積極推行“煙站+合作社+煙農”組織模式,大力推進“兩頭工場化、中間專業化”服務模式,整合各種資源,順應市場化運作,擴大服務范圍,增加收入來源,持續注入發展活力,促進減工降本增效,并在提升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五個環節專業化服務水平的基礎上,逐步拓展煙葉生產技術承包、煙用物資購銷等服務,促進合作社持續發展壯大,確保標準化生產落實到位,提高了煙葉生產整體水平。
2.4 滿足工業需求
嚴格執行國家局下發的《煙葉基地單元工作規范》,制訂了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建設工作規范等相關的管理標準,工、商、研三方簽訂基地單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工業企業對煙葉質量要求,選擇布局合適品種,制定相應生產技術規程,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實行全面戶籍化管理,嚴格按照對口工業提出的技術方案進行標準化生產,生產出的煙葉符合卷煙工業公司需求和品牌導向特定要求。從2004年起,楚雄州多次走訪紅塔集團、上海煙草集團,湖南中煙、江蘇中煙和廣東中煙等16家客戶,開展工業驗證,征求煙葉用戶意見,進一步掌握了工業企業對煙葉質量的反應及要求,找準差距,分析問題,明確煙葉生產技術主攻方向,搭建了工、商、研共謀發展的互動平臺,促進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和煙葉質量提升。
3 應用成效
多年來,楚雄煙草始終把煙葉生產標準化工作作為煙葉發展的重要基礎,突出控總量、穩規模、強基礎、提質量、增特色的工作重點,以現代煙草農業為統領,煙葉基礎設施明顯夯實,組織管理能力明顯提升,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煙葉生產能力明顯進步。
3.1 煙葉生產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全州加大先進實用技術標準化推廣應用力度,有力提升了煙葉生產水平。一是規模化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14年末,全州煙葉種植穩定在4.93萬hm2左右,煙葉種植戶均植煙面積達到0.42 hm2,3.33 hm2以上連片種植面積3.85萬hm2,占89.6%。收購量由2008年的85 100 t提升到2014年的93 200 t。二是先進實用技術到位率進一步提高。100%推廣大田營養土、100%砂培育苗和漂浮育苗、87%面積輪作、86%面積最佳節令移栽、82%面積平衡施肥、100%面積地膜覆蓋、90%面積揭膜培土、100%面積封頂抑芽、85%以上面積蚜繭蜂防治煙蚜、98%面積優化煙葉結構、100%面積成熟采烤。三是田間優質煙葉長勢的均衡性進一步提高。2010年至今6年持續干旱的惡劣氣候條件下,每年度一、二類長勢的煙株比重占到80%左右,為圓滿完成計劃任務和保民生、保增長奠定了良好的生產基礎。四是煙葉質量持續提升,煙葉上等煙比例2014年為67.13%,比2008年的58.04%上升了9.06個百分點。五是煙農增收,利稅增長。2014年,全州煙農收入57 638元/hm2,比2013年增加4 547元/hm2。2014年烤煙經營實現稅利30.24億元,同比2011年的12.95億元增長233.6%,實現年均增長110.1%。
3.2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較大發展
全力推進煙田基礎項目建設,促進了優質煙葉生產,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一是水源、煙水、煙路建設逐步由弱變強。全州10.67萬hm2基本煙田,根據地理狀況、水源條件、種植面積、輪作要求規劃建設。2005~2015年,全州已建設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234 742件,受益基本煙田面積9.96萬hm2。其中:煙水配套項目190 481件,包括水窖175 982個蓄水容量337.19萬m3,水池8 069件蓄水容量11.80萬m3,溝渠5 753件長2 539.29 km,管網577件長2 894.61 km,提灌站62座,小塘壩整治23件蓄水容量285.98萬m3,倒虹吸15條長4.79 km;建機耕路795條447.74 km;土地整理4件0.034萬hm2。二是育苗、農機、烤房逐步實現綜合配套。2005~2015年,建設育苗小棚45 148個;煙葉調制設34 295件,包括密集烤房30 194座,烘烤工場附屬設施12件,熱源外置密集式烤房改造112座,熱源內置改造104座,立式密集烤房4座,煙夾與散葉烘烤2 310套,煙夾與散葉烘烤老舊烤房改造1 020座,烤房設備維修更換539座;煙草農用機械8148臺套,包括通用設備4 680臺,專用設備3 468臺。
43卷34期 鄒 陽等 煙葉標準化生產在楚雄煙區的發展及展望
3.3 生產組織化取得新突破
全州以鄉鎮為單位依法組建了78個綜合煙農專業合作社,開展育苗、機耕、烘烤、植保、分級專業化服務和生產技術服務、物資供應等拓展業務,煙農入社率達89%。成員代表大會對專業化服務的提供主體和服務價格等進行協商表決,煙草補貼形成的資產、涉煙大額資金開支由煙草參與監管,初步實現了“全面覆蓋、全程服務、全體受益”,合作社建設更加完善規范。
3.4 煙葉資源配置方式進一步優化
圍繞“原料供應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生產方式現代化”的工作目標,以品牌需求為導向,依據烤煙生產種植區域、經濟狀況及交通條件,打破行政區域設置基地單元,按單元配套煙田、煙水、煙路、農機、育苗、烘烤、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2014年與云南中煙、上海煙草、浙江中煙、江蘇中煙、湖南中煙、湖北中煙、福建中煙、河北中煙、河南中煙、貴州中煙、山東中煙、川渝中煙、廣東中煙13家工業企業共建基地單元25個,生產收購調撥煙葉3.29萬hm2、61 000 t。經過工業企業多年的驗證,認為楚雄煙葉清香型風格特征明顯,在配方中起到突出清香、清甜香、調和清雅回甜的吃味的作用,用于增加細膩感和降低勁頭,在卷煙配方中的配伍性較強,煙葉適用性總體較好。
3.5 特色優質煙葉生產把握新機遇
根據國家局提出的“卷煙上水平、原料保障上水平”要求,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堅定“優質、特色、生態、安全”的優質煙葉生產目標,抓住紅大、K326特色品種政策機遇,著力推動特色品種煙葉持續發展[8]。扎實抓好特色品種種植、烘烤、收購的差異化指導,煙株田間長勢、煙葉質量水平逐年提升,摸索出了一條生態優質煙葉發展之路。到2014年年末,計劃生產收購K326品種1.95萬hm2、42 510 t和紅大品種0.552萬hm2、10 030 t,兩個特色品種在全州占比58%,充分滿足了卷煙工業企業的原料需求,對煙農增收也起到了促進性的作用。
4 展望
在鞏固當前楚雄煙葉生產標準化成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楚雄煙葉生產實際,準確把握楚雄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方向,認真分析制約發展瓶頸,堅持以工業企業需求為核心,提高質量,突出特色,按照國家局煙葉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為原料保障上水平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4.1 持續完善煙葉生產標準化體系
煙葉生產標準化工作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標準化的對象,標準的等級、標準的水平只能在標準化工作進程中不短豐富和提高,要持續總結積累煙葉標準化工作的經驗,借鑒其他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特別是煙葉生產標準化企業標準涵蓋煙葉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要科學引用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使其與企業標準融為一體,并在標準化體系的運行實施過程中,根據楚雄煙草發展對煙葉標準體系的需求,不斷地對體系進行維護和標準的更新,合并制訂重復的標準,做到“一事一標準,同事同標準”。
4.2 堅持科技創新促進標準轉化 堅持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標準的創新,提高先進適用技術的到位率,重點加強優質煙葉綠色生產、植煙土壤保育、化肥減量提效、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煙葉質量安全控制、卷煙營銷方式創新、現代物流模式創新、企業生產管理創新方面等技術研究,通過科技創新將適合當地的新技術轉化為煙葉標準進行宣貫。
4.3 持續強化標準的宣貫 煙葉生產標準體系是煙葉生產、經營、服務等的執行體,標準及其體系建立后要及時運用到生產中,轉化為生產力并為生產經營服務。目前,仍有相關部門、技術員及煙農對煙葉生產標準化工作認識不到位,要用煙葉生產標準化推進楚雄煙草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和加大對標準宣貫的力度,進一步完善標準化組織推廣體系,除了成立州、縣(市)、煙站(點)三級煙葉標準化生產工作小組,各縣(市)逐步組建一支精干的標準宣貫隊伍,配備技術骨干,采用建立示范點、示范區的形式進行以點帶面,試點示范,通過建立煙農學校,發放技術資料、現場指導、技能比武等形式對示范區內煙農進行標準宣傳和指導培訓,切實將標準宣貫工作落實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使煙葉標準化工作成為煙農的自覺行動。
4.4 建立標準化生產監督與激勵機制
加大標準化生產各級監督與考核工作,整體推進市(州)、縣(市)、煙站三級考核獎勵制度,將檢查評分情況納入單位或個人績效考核,形成以質量為核心的管理與績效考核體系;設立煙葉標準化生產專項資金,把考核與績效掛鉤,對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及個人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全員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標準化生產執行力。
參考文獻
[1]
陳治鋒,向德明,萬偉,等.運用農業標準化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8(5):13-16.
[2] 蘇永士.依托標準化助推現代煙草農業發展[J].農技服務,2011(1):104-105.
[3] 王正平,王悶靈,馬浩波,等.河南省煙葉標準化生產現狀與思考[J].寧夏農林科技,2012(5):65-67.
[4] 張云,張曉妮.煙葉生產標準化及實施效果分析:以寶雞市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3(2):132-135.
[5] 吳震,曾中,田峰,等.湖南煙葉標準化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煙草科學,2013(1):7-11.
[6] 杜傳印,王兆群,周建,等.煙葉標準化生產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煙草科學,2008(3):16-19.
[7] 孫艷萍,楊繼紅,姜吉飛.騰沖煙葉標準化生產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農業科學,2010(20):48-51.
[8] 宋榜鵬,孫奎元,宋榜鶴.淺談用標準化生產打造特色煙草[J].吉林農業,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