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秀 王頌吉
摘 要:隨著國際分工由“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深化到“產品內分工”,以發達國家為龍頭、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拓展,價值鏈分工日益成為區域產業分工的發展方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包括中國、中亞五國和俄羅斯,近年來該區域工業發展較為迅速,但仍然存在工業分工水平較低、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構建工業價值鏈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層級互補的工業體系,這為構建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龍頭”、以中國中西部地區為“樞紐”、以中亞五國及俄羅斯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工業價值鏈創造了條件。這將有助于中亞及周邊國家與中國形成緊密的工業分工關系,推動相關國家實現工業經濟協同發展升級。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價值鏈;工業經濟
當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作為貫穿亞歐大陸的帶狀區域合作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目標是打造亞歐國家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依據相關國家的既有合作基礎,遵循由近及遠的建設原則,可以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范圍劃分為核心區、拓展區、輻射區三個層次。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包括中國、中亞五國和俄羅斯,這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體和基礎;拓展區包括南亞、西亞、蒙古、東歐等國家和地區;輻射區包括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國際分工由“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深化到“產品內分工”,以發達國家為龍頭、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拓展,價值鏈分工日益成為區域產業分工的發展方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層級互補的工業體系,這為構建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龍頭”、以中國中西部地區為“樞紐”、以中亞五國及俄羅斯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工業價值鏈創造了條件,有助于這一區域提升工業分工水平,進而實現工業經濟協同發展升級。
一、國際分工深化與價值鏈升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國際發展實踐表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任何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發展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下運行,只有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發展中國家才能逐步提升產業競爭力,進而躋身經濟強國之列。20世紀中期以來,國際產業分工經歷了“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的演進歷程,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水平日益提升,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拓展。具體而言,產業間分工又稱垂直分工,是指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業之間的生產分工。例如,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行業之間的分工,都屬于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又稱水平分工,是指同一產業內部的兩種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產品之間的分工。產品內分工是在標準化大生產的基礎上,由于中間產品的空間分散化生產,使得某一特定產品的不同生產工序或生產區段分布在多個地區(國家),從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跨區域或跨國性的生產鏈條。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產業分工深入到產品工序層面,產品內分工成為國際產業分工的主要形式,促進了國際產業轉移和價值鏈的全球拓展。
隨著國際產業分工的深入和長期科技進步的積累,發達國家的工業結構逐步轉向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淘汰下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則向相對欠發達的國家轉移。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已經開展了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第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將紡織、鋼鐵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相對欠發達的日本、西德等國家,美國則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推動了日本、西德經濟的崛起;第二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日本、西德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日德等國家則集中力量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推動了“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發達國家則集中力量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了中國經濟奇跡的出現。進入21世紀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以及越南、印度等國家轉移,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則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升級,這是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發展。通過研究三次國際產業轉移可以發現,前兩次國際產業轉移是產業間或產業內分工的表現,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轉移的是某一產業或產品生產流程;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已經深入到產品工序層面,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轉移的是某一產品的特定生產工序,產品內分工成為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動因。
在產品內分工背景下,跨國公司充分發掘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把產品的不同生產工序分布到世界最具競爭優勢的區域,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特定產品的不同生產工序之中。這樣,特定產品的生產流程被劃分成若干個具有不同增值能力的生產環節,這些連續、可分割的增值環節共同構成了產品內分工價值鏈。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以發達國家為龍頭、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簡稱GVC)。按照增值能力和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價值鏈有高端與低端環節之分。在工業各行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布中,由于發達國家具備品牌、技術研發等領域的比較優勢,因此發達國家的工業部門往往占據著增加值較高的價值鏈高端環節;與此相對應,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在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等領域,主要承擔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生產工序的分工任務,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部門大多被限制在增加值較低的價值鏈低端環節。其中,增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發動機制造、關鍵零部件制造等資金和技術密集環節,以及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管理和信息密集環節主要布局在發達國家,增加值較低的一般零部件制造和整機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則主要布局在發展中國家。可以發現,價值鏈的不同增值環節構成了一條“微笑曲線”。
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不僅有助于國內經濟增長,而且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生產工藝,逐步實現價值鏈位置由低端向高端升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低廉的優勢,積極承接國際范圍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成為二戰之后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日益削弱;與此同時,越南、印度等相對欠發達國家的要素價格優勢不斷凸顯。在此背景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低端要素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局面難以持續,亟需向價值鏈高端升級。價值鏈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發達國家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會盡力將后發國家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由于技術水平難以在短期內得到顯著提高,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鎖定傾向日益明顯,這要求中國加快尋求價值鏈升級之道。劉志彪等、劉友金等、趙放等研究認為,中國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應發揮大國優勢,東部地區通過產業內遷和產業鏈延伸,能夠在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基礎上著力構建國內價值鏈,這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們認為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相關國家應充分發揮合作基礎良好、市場空間廣闊和工業體系互補的優勢,積極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乃至更大的空間范圍構建工業價值鏈,這將有助于中亞及周邊國家與中國形成緊密的工業分工關系,推動相關國家實現工業經濟協同發展升級。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包括中國、中亞五國和俄羅斯,其中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段的重點建設區域。我們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工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加強工業分工、促進工業經濟協同發展的迫切性和現實可行性。
1.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發展現狀
(1 )中國(西北)工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到2011年,中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產值占全球比重達到20%左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但從工業各行業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和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尚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離“工業強國”的發展目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當前,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經濟已經具備了向價值鏈高端升級的基本條件,中西部地區面臨承接東部乃至國際范圍內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在此背景下,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各行業應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中西部地區則應大力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力爭在中國實現雁陣式產業升級。
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段的重點建設區域,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五個省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北地區的工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2009-2013年西北五省區的工業增速大都快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拉動全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13年,西北五省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8151.91億元,形成了以能源化工、采礦、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煤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食品、電力等為代表的工業體系,其中能源化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為明顯。2013年能源化工產業在陜、甘、新三省區工業總產值中占比均超過30%,其中陜西高達60.01%。表1展示了西北五省區的支柱工業行業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2) 中亞五國工業發展現狀 中亞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中國西北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自1992年相繼獨立以來,依托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中亞五國工業經濟均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分國別來看,哈薩克斯坦的主要工業行業為油氣工業和煤炭工業;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工業行業為能源、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屬;土庫曼斯坦的主要工業行業為油氣工業和棉毛紡織;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工業行業為采礦業、金屬及非金屬制品加工業;塔吉克斯坦的主要工業行業為采礦業、輕工業和建材工業。總體而言,豐富的油氣等礦產資源對中亞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顯著的帶動作用,但該地區工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工業化尚處于初級階段。
(3) 俄羅斯工業發展現狀 俄羅斯幅員遼闊,工業化水平較高,重工業實力雄厚,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970億美元,主要工業部門為燃料動力工業、冶金及機器制造工業、國防軍事工業。燃料動力工業領域,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2013年原油產量達到5.233億噸,位居世界首位;全年油氣(包括成品油)出口創匯達3556億美元,占當年俄羅斯出口總收入的67.6%,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油氣產品出口。此外,俄羅斯2013年出口煤炭1.429億噸,發電量為10450億千瓦時。
冶金工業是俄羅斯的傳統工業部門,俄羅斯擁有豐富的鐵礦,2013年生產鋼鐵近6900萬噸,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五。鋼鐵行業目前在俄羅斯工業生產中占據10%的份額,占GDP的比重達到5%左右。
軍事工業是俄羅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取得巨大發展的部門之一。作為世界第二大軍火出口國,2013年俄羅斯的武器出口交付額為157億美元,出口面向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和馬來西亞等60個國家。其中,軍用飛機占全部武器出口約40%的份額,防空系統所占份額超過25%。
2.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工業經濟發展現狀來看,近年來相關國家的工業發展較為迅速,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從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到中西部地區再到中亞五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的階梯狀分布。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相關國家的工業發展存在分工水平較低、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分工水平較低,相關國家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支持下,西北地區的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西北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西北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在重工業內部,礦產采掘業和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較大,這一重型工業結構決定了西北地區主要工業產品大多屬于基礎性的上游產品,產業鏈條短、加工程度低、產業輻射效應較差,工業行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中亞五國工業發展水平各有差異,除哈薩克斯坦的工業水平相對較高之外,其余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中亞五國產業結構類似,沒有形成優勢與特色,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俄羅斯重工業基礎雄厚,但同樣未與周邊國家建立起有效的工業分工。總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未形成有效的工業價值鏈,工業分工水平較低,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這亟需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予以解決。
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地形復雜,自然災害多發,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近年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大,導致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加,不利于工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重工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高比重,使得工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2012年,西部地區GDP總量占全國比重為19.76%,但廢氣排放量占全國比重卻高達32.73%,高出GDP比重12.97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占全國比重高達33.36%,高出GDP比重13.60個百分點。此外,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礦產資源較為富集,但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破壞性開發和掠奪性開發礦產資源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使該地區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今后應積極推動工業產業協同發展,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降低資源消耗,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構建工業價值鏈的條件及設想
在產品內分工背景下,地理因素對國際產業分工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區域內部的產業分工向價值鏈分工深化,構建區域工業價值鏈成為區域工業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五國的地域面積占亞歐大陸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接近四分之一,這一區域對世界經濟發展舉足輕重。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相關國家通過積極構建工業價值鏈,不僅有助于區域工業協同轉型升級,而且有助于帶動亞歐大陸乃至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1.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構建工業價值鏈的條件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層級互補的工業體系,這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構建工業價值鏈創造了基本條件。
第一,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國”機制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致力于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全方位合作,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通過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中亞五國之間的全方位合作日益密切,目前已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建立起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為中國與相關國家開展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在經濟合作方面,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強,能源合作需求旺盛,近年來貿易投資額不斷增加,中國已成為俄羅斯、中亞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或投資來源國。在交通聯系方面,第二條亞歐大陸橋正常運營,中哈第二條過境鐵路投入使用,絲綢之路復興項目、中吉烏鐵路建設加快推進,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之間的交通聯系日益密切。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良好合作基礎,為相關國家加強工業分工提供了條件。
第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市場規模與分工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助于提升分工專業化水平。包括中國、中亞五國、俄羅斯在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地域面積為3069.92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20.61%;2012年人口規模為15.60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總量的22%;GDP總量為10.55萬億美元,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14.56%。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龐大市場規模可以為相關國家的工業企業提供規模經濟效益,一方面有助于具有競爭優勢的工業企業在區域范圍內做大做強,提高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利用廣闊的市場空間來優化要素配置,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價值鏈的形成。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層級互補的工業體系。一般而言,只有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工業產業特定產品的不同工序具備比較優勢,才能通過構建工業價值鏈形成分工優勢。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涉及7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工業經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通過工業價值鏈跨區域重構,可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工業產業實現協同發展升級。具體而言,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具備了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升級的條件,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需要向外轉移;中國中西部地區具備承接國際范圍內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條件,而能源化工、鋼鐵、紡織等過剩產能則需要向外輸出;中亞國家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但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資源豐富,面臨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和礦產加工業的機遇,同時可以承接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俄羅斯具備良好的重工業基礎,一些工業行業處于價值鏈高端,可以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構建工業價值鏈提供技術支持。由此可見,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具備構建工業價值鏈的產業互補基礎。
2.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構建工業價值鏈的設想
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層級互補的工業體系,各相關經濟體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構建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龍頭”、以中國中西部地區為“樞紐”、以中亞及俄羅斯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價值鏈。在這一工業價值鏈中,各相關經濟體對工業增值環節的定位立足于比較優勢,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工業產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基礎,通過錯位發展和互補發展,可以逐步實現工業經濟協同發展升級。
具體設想如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應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生產工序,積極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生產工序,爭當絲綢之路經濟帶工業價值鏈的“鏈主”,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中國中西部地區應向外轉移過剩的能源化工、鋼鐵、紡織等過剩產能,積極承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出的勞動密集型生產工序,同時承接國際范圍內轉移出的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生產工序,爭當絲綢之路經濟帶工業價值鏈的“樞紐”;中亞各國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應積極承接中國轉移出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生產工序,同時大力發展資源開采及初加工、能源化工、棉毛紡織等工業產業,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尤其是油氣資源富集的比較優勢,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俄羅斯應為絲綢之路核心區工業價值鏈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持,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生產工序,輸出部分重化工業和技術密集型生產工序,與中亞國家共同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工業價值鏈。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工業價值鏈的形成,各相關經濟體的工業分工和經濟聯系將更為緊密,逐步建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白永秀,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西北政法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陜西省委、省政府咨詢委員,陜西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