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
摘要:隨著建筑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合理、科學的造價管理能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創造利潤,在激烈的競爭市場立足。本文根據多年工程實踐,對建筑工程造價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建筑項目;工程造價;問題;措施
一、建筑工程造價的特點
每個建筑項目都有自己的特點及規模,一些內部結構以及工藝流程都體現出造價的獨到之處。同時也具有不定性,由于市場經濟的帶動下,信息更新特別快,材料價格也存在浮動,同一個商品在不同的時間及區域價格差異也有著天壤之別。況且建筑項目一般時間都較長,一些大的工程項目工程造價高達千萬甚至上億都有,因此,在這么長的時間內難免會出現偏差或失控等情況。
二、建筑工程造價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項目實施準備階段管理不到位
項目實施準備階段包括立項、可行性研究階段和圖紙設計階段。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這個階段,對今后項目造價的影響起到50%的決定因素。但在立項階段,或因沒有深入市場進行細致的調研,而確定不了投資規模;或因沒有運用科學發展觀論證項目、分項的投資前景和它的可操作性,而無法選擇在經濟上可行的投資模式、明確投資控制三目標(質量目標、工期目標、和資金目標);或因在圖紙設計階段沒把技術與經濟有機結合在一起,即設計人員與概算編制人員設計方案未有機結合,各自為政,而導致后期項目實施中的嚴重浪費。
(二)項目招投標階段管理不到位
標底的編審工作是招投標管理的核心工作,在技術標的編制過程中,往往在工程標底編制前,由于編制人員并未充分了解項目情況,甚至未到現場踏勘,或是對一些特殊施工工藝不熟悉而造成后期在做標底時產生工程漏項等問題;在商務標的編制過程中,由于條款描述不詳細,特別是一些牽涉到工程款支付、工程結算費率、材料價格、工程量增減、施工措施費用的約定等沒有周到、明確具體地表達,而造成招投標結束后簽訂合同時的偏差。
(三)項目施工過程中管理不到位
或因為項目急于開工,建設單位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任意更改施工階段,沒有一個固定的施工程序,缺乏監督變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沒有防范變更而所造成損失;或因在施工過程中發現設計不合理但未及時變更,剛剛建完便拆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或因在簽證過程中,簽證人員未本著實事求是的宗旨,隱蔽資料等數據未通過深入現場實測取得而造成經濟損失;或因在簽證過程中,簽證人員未及時了解市場信息,隨意簽證材料單價,最后在決算審計中無法反悔改簽而造成一定損失。
三、建筑工程造價加強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在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對工程造價的管理是個動態的控制過程,是各個工作環節相互關聯、循序漸進的過程。作者將結合工作實例來對如何加強建筑工程造價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進行進一步探討:
(一)加強合同簽訂階段的造價控制
簽合同時,必須遵照招標合同的相關內容弄清各個條款的內容,涉及到的敏感內容,例如結算方式、費用以及違約處理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必須要有準確的規定。在雙方協商的時候,對不清楚、不具體、不準確的條款,經過雙方磋商,爭取能夠使雙方都得到利益的最大化。以某小區1-9#樓安置房工程案例中,鋁合金窗和入戶門以及太陽能熱水器是我單位直接發包給專業的廠商來制作安裝,由于在合同簽訂的條款里注明了配合費、材料下料費、工地的保管費、甲供材料的退款問題等內容,這樣就規避了在事后審計階段甲方和施工單位由于上述情況的發生而產生糾紛、扯皮事件,并創造了有利的審計基礎。
不僅如此,在簽訂合同中必須提前意識到索賠問題,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導致索賠的情況進行科學預測,可以盡可能把索賠事件的幾率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可以采取工程擔保和建筑工程保險等等有利措施,使公司風險得到有效降低,對建筑工程造價進行有效控制。
(二)加強工程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
(1)通過完善設計競爭機制來控制造價
完善并創新目前的招標辦法,在評選方案時,設計者不僅要提供方案設計,還必須進行概算并明確概算控制標準,將經濟與技術聯系起來,可以試著把經濟指標的地位適當提升,不能像以前只重技術而忽視經濟指標的相應作用。革新目前的計取費方法,限額設計的基數必須大于設計取費的基數。例如某小區1-9#樓安置房工程我們采用的是“施工圖限額設計”方式,即是用經過批準的設計概算控制施工圖設計。我們在施工圖設計之前就根據使用功能合理地確定了工程各部分的,在總圖設計階段,按照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項工程層層下達限額任務,由于分配層面較細,即使在分部工程中有較小幅度超額,但在分項工程中馬上就可以做相應調整和緩沖,故最終不會影響到控制總額的限度,有效完成在設計階段就做到對工程造價的控制。
(2)通過優化和對比設計方案來控制造價
優化設計方案控制造價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綜合問題,控制投資不是只減少投資,而是根據項目的具體收支,進行合理平衡調節。不僅要嘗試使用先進技術和工藝,還要避免投資的無限擴大。不能為了一味追求節約投資,選擇造價最低的方案,要知道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低的方案。好的方案應是技術先進、功能優越和性價比高的方案。
(三)加強施工階段的造價控制
(1)通過精確的簽證來節約造價
建設方現場代表在涉及金額較大的簽證時,應會同監理、跟蹤審計人員共同進行,避免簽證中數據弄需作假、漏洞百出的現象。并應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嚴把價格關,通過科學嚴謹的現場測量作為簽證依據,以保證簽證資料的精確性。
(2)通過合理的變更來節約造價
如果說設計階段是工程造價的形成階段,那么施工階段則是工程造價的實現階段。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對設計有一些修改和變更是難免的,有時是非常必要的。在施工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在前期設計未考慮到的棘手問題,但如果變更處理得好,則會收到良好的經濟效應。某小區1-9#樓安置房的地基變更就是個例子:
如某小區1—9#樓為多層安置房工程總建筑面積28306.47m2,共計六層,其中一層為自行車庫(不計容)。
1—9號樓在平整場地之前原來是大型土方及淤泥的堆埋場,堆置高度為3~6m且周圍原來多為魚塘,屬于低洼地帶,原設計基礎埋深為-4.5m,若按圖施工,由于現場原回填土多為淤泥土質,影響開挖后邊坡穩定性,容易塌方,故不可行。由建設方提出建議,進行基礎圖紙的變更。設計院提出方案一:原基礎設計不變,但增加基坑維護設計,以保證開挖時的邊坡穩定。作者提出了方案二:變更原基礎設計,采用換填素砼承載,即分段換填C15砼至-2.0m,并設置300mm厚板基一道,基礎底標高調整至-1.7m(如圖所示)。究竟采用哪種方案,我們在經濟成本上做了如下對比:
圖1 基礎換填砼施工圖
第一,若采用方案一,則需要基坑圍護設計、基坑圍護設計審圖、試樁、靜載試驗、基坑圍護施工、養護,多出很多施工步驟,勢必會延長工期,增加政府對拆遷戶拆遷過渡費等費用的安置成本。而采用方案二不需要做基坑圍護設計和施工,大概能縮短6個月的工期。若按璜土鎮目前的拆遷過渡費標準8元/月.m2,則實際節約拆遷過渡費17451.1㎡(6幢樓的建筑面積)×8×6=83.77萬
第二,施工過程的經濟性。經過兩個方案的實際對比,方案一的施工造價約為1182.18萬元,方案二的施工造價約為1030.8萬元,方案二比方案一節省151.38萬元。累計以上兩點,則切實為政府有效節約了235.15萬元(具體概算明細見下表):
值得一提的還有施工的安全性。方案二較之方案一還具有可操作性,因為分段換填在施工中不會造成邊坡塌方的等安全性問題。
綜上所述,設計院同意了筆者意見,最終采納了方案二。本案例說明在施工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不但能彌補前期設計中的不足,通過設計變更起到事半功倍、有效管理工程造價的作用。
(3)通過科學的材料、設備管理來節約造價
一般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設備費用占到了總工程造價的60%~70%,由此可見,選材是否經濟實惠,采購是否價廉物美,保管是否安全可靠等等對材料的科學管理,在降低工程造價上起著關鍵作用。比如通過對貨源進行調查研究來找到貨和價的結合點;比如通過貨比三家來確定采購單位;比如在水泥的保管中按規定堆放,避免受潮和底層結塊以保證材料正常使用;再比如根據施工方案來確定材料需求,做好每旬及月度計劃,根據工程進度和資金運轉情況安排大型設備的進退場等。
四、結束語
工程造價管理是一個從投資決策到竣工決算全過程的管理,控制造價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投資額度的突破,更積極的意義在于使人力、物力、財力等有限的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做好靜態和動態管理相結合的造價控制管理將對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