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華 張巖
[摘要]社區教育與遠程教育是發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載體,在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指引下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對推動社區教育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將發揮重要作用。哈爾濱市結合實際情況,在推進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與進展。
[關鍵詞]遠程教育;社區教育;融合發展
社區教育從80年代開始至今已走過了30多個年頭,從開始以適齡的中小學生為重點,到逐漸以成人教育對象為主體,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發展變化。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和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社區教育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趨勢
為了完成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這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社區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必將成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社區教育通過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的建立,不斷探索和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政府為主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要為目的,開展了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教育項目,社會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目前的社區教育工作仍存在許多不足,如政府引導不夠、缺乏橫向聯合和縱向溝通的協同機制;社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匱乏;整合力度不夠,缺乏統一規劃以及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問題,亟待政府積極發揮管理職能,規范政策法規、建立保障機制,改進教育方式。
與此同時,社會信息化的深度發展使得人們的學習方式呈現越來越強的數字化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學習需求的不斷提高,以服務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發展、關乎全民教育覆蓋程度的社區教育必然要采用更先進、更便捷的學習方式。現代遠程教育通過高新技術將傳統課堂教育模式與在線實時教育模式結合,實現了時空分布的無限制;在社區教育中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受教育對象的學習積極性,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推動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發揮網絡優質資源的共享性,學習內容的直觀性、獲取課程資源的便捷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等特點,使優質的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運用遠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和良好的硬件、軟件設施配備,把教育以最優化的形式延伸、拓展到社會基層,滿足社區居民的知識更新需求、素養提升需求和興趣愛好養成需求,既有效地填補我國大教育體系中的一些薄弱環節,節省社區教育經費,增強遠程教育的內涵發展,拓寬教育功能,又適應了社區教育的時間、空間、地點、學習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需求。所以說,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
二、哈爾濱市實現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從哈爾濱市情況看,社區教育始于上世紀90年代,1991年,南崗區社區學院成立,并被確定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2006年,哈爾濱社區大學正式掛牌;2008年“哈爾濱市民學習中心”創建;2012年,道里區作為我市社區教育三級網絡試點開始建設,同時全市社區教育網正式開通;2015年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聯盟正式成立。多年來,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一批市直單位在各自工作領域積極倡導,9區9縣市、哈爾濱學院、哈爾濱老年大學、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等市屬院校、中高等職業學校、中小學等地區單位在社區教育這塊陣地上面對不同群體、采用不同方式,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拘纬闪恕包h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社區負責,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社區教育發展良好局面。其中依托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技術和資源的優勢形成的“網絡教育技術為先導,社區示范活動為牽引,數字化學習平臺為載體”的獨具特色社區教育辦學模式,為提升社區教育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創新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理念,提升社區教育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近年來哈爾濱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就積極將社區教育放到全市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謀劃。2011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啟動“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教改項目。由中央電大牽頭,主要依托中央電大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這為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進一步拓展社區教育服務事業指明了方向。哈爾濱電大在參與社區教育,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中,以“貼近民生,滿足需求”為基本導向,利用遠程教育形式,發揮遠程教育優勢,特別是充分利用電大組織系統網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豐富教育資源的優勢,更新教育觀念,構建“沒有圍墻的學?!?,形成區域范圍內的社區教育“教學中心”、“傳播中心”、“資源中心”和“研究中心”,發揮了充分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推動了哈爾濱市社區教育向縱深發展,在更大范圍內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增強了發展社區教育的責任意識。
(二)搭建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平臺,促進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
2010年哈爾濱社區教育網籌建并試運行,搭建起社會化、全民化、廣覆蓋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和全民終身學習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了遠程教育共享性強、成本低廉、形式靈活、傳播廣泛、易于參與等特點。
目前,依托哈爾濱電大的遠程教育技術和軟硬件設施搭建起的哈爾濱社區教育網,已成為哈爾濱市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和全民終身學習的優質服務平臺。該平臺自建、共享、整合了14類網絡課程資源萬余學時,數字圖書10萬余種、數字期刊百余種和學術視頻3000集。社區教育的課程體系集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健康養生教育等突出居民需求、網絡特點和哈爾濱特色。堅持以服務“民生”為中心,滿足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需求和社區居民學習的需求,采取網絡學習、面授講座、社區活動三種教育形式相結合的“一二三”的辦學方針。經常性的開展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講座和主題活動,如家庭教育、投資理財和法律知識等專題講座;“黨史與紅歌”主題講座;“安全教育進社區”、“社區全民健身”、“舊物改造DIY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努力實現社區居民“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打造富有哈爾濱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建設市民學習管理平臺,開發“市民終身學習卡”系統,實現市民在不同場所學習“一卡通”,為市民提供網上一站式學習支持服務。積極營造“自主學習、自由學習、快樂學習”的終身學習氛圍。
(三)創新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機制,構建社區發展新格局
2015年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聯盟成立,有效整合了社區教育資源,按照“學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的思路,統籌區域內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設施資源,鼓勵和支持在哈高校、中高等職業學校、中小學校、企業等單位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為社區居民學習提供便捷高效服務。探索建立公益性與市場性兼容的開放、共享、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聯盟或資源開發機構,不斷擴大社區學習資源供給,滿足社區居民對教育、文化、體育、娛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學習型社區建設。通過科學制定學習型組織創建標準和評比辦法,積極探索推進社區教育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成功做法。與此同時,結合時代特點、地方特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要求,以“講文明,樹新風,懂禮儀,促和諧”為主題,以“爭做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市民”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廣大市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文明程度,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對推動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有效的運行保障機制以推動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
做好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整體規劃,圍繞理念形成、機構建立、制度建設、保障機制、考核評比方案等方面建立二者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社區教育聯盟依照章程,在哈爾濱市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工作。統籌各成員單位,以項目為牽動,凝聚聯盟力量,匯聚聯盟智慧,科學規劃,建立高效運轉的聯盟體制,建立以聯盟成員和區(縣、市)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以街道(鄉鎮)社區教育學校為骨干、以社區(村)居委會教學點為依托的社區教育網絡。探索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的聯動機制,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共享師資隊伍、課程資源、教學設備、教學場所等教育資源,共享市民學習信息,消除社區教育中的“孤島現象”,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交互。加大學習型社會建設和聯盟工作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教育的各項學習活動中來。
(二)積極優化學習平臺,實現廣播電視大學內部的教育資源共享
社區教育平臺的建設是數字社區教育發展的核心,作為開展遠程教育的官方權威部門,廣播電視大學要積極履行社區教育推廣計劃,在搭建學習平臺,共享數字圖書館等數字化學習資源,將社區教育平臺建設成為界面清晰、操作簡便、功能完備、雙向互動的學習平臺,高質量、大容量、系統化的資源平臺,自成體系、獨立運作、可拓展升級的管理平臺,定期更新課程資源。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和現代技術手段等優勢,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網的功能,做好社區教育平臺的使用和維護,以網絡為載體,實行遠程、開放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三)加大“三網融合”發展的力度,促進社區教育的健康發展
哈爾濱市是國務院確定首批12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充分利用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的創新實踐開展社區教育,發揮有線電視網覆蓋面廣、終端普及率高、操作簡便的特點吸引參與者學習,利用掌上電腦、智能手機、PDA(即個人數字助理)等微型移動設備,為學習者提供在“移動”狀態下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的條件。推廣建設三網資源的融合共享,做到社區教育全覆蓋,實現教育資源進家庭、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