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棟 李冠喜 孟德龍等
摘要為研究水稻種子的生產技術,以連粳7號水稻種子為試材,探討了氮肥運籌、種子田去雜方式、機械烘干的溫度控制以及種子貯藏的水分控制等水稻種子生產、加工、貯藏關鍵技術對水稻種子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氮肥運籌中以分孽肥與穗肥的施用比例8∶2最優,7∶3次之;以孕穗期去雜效果最好,純度最高;機械烘干處理的溫度控制為44 ℃時烘干效率及發芽率控制效果最好;水稻種子含水量控制在18%時,種子的貯藏質量和貯藏成本均能得到保障。
關鍵詞水稻種子;氮肥運籌;去雜時期;機械烘干;含水量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1-058-02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Rice Seed Production
HUA Guodong, LI Guanxi, MENG Delong et al
(Lianyungang XuHuai Reg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Abstract To study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rice seeds, the effects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rice see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about nitrogen application regimes, the way to remove weeds in seed breeding field, temperature control of mechanical drying and water control on seed storage and so on, on the quality of rice seed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Lianjing 7 as test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application proportion of tillering stage dressing and head dressing was 8∶ 2 and the effect of 7 ∶3 was next; the best time of weeding was booting stage for the highest purity; the effect of drying and the germination rate was the best on 44 ℃ in mechanical drying processes; the most appropriate storing seed moisture content was 18%.
Key words Rice seed; Nitrogen application management; Time of weeding; Mechanical drying; Water content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土地流轉,種子曬場減少,以及種子晾曬方式、栽插方式等的改變,種子生產面臨新的課題。特別是直播稻的種植,農民購種后儲藏時間延長,對種子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種子質量的控制是一個由栽培技術、加工包裝技術以及貯藏技術組成的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很難保證種子的質量[1-2]。而新的機插秧技術、直播技術的推廣,又給種子質量研究帶來新的課題[3]。筆者從氮肥的施用方式及去雜時期控制等栽培技術、機械烘干的溫度控制等加工技術以及水分控制等貯藏技術幾個方面探討了水稻種子生產的關鍵技術,以期為種子企業在水稻種子繁殖技術及提高種子質量方面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供試水稻品種為連粳7號,由江蘇金萬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氮肥運籌試驗采用連粳7號原種手工插秧,落谷期5月12日,移栽期6月20日。小區面積為2.4 m×6.5 m=15.6 m2,株行距為13 cm×25 cm,采取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播前施基肥P2O5、K2O均為135 kg/hm2。常規純氮施用量為330 kg/hm2,氮肥基肥與分孽肥穗肥的比例1∶1,分孽肥與穗肥的施用比例設5個處理:5∶5、6∶4、7∶3、 8∶2、9∶1(分別標記為A1、A2、A3、A4、A5);分孽肥1次施用;穗肥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施用比例為3∶1。在水稻成熟期,測定各處理單位面積實產、千粒重、子粒青花率、發芽率。
1.3種子田去雜方式試驗
采用連粳7號良種手工插秧,分別采用3種方式去雜:拔節期去雜、始穗期去雜、成熟期去雜。每種去雜方式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為667 m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去雜時計算雜株數、雜株類型,成熟時測定小區產量。
1.4烘干處理試驗將新收獲的種子(連粳7號),采用機械烘干的方式干燥,其中,烘干機械的溫度分別設定為42、43、44、45、46、47、48 ℃,分別取新收獲的同一批種子各1 000 kg(含水量22%),按設定的溫度均烘干至含水量14.5%。記錄各樣品的烘干時間,檢測各樣品的發芽率。
1.5含水量對水稻種子貯藏的影響
將新收獲的種子連粳7號水稻種100 kg去雜后(當年10月份),分別于44 ℃下烘干至含水量為15%、16%、17%、18%、19%、20%、21%、22%后,分別用塑料編織袋包裝并置于倉庫內,各處理分別用薄膜覆蓋,常溫保存。次年4月份分別檢查發芽率。
1.6數據處理試驗結果采用origin 8.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作圖。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氮方式對水稻種子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知,氮肥不同追肥方式,對產量、種子品質均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產量以A3最高,A4次之、A5第3,A1、A5產量較低,不同追肥方式對于粒重的影響較小,子粒青花率以A1最高,A2次之,A3、A4較少,A5最少,說明穗肥使用量越大,青花率越大;發芽率 A3、A4、A5較高,達國標,A2、A1不達標,但仍達80%以上;千粒重以A4為最高。由此可知,A1和A2產量低,青花率高,發芽率低(沒達國標),不用于種子繁殖;A5有較高的發芽率和較低的青花率,但產量太低,不宜用于種子生產;因此,以A3、A4的氮肥施用方式繁殖種子相對較為理想,產量較高,有較好商品性,千粒重達正常標準,青花率較低,發芽率較高。
2.2去雜時期對水稻種子純度及雜株類型的影響
由表2可知,孕穗期去除的變異株、自生稻及其他雜株的數量最多,而分蘗期去除的各類雜株最少,乳熟期去除的各類雜株比分蘗期多但比孕穗期少;孕穗期去雜后水稻種子的純度顯著高于其他2種去雜時期(P<0.05)。說明以孕穗期去雜效果最好,對變異株、自生稻及其他雜株的去雜效果最好,去雜后純度最高;乳熟期去雜效果次之,對變異株、自生稻有一定的效果;分蘗期去雜效果較差,對自生稻去雜效果較好,但對變異株及其他雜株去雜效果差。
2.3烘干處理對水稻種子發芽率的影響由圖1可知,溫度設定為42 ℃時,烘干后發芽率最高,但所需的烘干時間最長;溫度設定為44 ℃時,烘干后發芽率與溫度設定為42和43 ℃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高于其后溫度設定的發芽率,且烘干所需時間相對較短。因此機械烘干最理想的溫度為44 ℃。
2.4含水量對水稻種子貯藏的影響
由圖2可知,含水量為19%時,發芽率為86%,僅高于國家最低標準1個百分點;含水量為18%和17%時發芽率分別為92%和93%,且
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含水量為16%和15%時發芽率分別為95%和96%,且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考慮到其他風險因素及成本因素,適宜的貯藏含水量為18%。
3結論與討論
氮肥運籌對水稻生長和產量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對水稻種子青花率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3];不同去雜時期的去雜效果不同[4];機械烘干溫度的設定不但影響烘干效率,而且影響種子的發芽率[5];含水量是影響種子貯藏質量的主要因素[6-7]。該研究以連粳7號水稻種子為試材,探討了氮肥運籌、種子田去雜方式、機械烘干的溫度控制以及種子貯藏的水分控制等水稻種子生產、加工、貯藏關鍵技術對水稻種子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氮肥運籌中以分孽肥與穗肥的施用比例8∶2為最優,7∶3次之;以孕穗期去雜效果最好,純度最高;機械烘干處理的溫度控制為44 ℃時烘干效率及發芽率控制效果最好;水稻種子含水量控制在18%時,種子的貯藏質量和貯藏成本均能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 姚蘭, 劉研.水稻常規種子繁育技術操作規程[J].北方水稻, 2012, 42(2):58-60.
[2] 白建明.常規水稻種子生產中的質量全程控制[J].云南農業科技, 2012(1):63-64.
[3] 朱齊超, 危常州, 李美寧, 等.氮肥運籌對膜下滴灌水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 2013, 27(4):440-446.
[4] 陸林云, 胡大明, 薛瑞敏, 等.雜草稻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及防控措施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15(1):342-343.
[5] 馮淑艷, 孔凡林, 逢曉霞.機械烘干對小麥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現代化農業, 2000(6):29-29.
[6] 繆麗霞, 夏斯飛, 董學鎖, 等.不同貯藏條件對水稻種子發芽力的影響[J].中國種業, 2013(6):48-50.
[7] 張玉蘭, 汪曉峰, 景新明, 等.水稻種子含水量及其對貯藏壽命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 2005, 38(7):1480-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