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蔡學斌 楊琴等
摘要以甘肅張掖為例,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表明,應充分利用西部地區獨特的環境特征和資源優勢樹立其特色農產品優質、健康、安全的品牌形象,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推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式發展。
關鍵詞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甘肅張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1-272-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Agroindustry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Gansu Zhangye
FENG Wei, CAI Xuebin*, YANG Qin et al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25)
Abstract Taking Gansu Zhangye as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oindustry in western region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SWO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establis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health, safety, brand image, cultivate pillar industries and highquality product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change primary characteristic products to processed characteristic products, promote local agro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gr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Gansu Zhangye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如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如何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多樣化、多層次和加速變化的新的消費需求等一系列難題。顯然,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聯接最終消費的農業生產的后向產業,對于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1]。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地貌類型多樣,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2]。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其產業發展水平亟待提升[3]。張掖位于中國甘肅省西部部,河西走廊中段,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蔬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西部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筆者以張掖為例,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西部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內外部條件和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對策措施。
1甘肅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概況
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86家,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增加值58.12億元,同比增長18.3%,實現銷售收入53.96億元,同比增長15.5%,上繳稅金8 025萬元,實現利潤12 867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86∶1,農產品粗加工率達43.2%,精深加工率達1846%。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玉米加工、馬鈴薯加工、番茄加工、脫水蔬菜加工、啤酒原料加工、油料加工和中藥材加工等七大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
一是玉米加工,年加工能力26萬t,實際加工量19萬t,生產玉米淀粉6.27萬t、檸檬酸2.3萬t、麥芽糊精9 000 t,實現銷售收入3.85億元,利稅1 366萬元。二是馬鈴薯加工,年加工能力51萬t,實際加工量25.13萬t,生產馬鈴薯全粉2.40萬t、淀粉4.14萬t、顆粒粉6 000 t,實現銷售收入3.72億元,利稅2 466萬元。三是番茄加工,年加工能力36萬t,實際加工量18.60萬t,生產番茄醬2萬t、黑番茄醬3 000 t,實現銷售收入2.33億元,利稅1 516.3萬元。四是脫水蔬菜加工,年加工能力59.4萬t,實際加工量45.60萬t,生產各類脫水蔬菜3萬t,實現銷售收入3.10億元,利稅1 648萬元。五是啤酒原料加工,年加工能力26.50萬t,實際加工量20.6萬t,生產啤酒麥芽15.88萬t,實現銷售收入5.20億元,利稅2 827.6.0萬元。六是油料加工,年加工能力6萬t,實際加工量1.71萬t,生產食用油5 400 t,實現銷售收入6 376億元,利稅597萬元。七是中藥材加工,年加工能力1.10萬t,實際加工量5 450 t,生產種類成品藥4 895 t,實現銷售收入8 494萬元,利稅640萬元。
2甘肅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優勢(S)一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區位優勢,使其在甘肅省乃至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張掖幅員面積遼闊,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光熱資源充足,耕種條件優越,灌溉農業發達。獨特的水土光熱條件,使其農業發展基礎好,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蔬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二是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多樣,為發展加工業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來源。張掖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全市已形成了以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平川灌區為優質專用糧食、農作物繁制種和優質瓜菜發展的優勢產區,山丹、民樂、肅南三縣一、二類地區為中藥材和啤酒原料發展的重點區域,二、三類地區為優質油料和加工型脫毒馬鈴薯的相對集中產區。三是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為特色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創造了低廉的天然場所。張掖市屬于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年蒸發量超過年降水量1 500 mm左右,常年氣候干燥。因而,張掖是農產品天然的儲藏場所,在這里進行農產品產后貯藏、保鮮、干燥與加工,原料儲存時間長,露天自然堆儲也不會造成大量的損失,無須大量的設施設備投入,生產經營成本可大幅降低。四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市目前已初步形成制種、草畜、果蔬、輕工原料特色加工產業,擁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86家,其中銷售收入1 000萬元以上的132家,其中上億元的14家。
2.2劣勢(W)
一是經濟欠發達,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受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制約明顯。張掖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城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二是原料基地發展潛力受限,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優質化的原料基地體系尚未形成。張掖現有的原料基地,其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優質化程度很低,均衡供貨能力差,質量和數量難以保證。大多數企業沒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嚴重制約了產業整體的持續快速發展。三是龍頭企業規模小,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農戶能力弱。總體上看,張掖市大多數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小,加工檔次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特別是市場開拓能力不足,難以發揮帶頭作用,導致大多數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以初級品的形式進入市場,致使特色資源流失。四是內部利益聯接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完善,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張掖農產品加工企業多采用“公司+農戶”的松散型或半緊密型模式,企業與農民之間并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五是企業分散,產業聚合能力弱,尚無法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張掖農產品加工產業分布分散,產品關聯度不強,相互之間甚至直接競爭土地資源,產業尚無法實現橫向聯合,企業尚不能縱向耦合,整體競爭力比較弱。
2.3機會(O)
一是宏觀經濟穩定增長,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帶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人們對優質、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持續看漲。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為西部地區利用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發展優質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二是中國農產品加工業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為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環境。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以上,在制造業和國民經濟中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與技術進入這些產業,這將為西部地區尚不發達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提供巨大機遇。三是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區域發展規劃和意見的出臺,為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當前,西部大開發戰略已進入加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產業,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是其重要任務。因而,包括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在內西部特色產業將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正當其時。四是加入WTO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貿易環境的不斷改善為特色農產品出口提供機會。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多年來,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并積極促進雙向投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躍居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目前,我國積極參與多邊雙邊談判,與許多發展中國家成員一起致力于構建公平合理、互惠共贏的國際貿易環境,這將為包括農產品在內諸多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4威脅(T)
一是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體制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要求原料基地相對規模化、專業化之間的矛盾。張掖市人均耕地0.21 hm2,其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與規模化加工企業的矛盾十分突出,既限制了企業建立穩定原料基地擴大規模的可能,也限制了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獲取穩定可觀收入的可能。二是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整體落后,加工原料專用品種、加工產品品種以及精深加工工藝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普遍落后10~20年。農產品加工領域的科研機構,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科研儀器設備條件落后,科研人員缺乏且創新能力弱,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飛速發展的需要。三是區域農產品加工業同質化現象嚴重,面臨同類型地區的市場競爭加劇。雖然西部地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但大多數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特色并不鮮明,重復建設和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對特色農產品的挖掘范圍和深度很不夠,無法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往往導致區域產能過剩和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不利于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發展。四是全球經濟深刻調整,外資大舉進入國內市場,我國企業存在技術和品牌短板,面臨嚴峻挑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不振將加大我國工業出口壓力。同時,在全球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將隨之增多,國際間貿易和匯率摩擦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也進一步壓縮了我國優勢產品出口的空間。此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量外資涌入中國農業產業。與這些國際巨頭相比,我國農業企業技術水平落后,品牌影響力差,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市場開拓能力弱,將面臨外資企業的強力挑戰。
3甘肅張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選擇與對策措施
當前,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關鍵戰略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張掖獨特的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以及其在河西地區的區位優勢,逐步建立面向東、中部地區和國際市場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了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SO、WO、ST、WT等具體戰略(圖1),其中SO戰略為增長型戰略,WO戰略為扭轉型戰略,ST戰略為多種經營戰略,WT戰略為防御型戰略[4]。
根據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水平、特色農業資源潛力與競爭優勢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面臨的環境和條件,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應選擇SO戰略和WO戰略相結合的戰略。其中:SO戰略包括品牌戰略、梯度推進戰略和增長極戰略,其核心是通過品牌的塑造來提升張掖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與產品價值,帶動張掖特色農業資源的開發與挖掘,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WO戰略包括精品戰略、技術創新戰略、產業集群戰略和專業化戰略,其核心是通過精品的培育來推動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打造具有戰略影響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具體來講,要實現這一戰略構想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根據資源開發潛力與競爭優勢,確定張掖特色農業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圍繞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大力開展品牌建設,努力提升產品品質,充分挖掘產品附加價值,積極開拓消費市場,擴大行業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二是以特色農產品品牌宣傳和市場開拓為導向,加強特色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全力推動重點產品原料生產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以確保產品品質,提高產品檔次。三是按照梯度推進的戰略把提高特色農產品產后貯藏、保鮮和流通等產地加工能力放在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首位,大力扶持農產品貯藏加工與流通加工企業,加快特色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其次,鼓勵企業圍繞新產品的研發、產品品質的改進、副產物利用等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四是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適度集中特色農產品加工產能,推進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根據特色農產品資源布局,結合交通區位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基礎等,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1999(12):4-15.
[2] 郭麗英,任志遠,靳曉燕.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潛力與定位分析[J].人文地理,2006,21(1):65-67.
[3] 劉秀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137-142.
[4] 張煥裕,萬尚欽,李丹.SWOT分析方法在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的應用:以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例[J].熱帶農業科學,2010,30(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