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是其運行中的難題。作為治理現代化的一種技術路徑的大數據,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具有較強的助推作用,本文把大數據與服務型政府的構建結合起來,對當前政府不完全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政府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對策。
關鍵字:大數據;服務型政府
目前,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大數據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大數據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了解和熟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數據就是政府治理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技術,具有推動管理方式和服務模式共同創新的效用,并通過這種效用給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機構的改革帶來全新的變化。
一. 大數據的定義和特征
大數據(BigDat。),或稱巨量資料,若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的定義,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龐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可以容忍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抓取、管理、處理的超大規模數據集合。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反復強調:大數據是人們獲取新認知、創造新價值的源泉;大數據還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方法。它的數據規模和轉輸速度要求都很高,一般單個數據集在10TB左右,其結構不適合原本的數據庫系統。
二、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服務型政府的概念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張康之教授提出來的,然后在行政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逐漸深入的研究。張康之在《限制政府規模的理念》一書中寫道:“服務型政府也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用政治學的語言表述為社會服務,用專業的行政語言表述為公眾服務,服務是一種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政府定位為服務者的角色上,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根本宗旨。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要求做到簡政放權”的同時,又要“加強監管”,改變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現問題必須叫停、處罰。那么如何能夠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提升服務效率,提高服務質量,成為了政府運行中的難題。大數據是治理現代化的一種技術路徑,可以依靠海量的數據搜集和精準的數據分析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它的到來為解決政府的難題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數據之巔》的作者涂子沛先生說:“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政策制定,將發生在信息技術與社會變化的交匯之處。利用大數據可以推動政府管理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從被動響應型管理向主動預見型管理轉型。
三、當前政府不完全適應大數據時代
不久前,先有北漂小伙為辦護照奔波數千里,返鄉六次,引起各方關注;后有四川一青年辦身份證跑22次未果,引發網絡熱議。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顧大偉對此指出,這些事件都暴露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數字化時代,對于如何用用信息手段為公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我們政府還沒有做好準備。也就是說當前政府并不完全適應大數據時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政府缺乏對數據的統一收集和管理
近些年,我國政府在民意數據、業務數據和環境數據的收集,相應政策制定和技術手段都得到了突破。這些都對建設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產生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一些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就開始進行系統收集相應數據以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我國政府對數據應用起步相對較晚。前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各部委的信息化建設依然更多的是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各部委自身和各部位之間都存在許多信息孤島,然而人們越來越希望政府可以即時靈活地、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服務。
2. 政府缺乏對數據的系統分析和利用
政府部門可以從傳感器、衛星、社交媒體、移動通訊、電子郵件等持續不斷地收集數據,隨著收集數據的日益增多,在數據急速膨脹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捕捉新的真知灼見,對大數據進行恰當的管理、建模、分享和轉化,為從中提起新思維和深刻見解,并以全新的方式作出決策,提供了機遇。目前,政府仍然缺乏對數據的系統分析和利用。
四、政府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對策
1. 進一步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率
在信息化、網絡化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整個社會無時不在地產生著海量的生產、交易、價格等電子信息,形式了許許多多的大數據,這就為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尋整理信息。分析加工數據,補充和部分替代傳統工作方式提供了戰略機遇和物質基礎。然而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政府部門大量數據沉睡在電腦里,很少派上用場。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根源在于政府部門對數據信息的敏感度不強,運用數據信息指導工作的意識不強,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數據綜合分析運用體系,因此造成利用數據服務決策的參考作用不強,要讓大數據惠民,須打破部門信息壟斷。數據開發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意識問題,要求政府有服務的意識和態度。政府不應該以各種理由敷衍各界要求的信息開放,而是應該明確信息公開的范圍,劃清保密信息、商業公開信息、免費公開信息,義務公開信息之間的界限。
2.進一步加強對大數據的統一收集和管理
大數據不僅僅是傳統數據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數據價值的提升。這種價值的提升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對政府來說,大數據也將豐富政府的數據來源,政府機構應該把大數據看作一種戰略資產,可以用來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可以在戰略規劃、業務架構和人力資源方面做出部署。隨著電子政務進入資源整合和深化運用的全面快速發展階段,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協作不暢的問題日益突出,相對于迅猛增長的強烈需求,電子政務依然面臨信息資源協同共享難以突破的瓶頸。在大數據的利用上,我國政府應該對一些先進企業的運用進行相關借鑒。從數據量上來看,政府的數據量相對于諸如制造業等領域還是偏少的,因此在大數據的運用途中,政府應更多地學習一些先進經驗和技術手段的運用。
3.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以往那種單一的保護模式難以應對緊急的突發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從法律體系、組織管理、技術運用等多個層面構建協同聯動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首先,需要從技術層面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海量的信息雖然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風險,但同時他也為信息安全服務商找出數據中的風險點提供了支持。對實時安全和商務數據結合在一起的數據進行預防性分析,從而防止釣魚攻擊、詐騙和阻止黑客入侵。其次,加強和完善法律監督。長期以來,國際網絡規則和秩序是由美國人制定的,然而近期的“棱鏡門”事件暴露出互聯網被美國一家壟斷的嚴重缺陷,因此有必要加強國家合作,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制定出有規則、有執行、有監督的國際網絡管理法。真正建立起國際網絡監管制度,將是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關鍵。
4.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建設親民網站
長期以來電子政務建設主要是從政府內部需求角度推進,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方便監管,對民眾需求的考慮顯然不夠,電子政務的終極目標之一是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目前我國政府網站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各地區各部門政府網站在內容準確性、服務實用性和用戶交互性等方面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不好懂、不準確、不適用、不親民等現象比較普遍。另據中國軟件評測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網民對政府網站的體驗一直處于“低滿意度”的狀態,認為網站的適用效率不佳的網民超過了80%。要讓政府從管理層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網站也要跟進,未來政府網站的發展趨勢一定要與政府的轉型相一致,政府網站發展應該以訪問需求為中心。
大數據時代是智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充滿機遇與挑戰。政府部門在轉變職能過程中,只有勇于轉變思維,敢于迎接挑戰,善于把握機遇創新變革,充分利用大數據為自己服務,方能實現從行政主導的政府到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的轉型。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2]徐輝 元章.大數據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12堂必修課[M].中國友誼出版社 .2014年3月第一版
[3] 魏秋霞. 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對策研究[D].燕山大學,2014.
[4] 施雪華. “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理論基礎和建構條件[J]. 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秦源(1984、8)女,貴州晴隆人,本科學歷,黔西南州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信息化、網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