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濤


摘要:目的: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與分析。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接受臨床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尼莫地平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療可取得顯著療效,在有效降低了腦血管痙攣、再出血及腦積水等并發癥風險的同時,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蛛網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臨床療效
Abstract:Objective:Take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imodipine therapy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96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s for the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acceptance of Nimodipine therapy. Results: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efficienc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use of Nimodipine therapy achieved a significant effect, effectively reduces cerebral vasospasm, Nimodipine and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hydrocephalus, while drastically reduces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Keywords: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imodipine; clinical efficacy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由腦表面或腦底部的血管發生破裂,血管流出的血液直接進入了蛛網膜下腔而導致,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1]。由于SAH發生時,通常會引發血管痙攣、顱內壓升高等癥狀,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死亡,因而其治療受到了廣大醫學工作者的重視[2]。臨床在治療SAH時,除了應用擴張血管、擴容等藥物時,還加大了鈣離子拮抗劑這一類藥物的應用,且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尼莫地平產生的效果展開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8例。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齡分布:38-75歲,平均(57.6±6.2)歲。所有患者經CT檢查,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有關SAH的診斷標準,且意識處于清楚狀態,Hunt-Hess分級都不超過3級。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資料上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確保所有患者絕對的臥床休息,給予對照組患者止血、吸氧、保持血壓穩定以及降顱內壓等臨床常規治療,并以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開展腰穿置換腦脊液的治療操作,以免出現感染。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接受尼莫地平治療,具體操作為:先利用注射泵以1mg/h的速率向患者靜脈滴注尼莫地平,確保24h持續給藥,隨時關注患者的血壓情況,并將滴速進行合理調整。經過1至2周的靜滴治療后,再給予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一次服用40至60mg,一天三次,總共療程為4至6周。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意識、腦膜刺激征、脈搏及血壓等臨床指標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
1.3療效判定標準
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后,對患者進行CT檢查,并根據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相關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展開評價。
治愈:患者所有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且未出現任何后遺癥;
有效:患者一半以上的臨床癥狀消失,且遺留了程度偏低的后遺癥;
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不明顯,或發生死亡。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利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則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當P<0.05時,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的治療效果
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7%,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2.2患者并發癥及死亡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腦積水、腦血管痙攣、再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患者,數據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結論
當患者發生SAH時,由于存在再出血及腦血管痙攣的可能,因而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其中,腦血管痙攣這一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最高可達到65%以上。因此,對SAH患者展開及時有效的治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
現階段,臨床在對SAH患者進行止血、擴容、降顱內壓等一般治療的基礎上,還加大了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力度。而作為一種常用的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為雙氫吡啶類第二代藥物,其工作原理便是通過對鈣通道開放進行有效抑制,在降低鈣離子內流的基礎上,實現腦細胞自由基的抑制;同時,還可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鈣離子數量,通過松弛血管的平滑肌細胞,進而避免持續收縮導致血管痙攣的發生。由于具備較強的脂溶性,尼莫地平可通過血腦之間的屏障,產生逆轉血管痙攣的作用。對于直徑在70至100μm以下的微小動脈,此種藥物同樣可起到有效的擴張作用,通過降低腦循環受到的阻力,從而實現血管源性腦水腫的防治。尼莫地平盡管不能起到擴張已發生痙攣腦動脈的作用,但將其應用在患者靜脈中,可降低缺血性障礙的發生,從而有效降低SAH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病死率的降低。在早期對SAH患者展開微量泵入尼莫地平治療,可有效擴張血管,防止低血壓的發生,同時還能起到神經保護功效。在本研究中,加用尼莫地平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低于僅接受臨床常規治療的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王昱俊[4]等的研究報道相吻合。
綜上所述,對于SAH患者,在早期采用尼莫地平治療可取得顯著療效,有效降低了腦血管痙攣、再出血及腦積水等并發癥風險,同時,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何凱.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7(15):4-5.
[2] 湯小姣.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4,34(03):75-76.
[3]陳曉華,李代彪.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臨床療效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11(23):8-9.
[4]王昱俊.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