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理
摘要:詩詞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巨大而深遠,探索出了地域山水畫的發展之路。也為當代山水畫的風格奠定了基調。當今的山水畫雖然在圖式、筆墨還是意境上皆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審美范式,不同地域的五言、七言絕句,構劃出了一幅完整自然山水,它們有機的組合發展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挖掘。
關鍵詞:詩詞;地域;山水畫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有豐富的民族與地域文化傳統。而西部作為一個特殊地域,曾是中國藝術的重心,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文明成果,各種優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曾在這里碰撞融合。但是,由于西部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和戰爭等等原因的影響,致使早期中國山水畫沒有能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直到20世紀40年代,沉睡的西部文化遺存和西部大自然的魅力才逐步的展現出來。而西部山水畫的探索與挖掘也從文學作品的描述中走出來,真正步入了西部山川大地的懷抱之中,特別是詩詞的影響開啟了地域山水畫的探索之路。
一、詩詞為地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較強的滲透力
在西部廣袤的大地山川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詩歌。漢唐時代,雖然遼闊的西部依然具有奇異、可怕又神秘的特色,依然是殺戮和征伐的戰場,但相互爭討的人們卻共同創造了打通歐亞的絲綢之路,創造了氣勢恢宏、意境蒼涼雄壯的詩詞,而詩詞就是我們的先民在西部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而每個詩人生活過的不同地域,其題材和內容有所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有褒有貶,情況相當復雜。特別是唐代的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也是唐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書寫著西部的壯美。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
唐代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如高適邊塞詩代表作《燕歌行》突出表現英勇的氣概和悲壯的情緒。以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斗中的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又如李益《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讀者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它在表現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和反映西北風光的壯麗動人方面,是比較突出的。西北高原的景色是這樣壯麗:天高云淡,大雁群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群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氣象。王昌齡、岑參的詩里,長云暗雪山,八月即飛雪;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黃沙卷地,日色黃昏。烽火、狼煙、寶劍、鎧甲、孤城、羌笛、胡雁、鷹、夕陽、大漠、長河、長城、胡天是詩詞中常見的字眼。現當代描繪西部的山水畫家大多就是被邊塞詩里所呈現的那種意境美所吸引而步入西部,描繪西部,這些精美絕句意境為山水畫的創作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二、詩詞為地域山水畫的風格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地域山水畫是在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生成的,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詩詞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與山水畫一樣追求氣韻生動、有節奏、有意境。特別是唐代詩風格悲壯、奇雄、豪邁、灑脫,洋溢著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風格的形成固然與唐朝國勢強盛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是盛世文化積極進取精神的反映.詩人們在西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欣賞著大自然的壯美,盡情地抒發著衛國安邊前線的自豪感、興奮感,抒發著強烈的建功西部的雄心壯志,詩中閃爍著西部特有的力量美、陽剛美。這種地域性因素必然會給文學烙上一定深度的印記,這種力量美、陽剛美也必然會對現當代的西部山水的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西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資源,詩詞就其文化藝術的內在品質和形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實際范圍內都是絕無僅有和值得整個民族驕傲的,詩詞對西部地域山水的影響還是巨大而深遠的,它還在源源不斷的為山水畫創作輸送著給養,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挖掘。相信經過一代又一代西北山水畫家的探索與研究,地域山水畫的前景必將是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2]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朝聞.中國美術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