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水墨藝術的創作實踐中,如何體現水墨藝術的現代性,如何更好地反映現代意識、現代觀念、現代形式是一個重要課題。但是無論怎樣,水墨都不能脫離這個時代,它是這個時代結構與過去文化差異的共同體現,也是自我文化的選擇方向。水墨不僅是一種形式和技巧,更是維系東方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當代水墨藝術;現代性;筆墨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一直思考著這樣兩個問題,一是本土藝術如何當代化;二是本土文化如何全球化。這是水墨藝術發展的時代要求,其核心內容是傳統藝術如何實現向現代轉型,這個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我們。中國水墨藝術如果要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從更高更廣的角度上進行跨地域和文化的交流,就應走出純粹的民族形式關注,走出水墨語言自身的游戲規則,用更貼近現代藝術表達和生活感受的方式去看待藝術的傳承關系,從更深層面上探討水墨藝術的革新與傳統的關系,以實現傳統水墨的現代性表達。
一、當代水墨發展變化的歷史文化邏輯
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變化有著自身的歷史文化邏輯。20世紀現代水墨的產生并不完全是遵循著內部文化的激烈變化與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沖突的內在邏輯進行的,而是受到來自西方文化激烈沖擊和反彈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傳統藝術向現代轉型間相互制約中在意識形態所產生影響的反映。
藝術形式的研究必須從社會的變革和藝術家的精神生活兩個方面入手。例如,始于80年代后期的中國當代水墨的變革,動因仍然是藝術家在面對迅速變化的社會變革過程中,試圖以水墨表達自我,在集體意識形態中,尋求內心情緒的個人表達方式。其中有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當其它相關藝術門類在對現代化的進程及城市生活狀態做出積極反應時,當代水墨藝術無論從題材還是精神旨趣,仍然指向傳統的山水意趣與人文理想,依然醉心于靜觀冥想和悠閑出世,并在當時依然是大多數水墨畫家的價值追求,中國現代化進程不但沒有破壞掉傳統的鏈條反而促進了當代水墨藝術對傳統的回歸。從世界文化領域來看,中國水墨藝術被看作民族身份的符號以及文化禮儀的象征,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它在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透的歷史時刻,自覺擔負起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衛者,它體現了民族共同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維系著社會的秩序和穩定,并因為這種親緣關系而具有了集體歸宿感。“水墨畫長期被稱為‘中國畫,其‘國畫的‘國家性質是其它畫種所不具備的,有關中國畫的爭論,在90年代以前也往往越出藝術范疇而成為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文化斗爭,在爭論的背后,是對民族文化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的價值觀念與人文理想的態度與立場的問題。”
在著名藝術批評家殷雙喜看來,水墨藝術其實代表中國文化的生活態度和核心價值觀、也代表了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模式,體現著中國人內在精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明白了這點,對中國水墨藝術中的天人合一、自得悠然、閑適散淡的精神狀態就更容易理解了。也正是這樣,作品在其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的反抗中體現出其現代性。這些作品以對農業文明的眷戀和對自然山水的親近,反映出城市生態狀態下的藝術家對現代都市的疏離,對如此現代化進程速度的反感和逃避。
因此,當代藝術家把水墨媒材問題不僅僅看成是材料性、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更多地把水墨當作延續文化因素、觀照現實世界的本土方式。正如藝術家劉子健所說:“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水墨性媒材的價值都在它作為一種工具和技術助長著一種獨特文化的精神氛圍、想象和眼光,又因這獨特之處使傳統媒材固有的魅力在技術化過程中不斷被發現。逐漸加深的感覺和語言的力量是人存在的精神支柱。”
二、當代水墨的現代性闡釋中筆墨的價值
隨著文人畫的發展成熟,“筆墨”才隨之從材料工具的意義上逐漸脫離出來,具有了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并且形式和內容之間的分界已變得模糊不清。因而這里說的“筆墨”,已不僅是指技法,甚至“筆墨”本身也成了特定內涵的代名詞。在改革開放時期,當藝術的形式美強烈地喚醒了國人的審美眼睛之后的短短十年中,中國美術把整個西方藝術史展示在了面前,也邁開了藝術現代化的步伐。中國畫家拓展了傳統美術史中形式美的認識,重新審視了中國傳統筆墨,發掘出其獨特的美學意義,同時借鑒了西方現代繪畫語言的多種繪畫形式。在學習外來文化時,只要是對當代水墨發展有用的都大膽吸收借鑒,包括西方繪畫中的形式構成因素和色彩語言。因此中國當代水墨中的筆墨語言是一種創新的、非傳統、非教條,有形式但非西方式的中國水墨。雖然筆墨在形態上發生了變化,但是其精神還在,審美趣味和審美的高度還在。
因此,具有2000多年歷史悠久歷史的筆墨語言,不是一個單純精神性的東西,也不是一個束縛人的東西,而是一個能夠通過技術性和精神性的雙重作用來激活人的內在創造力。筆墨的獨特、精湛的技術性是它的立足之本,使水墨藝術在當今眾多藝術形式的挑戰下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
那么,當代水墨藝術的歷史責任和功能到底是什么呢?藝術家如何放棄狹窄的自我筆墨陶醉觀,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將個人經驗與社會公共經驗結合起來表述以體現和反映更多公共意識屬性;如何將農業文明延續下來的價值體系與現代公民社會價值結合;如何保留傳統文化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獨立性;如何抵制物質誘惑并保持歷史責任和批判精神等等;因此,當代水墨藝術的現代性是否可概括為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意識、現代觀念、現代形式的共同體現呢。不過,無論怎么概括,當代水墨都不能脫離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結構與過去文化差異的共同體現,我們在思考中國水墨藝術現代性問題的時候,也是在尋找自我文化的選擇方向。當代水墨不僅是形式,是技巧,更是維系東方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高天民.本體論——當代水墨畫的前途[J].美苑,1995(03)
[3]劉子建.黑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1992—1999[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
[4]張亞萌:當代水墨紛繁中的困惑[J].中國藝術報,2013-08-07
作者簡介:劉明(1978.03-),美術學博士,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