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設計”已經逐漸稱為人類共同關注的焦點,但是同時也充滿了懷疑。社會上、文獻資料中大量、頻繁的出現,使一部分人視之為必然的真理。但同時會不斷地看到其中的一些問題。在檢索近年來國內外生態補償性設計領域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設計者的角度出發,結合生態學家的觀點,力圖理清生態與設計之間的關系,以及所謂的“生態設計”和一些其他的角度來探討對當前設計的批評與分析,提出了“生態補償性設計”的概念,講訴了生態補償性設計的方法如何在具體的設計中實現,闡述了生態設計同生態補償性設計的特點和方法,同時再生和循環經濟也為設計及實踐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生態; 生態設計; 生態補償性設計; 反思
一、生態設計的發展過程及基本概念
自地球一有生物就有生態的存在。但不同于其他生物,惟有人能來認識和研究生態。中國古代就重視生態的研究可能性,只是不叫“生態”,一般稱為“生”,如:“天地是天生的”。“生態”這個詞很微妙。它一直在被廣告所濫用,并不斷地試圖向人們傳遞一條使人感覺非常良好的綠色信息,但最后往往不能兌現,然而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我認為,一般所說的“生態設計”的本質應該是人類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危及自己和子孫后代的生活和生存,一個意識的覺醒和行為上的“回收”。
二、與之密切相關的生態學發展過程
伴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熱化,保護環境又不斷地以“生態”的理解自居,中國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正在不斷地增強,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人類自身得以發展的一件大事。但是這種意識的改變同時也是一種無奈,說的婉轉一些即所謂的覺醒,當人類自身的發展影響他們生存的時候才會慢騰騰的顯現出一些醒悟,但是這卻并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同時人類需要正確地認識到,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具有科學精神。然而,同時我們也必須理智的認識到,絕不能在停留在一個不分明的水平上,不僅不能惟道而論,必須實事求是具備相應的科學精神;我們正在觸及地球有限資源的使用極限。而緩解的方法就是采取實際行動。
三、“生態設計”概念的反思及辨析
如果真的存在“生態設計”的話,也應該是與常規設計和“結合環境的設計”有區別的設計,是一種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干擾的設計,并且是一種有限的“生態設計”。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生態因素綜合考慮問題則會變得更加地復雜。與此同時,它還涉及到了很多復雜的因素包括原則生態理念和現實的可能性等等諸多的復雜因素。通過人為的設計,實踐性的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過程或結果。或者更簡單地來說,就是如何來賠償那些已經遭受到了人類破壞的生存環境所做出的補償性質的努力,其實質并沒有什么不同。
四、“生態補償性設計”概念的提出
相對于常規設計而言,有意識地考慮使設計過程和結果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盡可能減少的設計方式或設計措施,我們稱之為“生態補償性設計”。
(一)“生態補償性設計”的相關設計研究
一個中性詞“生態”和另一個中性詞“設計”(包括建筑、園林、廣場等)的組合,不知何時就變成了一個充滿著褒義的“生態設計”(還有“生態建筑”“生態園林”“生態廣場”等)。這時也許會有人說,“生態設計”(“生態建筑”“生態園林”等)是指“具有生態學意義的設計”(“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建筑、園林”等)。而這也正是產生許多錯誤理解的原因之一。現在,我們隨處都可以發現將自然或自然的感覺,甚至于將田園景象來作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生態學意義的象征。
(二)“生態補償性設計”實踐的列舉
比如說深海中的某種魚類,已經適應了深水的壓力、黑暗等,與周圍的環境達成了一種“生態平衡”,當然這種環境對人類來說是一種惡劣的環境。但是一旦按照人的“好意”,將這種種魚種移至淺水中,那么對人較能適應的、比較好的環境,對這種魚來講就是一種“地獄”和“災難”。要知道有很多的解釋很多的說法且模糊不清,我們在搜尋相關聯生態學的專著以及相關文獻中,無法找到一個對于“生態”這個詞的單一的解釋,而是一般出現在短語之中,例如存在于“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態因子”“生態恢復”等,如果我們說“生態”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義沒有貶義,我認為幾乎沒有人會持反對意見,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反對,或者找不到有關的反對數據。
五、 認識上的“醒悟”
如果“生態設計”、“生態城市”等真那么完美且充滿了贊美的詞語的意義的話,便可以理解成是“人類的笑話”。每個人都努力和有意義的工作,但是我們卻并沒有去貢獻什么,反而是在不斷地減少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負面性的干擾,是在補償以前的、現在的和將來的過失而已。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那么理直氣壯的標簽,而只需要理直氣壯的努力和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性的干擾,就是對地球環境的做出的最大貢獻。與發達國家相比之下,國內許多城市在減少負面性干擾方面的努力還初具雛形,很多原則目標都僅僅只停留在一個奮斗目標和理想的階段,但是我們也必須去做。
總之,我們正式希望用“生態補償性設計”這一概念,盡可能地、逐步地將上述原則和方法分離出來,至少使設計師和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哪些是我們現在應該和必須去做的,而哪些是應該努力爭取做到的,哪些是作為長遠目標的。否則只能停留在提原則、提口號,而無法實施的怪圈中,最終得益的只能是某些商人和政客,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參考文獻:
[1](英)蒂姆·沃特曼著.景觀設計基礎Landscape Architecture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6
[2]周曦,李湛東.生態設計新論對生態設計的反思和再認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0.
[3]俞孔堅等,“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和原理”,中國園林,2001.6
[4](美)伊恩 倫諾克斯 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5]李學偉.生態補償設計思想的實踐 以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及北京門頭溝區大沙坑環境整治為例[J].中國園林
[6](美)Sim Van Der Rny,《生態設計》,《國外城市規劃》,2004.
[7](韓)Joh Sung-yong.Space in Time Kkummaru and Seonvulo Park [J].Space, 2011.
作者簡介:章朦晰(1992-),女 ,漢族,籍 貫:湖北 ,碩士研究生在讀,武漢紡織大學,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