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萍
摘要:城市景觀綠地是城市生活和自然環境的載體,它不僅能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而且能夠促進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生態系統關系。本文針對長清大學城的景觀綠地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城的景觀綠地規劃設計進行探討和應用方面的設想。
關鍵詞:景觀綠地;規劃設計
城市景觀綠地是城市用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和美化城市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經濟飛速增長的現在,根據自己城市的環境,通過景觀綠地的設計,打造出鮮明的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質,創造美好城市的嶄新形象。
一、長清大學城發展規劃前景
(一)概述
長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設置了盧縣,隸屬于濟北郡,該地區有很多知名的歷史名人。長清大學科技園是經濟開發區人才聚集的地方,全省成長旺盛的科教文化新中心。
另外,長清大學城還有著獨特的人文藝術環境,2009年9月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在長清勝利舉辦,它不僅帶動了整個長清大學地區的自然生態建設,而且更加提升了整個地區的區域價值和知名度。長清大學城10幾所大學圍繞在園博園的周圍,校園中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園博園的自然生態美相得益彰,共同塑造著長清大學城的人文氣息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
(二)未來發展目標
大學城規劃的四大產業有:教育、旅游、文化產業、房地產,重點打造動漫、藝術展示交流等文化產業,提升大學城的吸引力。
未來的幾年,濟南市區至長清大學城,遙墻機場至長清大學城將打造多條交通路線和城際軌道,方便的交通帶動長清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二、長清大學城景觀綠地規劃設計
(一)長清大學城城區景觀綠地現狀
長清大學城的城市景觀現狀與整個城區建設的節奏脫節,基本保持在原有的自然生態條件下格局,其現狀主要體現四個方面。
(1)景觀綠地結構單一,層次性不夠,大學路兩側的綠地建設只是通過單純的種植花草樹木和行道樹來完成景觀建設,造成景觀生態性和觀賞性較差,遠遠達不到景觀大道和提高學生與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的作用。
(2)缺乏生態性、自然性的規劃設計。
(3)開放主題公園綠地缺少,與歷史文化脫節。長清大學城的公園綠地只有園博園一塊綠地,且是收費狀態,學生的互動性減弱。
(4)缺乏地方性色彩,長清大學城綠地景觀建設不僅要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同時也要突出長清大學城地區的特色。
(二)長清大學城區景觀綠地設計理念
城市景觀綠地的設計首先要提供滿足人們相互交流、溝通的活動場所,使人的心理景觀概念與周圍環境空間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共存。
(1)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植物造景手法為主,注意美學原則的體現。強調運用豐富的植物材料,采用景觀綠地的現代化、多層性等綠化手法,在植物造景,季相變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構圖方面均需要反復推敲,精心設計,體現植物景觀特色,突出簡潔、開朗、自然的環境風格,在強調時代感的同時保持原有自然美的環境。
(2)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要體現人性化,在城市道路兩側綠化帶的植物配置過程中,應以在行駛的汽車中的觀賞節奏作為主要依據,通過植物群落、色塊、色彩等有規律的重復,大小喬、灌木組團的交替來體現景觀的連續性和層次感,達到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的整體效果。
(3)選擇好適宜植物,由于樹形,葉形,葉色,花色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景觀,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設計和種植的時候,要兼顧春夏秋冬四季均有的相宜景色。
(4)體現點、線、面三大要素的合理組成使整個綠化帶成為有設計感的綠色長廊。運用模紋色塊與基調片林形成有規律的形態化景觀布置,將道路綠化帶自然分割成前景層、中景層和背景層三個部分,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景觀效果分析,合理調配上層、中層、底層的植物。每一種植物都必須達到一定數量形成版面和體塊,使之成為與建筑環境相協調的綠色環境景觀,成為既有現代氣氛又具有真實的感情色彩,更能夠使人的感情產生共鳴的景觀環境。
三、長清大學城景觀綠地設計措施
(一)植物形態與分類原則
要使自然環境與植物種植達到景觀化的效果,根據環境景觀場景化并與周邊的建筑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合理的植物選型與樹種搭配是形態化環境的關鍵。
(二)植物形態與分類
長清大學城適合種植的植物大致可以采用樹種相對統一,以取得形態控制的效果。灌木,藤本,地被植物分層連接取得有節奏韻律與喬木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線形分段和樹陣片區有;國槐,刺槐,白蠟,臭椿,旱柳,樸樹等。小廣場造景及建筑景區可選的有;火炬樹,欒樹,云杉,合歡,玉蘭,柿樹,櫻花,大葉黃楊等。配景灌木主要有;連翹,紫荊,火棘,薔薇,臘梅,鳳尾蘭,月季等,藤本花木有;金銀花,地錦,葡萄,牽?;ǖ?。景觀環境所用的地被植物包括;扶芳藤,麥冬,小葉扶芳藤,地毯柏,三葉草,萬年青,蔥蘭等。
(三)植物配置特征
長清大學城10多所大學整體布局是以大學路為軸線分布在兩側,主要的植物配置特征表現為線形變化為主,輔以塊面植被有節奏的分布,即滿足線形景觀的需要又結合區域內建筑環境的變化,形成相互協調的景觀效果。將平行的富有流動感、聳立感的直線視域內,融進曲、圓、平、緩的灌木族群,取得環境的態勢與視覺的延伸效果。
例如;東西向的大學路的綠化帶內,利用大葉女貞和碧桃的組合,刺槐和櫻花的組合,連翹和月季的組合等等,這些組合形成了豐富的林冠線,視覺線通而不透,建筑若隱若現,景觀豐富變化。
四、結語
(一)城市綠化應以人為本,以自然生態為本。關心民眾將人們休息、停留,交流、等待、觀賞等多種和多元的活動需求納入景觀設計的功能中來。強調大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使之產生自豪感,參與其中自覺維護增強園區的感覺。講求科學種植美學種植,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人文環境質量,體現社會的關心與進步。
(二)植物景觀服從于城市總體規劃,滿足城市建設的各項功能。多樣的植物組合形成多樣的景觀,春花秋實景象宜人,夏放冬斂季相變化,不同的植物組合使植物間相互襯托,隨季節的變化互為主次,輪換交替四季有景。
(三)道路和建筑物間多樣的植物景觀,產生了豐富的天際線的變化,即軟化了道路和兩側校園建筑生硬的線條又豐富了環境的色彩,配以多樣的城市設施和公共藝術使城市環境體現出生機盎然的生態美和設計美,將人們居住的建筑融進自然環境當中,將會使城市整體環境持續的得到發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得到真正的關懷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