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軍



湖南醴陵是中國著名八大陶瓷產地之一,清光緒三十年(1904)冬,湖南西路師范學堂監督、大名鼎鼎的翰林院編修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湘西鳳凰人,受湖南巡撫趙爾巽派遣赴日本考察實業與教育。他發現日本制瓷工業發達,實現了機械化制瓷,產品質量標準劃一、做工精良,已超越中國并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古老的制瓷業構成嚴峻的挑戰和威脅。從日本考察回國后,經同科舉人、好友、醴陵大學士文俊鐸相約,到文的家鄉醴陵進行實地考察。
醴陵境內有豐富的瓷土、石英、硅土、方解石、瑩石等制瓷原料。為了迅速振興湘瓷,熊希齡將考察得來的情況與日本瓷業生產加以比較,找出了醴陵瓷業生產落后的原因和振興醴陵瓷業的有利條件,先后兩次上書湖南巡撫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匋齋,滿清正白旗人,提出“立學堂、設公司、擇地、均利”四項振興醴陵陶瓷業的措施,得到端方的支持和批準。
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由熊希齡任校長的湖南官立瓷業學堂正式開辦,湖南省府撥庫銀18000兩作開辦費。學堂設址于城北姜灣之神農殿,文俊鐸任監督并兼教授歷史、國文,常先任教務長兼理化教員,沈明熙任庶務長兼算術教員。聘請了名師張曉耕(又名張逢年)、彭筱琴、陳直生、粟谷生、黎立生、徐德生、徐南庭、蘇龍、黃俊、李鄂云、鄭家明任教員,面對制瓷技術專業課程缺乏一流教師的現狀,熊希齡大膽地提出“延請外國技師”的主張。他從日本聘請到安田乙吉任圖畫衛生科教員,圖畫工大凡里吉、模型工八里安太郎、轆轤工松井彌三郎、窯務工松布兵七任實習教員。
為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熊希齡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瓷業學堂前姜嶺下籌建“湖南瓷業公司”,建立生產性窯場,實行機械制瓷并于當年生產出細瓷。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以及后來的湖南模范窯業工場(湖南瓷業公司的繼任者)為醴陵培養了大批制瓷高手,使醴陵總體制瓷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瓷業學堂首屆畢業生傅道會、陳涉生、楊恩笏、熊敬元、吳壽祺、游先理、廖煜康等人在名師的指導下,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實驗,運用唐代長沙窯燒造的銅、鐵金屬氧化物在瓷胎釉中顯出綠、褐的發色原理,逐步掌握了這些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中的變化,創造性地以鈷、鉻、鐵配制高溫黑色;鈦、鋅配制黃色;鈷、鉻配制藍色、綠色;用赤金配制瑪瑙紅色,呈現出釉下五彩繽紛的效果,首創了當時獨步全國的釉下五彩裝飾技術,釉下五彩瓷名聲大震,先后在國內外一系列博覽會中獲得大獎。清宣統元年(1909)湖北武漢勸業獎進會上,湖南瓷業公司送展的釉下五彩瓷器經湖廣總督部堂審定,獲第一等金質獎牌。宣統二年(1910)南洋勸業會在江寧(今南京)舉行,湖南瓷業公司送展的釉下五彩瓷器又獲一等金獎。1919年在意大利都朗國際博覽會上獲二等最優獎(大會分七等獎,一等為卓絕獎、二等為最優獎、三等為優等獎、四等為金牌獎、五等為銀牌獎、六等為銅牌獎、七等為紀念獎)。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耗巨資1700萬美元,歷時十個月,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參展商品1500多噸,獲獎1200多枚,湖南省瓷業學堂首屆畢業生游先理、廖煜康繪制的60厘米釉下五彩百雀圖花瓶受到展會評委的一致推崇,并與湖南省瓷業學堂畢業生吳壽祺繪制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一道獲優獎金牌,成為中國獲此屆博覽會最高殊榮的二種展品(另一種為貴州茅臺酒)之一。湖南瓷業公司所在地醴陵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二瓷都,享有“瓷城”的美譽。
1927年,湖南瓷業公司繼任者模范窯業工場因天災、兵事及管理不當而徹底倒閉。釉下五彩人才散失,釉下五彩瓷生產停滯,釉下五彩技藝瀕于失傳。1930年以后,醴陵一些本地商人又陸續集資辦廠生產釉下五彩細瓷,但由于日本入侵,加之以后內戰的影響,到新中國成立以前,釉下五彩瓷的生產也未完全恢復。醴陵雖有不少廠家生產出釉下彩瓷器,但都是釉下單色或最多四色,且不論花色品種還是胎質顏色都遠遠達不到瓷業公司鼎盛時期的釉下五彩瓷器水平。1949年醴陵獲得解放,釉下五彩的恢復和發展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成為可能。人民政府通過發放貸款和救濟糧,以及包銷產品等方式使醴陵制瓷業有了較快的恢復發展。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飽經滄桑的、唯一幸存的釉下五彩老人吳壽祺應瓷畫家林家湖力邀被正式招聘到所里從事釉下五彩恢復的工作和傳授技藝,同年釉下五彩重放光輝。人民政府為了將這一曠世絕技迅速推廣全省、全國,于1956年舉辦了第一期釉下五彩恢復傳藝學習班。學習班里不僅有湖南省彩繪工人, 也吸收包括王希懷、汪桂英等景徳鎮選送的學員參加(圖1)。
1958年國內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國家在首都北京興建了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十座規模宏大的新興建筑,史稱“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或稱“國慶十大工程”。同時全面改造和拓寬了東西長安大街,擴建了天安門廣場,并要求在1959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投入使用。隨著十大建筑的完工日期臨近,十大建筑用瓷提上了議事日程。1959年元月中旬,醴陵瓷器公司黨委書記兼經理王林卿和陶研所所長李維善接上級通知一道去北京,到了北京后,由輕工部安排住進前門的惠中賓館。元月十九日晚六點鐘,輕工部分管瓷器的金明昭同志用吉普車把他倆接到中南海開會。會議由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主持,輕工部、建工部、文化部、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以及北京十大建筑有關各方面代表參加。主要是研究正在興建的十大建筑的內部裝飾和物資供應等問題,包括玻璃、燈飾、家具、地毯以及日用瓷器等。當參加會議的代表談完家具、地毯、燈飾等項目的安排后,在談到瓷器的需要時,十大建筑的代表幾乎普遍要求瓷器由景德鎮生產提供。由于任務重、品種多、時間緊(一律要求當年7月以前交貨),景德鎮代表明確表示承受不了。那時醴陵瓷器在首都北京還鮮為人知,而齊副秘書長對醴陵瓷器早已有所了解。他在講話中特別強調十大建筑所用家具、瓷器要多種多樣,不能千篇一律。他說,中國這么大,要把各地有特色的東西拿來。他指著旁邊臨時擺的一個臺子的瓷器展品說:“那里有部分瓷器,是湖南醴陵的,我看就有獨特風格。使用單位是外行,毛主席現在用的還是醴陵生產的茶杯呀!”齊副秘書長這么一說,醴陵立即受到了重視,會后就有各大建筑的代表紛紛找湖南代表洽談。后來十大建筑中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三大建筑所需的全部瓷器由醴陵生產提供。歷史上簡稱“三館瓷”。該項任務由醴陵陶瓷研究所和新成立的專門生產釉下彩的藝術瓷廠(即后來的群力瓷廠)共同承擔,并要求當年七月全部完成運抵北京。
這是醴陵繼1958年為毛主席首次制作生活用瓷——勝利杯120件以后,第一次承擔大規模國家用瓷設計生產任務。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醴陵瓷器公司組織全系統技術骨干與陶研所和藝術瓷廠協作,開展了“三館瓷”的生產會戰。在整個設計試制生產中,共設計不同器型159種,其中餐具碗類7種,盤類15種,中羮4種,成套茶具13種,文具6種,單杯與托3種,雕塑類10種,缸、罐、瓶類41種,既有高級日用瓷又有藝術陳設瓷,大到高1.4米的屈原塑像,小到5厘米的人物雕塑,還有既可陳設又可做臺燈座的人物雕像和花瓶,共設計裝飾花面402種,其中釉下彩餐具花面136種,釉下彩茶具花面98種,釉上新彩花面72種,釉上粉彩花面96種。軍事博物館用瓷花面由該館提供樣品經丁華漢翻稿放樣,采用色調淡雅的釉下青花,莊重大方,清秀典雅(圖2為大小號湯碗,口徑23厘米和16厘米;圖3為中號湯碗,口徑19厘米;圖4為魚盤和奶杯),均為釉下彩裝飾。北京工人體育場用瓷花面由彩繪老藝人唐漢初設計的勾子蓮釆用釉下五彩裝飾,花紋色彩秀麗,柔和舒暢(圖5為釉下五彩勾子蓮大小號湯碗,圖6為釉下五彩勾子蓮點心盤)。民族文化宮用瓷花面也由唐漢初設計,用釉下深綠、淺綠和瑪瑙紅描繪三色莖裝飾折邊形中餐具,色彩絢麗清晰明快。一些釉下彩花面設計也獨具特色(圖7為釉下五彩菊花湯缽,圖8為釉下五彩葡萄茶壺)。
為保證“三館瓷”的質量,技術人員研制成功98號坯料和與之相適應的高溫長石釉,確保瓷質明潔光鮮,手感口感舒適。為了使餐具花面一致,技術人員又發明皮印印線汾水新工藝,不但使同一花面基本一致,還大大提高工效。到1959年7月底,圓滿完成總計50852件“三館瓷”生產任務,其中軍事博物館17780件,北京工人體育場22807件,民族文化宮10265件。在“三館瓷”生產的同時,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用瓷也同時由湖南省輕工廳統籌解決,醴陵藝術瓷廠老藝人唐漢初設計的釉下五彩蝴蝶蘭羅漢茶具被選中,這套蝴蝶蘭羅漢茶具因花葉粗獷、生動活潑、神形并茂而深受毛澤東主席的喜愛,也成為他家經常使用的茶具。圖9、圖10、圖11為這套茶具及羅漢壺和托碟,現藏于韶山毛澤東遺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