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云



提起曾熙,恐怕當今許多青年藏家對其比較陌生,實際上他們是20世紀清末民初書壇上的叱咤風云人物,當時,曾熙自稱“南宗”,李瑞清為“北宗”,世遂以“北李南曾”稱之,并享譽大江南北。
研習北碑 寬博縱逸
曾熙(1861—1930)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近代海派書畫領軍人物之一,被譽為“民初四大書法家”,與吳昌碩、沈曾植、李瑞清齊名。初字嗣元,更字子緝、季子,號俟圓,其美飄拂如畫中逸士,晚年號農髯, 湖南衡陽人。光緒二十九年殿試中進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學使、弼德院顧問。三十一年返湘,先后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創辦湖南南路優級師范學堂(今衡陽師范學院),兼任衡清師范學堂(今衡南一中)監督。宣統元年(1909)擔任湖南咨議局議員、副議長,并任湖南教育學會會長,參與君主立憲活動。辛亥革命后, 曾熙成為寓居上海的清朝遺老之一,在上海以賣字為生,與清道人李瑞清“未嘗一日離”,二人為生死之交,有“曾李”之稱。曾熙還為“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成員,并以書法聞名于世,那時跟其學書的不少,張大千就是曾的入室弟子。據說,張生前曾說農髯先生是一生受益最深的恩師。1930年曾熙病逝上海后,張大千扶柩至恩師家鄉,在墓傍筑廬,守孝一個月盡孝子禮。
曾熙50歲開始學畫和書法。曾的書法主要學石鼓文,援碑入帖,喜愛《夏承碑》、《華山碑》、《史晨碑》、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尤好《瘞鶴銘》、《金剛經》等,他最得力于《夏承碑》、《張黑女墓志》和章草三者,曾熙雖主要研習北碑,但也不自囿門戶,康有為曾將他的八分書與何紹基并提,沈曾植稱其“溝通南北、融會方圓”,即是指他在風格上持靈活吸收態度。晚年的書法融南北為一家。他擅長正、隸、行、草、篆。曾熙在藝術追求上較近于康有為,他以魏碑和六朝墓志為書法正宗,沈曾植本來在風格意識上也相去不遠,但沈氏開拓性強、視點也高,故而位置也截然超越于他之上。曾熙可說是守成者,而且準確地說,是僅以清代碑學傳統為尚的守成者。除康、沈外,陳三立、譚延闿、胡光煒、馬宗霍等書法名家均對其有很高評價。六十歲以后,曾熙也畫一點山水、木石、花卉,作畫不求形似,別有逸致,但成就遠不如書法。辛亥革命后,一度在湖南家鄉閑居,后受李瑞清之邀赴滬鬻字畫,授門徒為生。在書畫界名聲顯赫,與李瑞清有“北李曾”之譽,與吳昌碩、李瑞清、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并稱“民初四家”。張大千、謝彬、康和聲、蕭遷、馬宗霍皆出其門下。1929年全國第一屆美展和第四、第五屆中日繪畫聯合展,他均有精品展出。上世紀30年代,他的一幅墨梅被推選參加柏林中國名人畫展,劉海粟后來把它編入了《中國名畫輯》。著述有《左氏問難》十卷、《春秋大事表》二卷、《歷代帝王年表》二卷、《和陶詩》二卷及《書畫談藝錄》、《詩集》、《文集》各若干卷。2006年,湖南開展“遴選20世紀湖南十大文化名人”活動,曾熙與齊白石、沈從文、田漢、丁玲、章士釗、徐特立、周立波、賀綠汀、翦伯贊獲選(位居第三)。
書畫皆能 潛力較大
曾熙的存世作品不少,且很早就在市場上流通。民國時期,曾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書法作品,一度風流滬上,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等爭奇斗艷,各領風騷。上世紀80年代香港蘇富比、佳士得開拍內地書畫后,曾熙的作品偶爾也在拍賣場上露面,由于作品少不能形成固定價格。90年代,隨著國內藝術拍賣的興起,曾的作品在海內外拍賣行亮相較多。1993年,他的《篆書》在首屆朵云軒拍賣會上以0.99萬元成交;同年,他的國畫《一葉輕舟》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9萬港元賣出。以后,他的作品穩步攀升,1995年他的《楷書五言對聯》被朵云軒拍至1.98萬元;他的《松竹菊石》四屏條在蘇富比拍賣會以9.4萬港元拍出。以后,曾氏作品有較大回落,且常出現流標。步入21世紀后,曾熙的書畫開始受到藏家的關注和青睞,價格扶搖直上,并成為各大拍賣行固定拍品。2005年《簡筆山水》在香港蘇富比獲價20.35萬元;2009年《10開山水冊》在上海嘉泰估價僅8—12萬元,上拍后買家競投踴躍,最后以64.96萬元成交;2010年《集臨漢隸》手卷在中國嘉德獲價59.36萬元,創當時曾熙書法最高價。近兩年,市場只要有曾熙精品露面,都會受到各路藏家的追捧;2012年《幽林閑居圖四屏》在北京長風獲價69萬元,創曾繪畫作品最高價;2013年《行書四屏》在朵云軒獲價49.45萬元。從市場行情看,曾氏的繪畫作品要明顯高于書法作品。如果與李瑞清相比,不難發現,曾熙作品明顯比李要熱,價格也高。后市有望延續這一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