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曾經掀起一股風起云涌的“市徽”熱(包括“市旗”、“市花”、“市樹”、“市歌”等),風靡一時,影響甚廣??墒呛镁安婚L,在流行大約十來年之后,市徽之風戛然而止,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市徽導致了一場影響時局的風波,形成一樁轟動全國的公案,成為一個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典型范例。
十多年后的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設置市徽的呼聲不絕于耳,不少城市已經設計或者正在創作自己的市徽。在不少城市的醒目位置,這座城市的標志已經堂而皇之進入人們的視野。種種跡象表明,一股新的“市徽”熱正在暗流涌動、不斷膨脹。
總之,市徽的取舍又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昆明市徽的歷史淵源
我國最早的市徽出現在昆明市。1922年8月,時任昆明市政公所督辦張維翰草擬《昆明市政計劃大綱》,確定把昆明建設成為文明城市。張維翰先生有留學經歷,受過西方文化熏陶和影響,決心改變故鄉的落后面貌。他認為昆明是很有文化底蘊的美麗城市,他把最能代表昆明的樸素優雅又不失端莊的茶花定為市花,以茶花和連環為主基調、以紅、黃、藍三顏色為主色調,設計精制出昆明第一枚市徽,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由官方設計確認,并公布使用的市徽(圖1)。
昆明市徽用四朵由碧綠的碩葉映襯著的盛開的茶花圍成一個酷似昆明磚城的龜形橢圓城池,城中四個天藍色的梯形既寓根基穩固、四方平安之意,又是雨過天青、萬象清明的象征。
市徽中心緊扣著兩個圓環,兩環交疊的中心嵌一個“市”字,源于《易經》“日中為市”,表達了“溝通東西兩半球之文明而成為模范城市”的愿望,濃縮了設計者對昆明的獨到認識和深刻詮釋。
昆明的“昆”字是由“日、比”兩字組成,“明”字則由“日、月”兩字合為,兩環相銜就像兩個太陽重合,有著“日日相比”喻義,寄托著對昆明一日比一日進步、一天比一天文明的美好愿望。兩環又像一日一月,兩環相連就有了“日月合璧、光明無限”的美寓,借以預示昆明的前景光明,應如日月升恒。
昆明市徽在用色上也極為考究:兩環的邊線用的是紅色,相銜交錯的中心則用了黃色。云南地處祖國南方,昆明位于云南中央,南方屬火,中央屬土,火色赤,土色黃,所以要讓紅色的環圍繞黃色的中心。天藍色的四方托著中心的兩環,這就構成了五行的東南西北中和易學的“日中為市”。
張維翰認為:“東西方的文明都市,不少都有自己的市徽,把市徽作為城市的特有符號,并把市徽標注在商品、服裝、器具、門頭上為標識,可以更好地聲名城市物產,提高城市知名度,激發市民自豪感,聚集群眾戀家情結,進而導向喜愛家鄉、團結互助的社會風氣,涵養和蓄積城市精神和城市魅力?!?/p>
昆明市徽設計旁征博引、大氣磅礴,具有深厚的文人內涵,但寓意過于復雜,表達方式隱諱,難于為民眾普遍接受,云南起義后就隱沒于歷史的長河中。
1988年,昆明市政府開展市徽征集活動,在廣泛征稿的基礎上,確定了城市的第二枚金馬碧雞市徽(圖2、圖3),有多種版式,圖案相同,大小、底色有所區別。正面上方刻繪“日月交輝”圖案和“昆明”二字;下方主圖為“金馬碧雞”。背面刻“昆明市徽”銘文和市徽頒布時間“1988.6.9”(即1988年6月9日)。“金馬碧雞、日月交輝”象征昆明這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滿載著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奔向光明的未來。
金馬碧雞坊位于昆明市中軸線的三市街與金碧路交叉口,高12米、寬18米,具有地方民俗特色,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曰“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而名為“碧雞坊”。北與“忠愛坊”相配,合稱“品”字三坊,成為昆明鬧市勝景。金馬碧雞坊的精巧之處在于“金碧交輝”奇景——當太陽將落未落,余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后互相交接。這就是60年出現一次的“金碧交輝”奇觀。而這種奇景的設計,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把數學、天文學和建筑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高度智慧。金馬騰越、碧雞展翅不僅是歷史上美麗神奇的傳說,更是今天昆明這座城市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象征。
廣州市徽五羊獻穗
第一枚廣州市徽誕生于民國時期。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8日,廣州市市政廳在《廣州民國日報》登出征求市徽的廣告。1926年1月1日,公布當選的市徽(圖4),木棉花造型,民國青天白日國徽居中,上方有廣州市名牌,底色為藍色,五“羊”字繞之,四周則是黃色稻穗環,五羊與谷穗,來自廣州城“五羊獻穗”歷史掌故。居中的青天白日代表國民革命,而廣州也是青天白日旗的誕生地,寓意祝愿國民革命在英雄的五羊城取得勝利。同年6月5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1931年,廣州市政府將木棉花正式定為廣州市花。
第二枚廣州市徽誕生在新中國成立后。1989年1月,廣州市政府發起市徽征集活動。次年3月21日公布當選圖案(圖5),作者為陳萬年,構圖以蒼綠色為底色,表示生機與活力,也顯示了廣州的氣候特征。中間是五角星照耀下的以變形漢字大篆“羊”字和稻穗組成的金鑰匙,象征羊城悠久的文化傳統,也顯示了廣州在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上半圓周是齒輪造型,代表廣州工業蓬勃發展;下半圓周是市花木棉,象征廣州英雄輩出。整個構圖寓意廣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的沿海城市,廣州人民用“金鑰匙”打開友誼之門與國內外友人往來,打開幸福之門。
南京市徽的文化底蘊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使得南京市徽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1986年11月,南京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關于廣泛征集南京市旗市徽圖案的建議》,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批準實施。市政府從征集的一千多件圖案中,確定了市徽、市旗。
南京市徽(圖6),紫銅鑄造,通徑6.2厘米,正面以圓形為主,底部成方形。圖案中心是巨型“辟邪”昂首挺胸、威風凜凜。在南京文物古跡中,辟邪是最富代表性的南朝陵墓石刻(圖7),形態碩大、雕琢精湛,顯示了南京六朝豐厚的文化底蘊,象征著南京的悠久歷史?;照碌南虏渴且蛔潜?,代表南京城,城上六垛女墻,意指六朝古都。上部雕刻飛虎飛龍,寓意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象征南京龍騰虎躍,不斷開拓前進,穩步向前發展。市徽外緣呈月牙形,背面鐫刻南京市花——五瓣梅花、南京市樹——雪松圖案。上下沿輪廓分別雕刻中英文銘文:“中國·南京”、“NANJING CHINA”。市徽徽章制作精良、內蘊豐富。
著名市徽選粹
改革開放后,最早確定市徽的是山西太原市。1985年4月,太原市經過向社會征集市徽參選圖案,從數千件作品中逐一選出,由專家評議和審定后才得以面世。4月15日,太原市正式公布市徽,在全國首開先河,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枚市徽。太原市徽(圖8)是以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永祚寺東西雙塔為主圖,并字、煤層、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煤炭資源豐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的新氣象。
1990年上海市政府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確定了上海市徽(圖9),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征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商業發達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1990年江門市向社會廣泛征集市徽圖案,于1993年確定江門市市徽(圖10)。該市徽由輪船、水波紋組成五邊形圖案。五邊形圖案簡練勾畫出江門市花——寶巾花外形輪廓,也寓示江門五邑地區緊密相連。三道水紋構成“門”的漢語拼音“M”,又如一群展翅高飛的海燕,體現江門是沿海開放城市。中間一艘巨輪正乘風破浪,遠航大海,預示江門市走向世界,奔向未來。
有關市徽的大討論
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為了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與國際慣例接軌,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一些城市的做法,確定了自己的市徽,大有在全國普及之勢。可是好景不長,這些城市標志產生后,迅速引起民眾激烈爭議。不少報刊還公開進行專題討論,如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半月談》雜志就曾經開設專欄,其中有贊成也有反對,最后還是反對設置市徽的聲音占據上風。以下是當時各派具有代表性的言論:
主張設置市徽的人認為:設置市徽是為了彰顯城市歷史文化,適應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提高城市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市徽是城市人鄉土觀念的一種反映,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和標志,是城市文化的必備要素。
反對設置市徽的人認為:市徽不宜提倡,因為我國是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國家政權和主權的象征或標志,已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然而,無論是國徽還是市徽,它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意義上和單純特征上的象征或標志,而具有強烈的政治含義。如果全國各市都搞市徽的話,客觀上就會削弱國徽的地位,淡化國徽的作用。何況任其發展下去,各民族是否要制作族徽呢?各縣、區、鄉、鎮是否也可以搞縣徽、區徽、鄉徽、鎮徽呢?
“兩辦”發文禁止制作
和使用市徽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市徽(包括“市旗”、“市花”、“市樹”、“市歌”等)風潮在全國不斷擴展,許多城市耗費巨資廣泛征集市徽圖案,影響甚廣,并且市徽的導向與政治、與時局密切相關,必然會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
199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通知中強調:最近,個別城市自行設計制作市旗、市徽,并公開懸掛?!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規定,國旗和國徽是我們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我國的國旗、國徽代表著國家主權的統一和不可分割。自行制作和使用市旗、市徽,不符合我國國情,是不妥當的。
為認真執行《國旗法》和《國徽法》,貫徹執行“兩辦”《關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一些城市先后下文取消地方旗徽的行為,停止評選市花、市樹、市標做法。如南京市政府就于1997年12月發出《關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同時市人大常委會做出廢止《關于確定市徽市旗圖案》決定。廣州市政府于1998年3月10日頒布《關于停止制作、使用市徽和〈廣州之歌〉不再作為市歌的通知》,禁止市徽繼續在公共場合使用。
“兩辦”通知使當時一度泛濫成災的市徽征集風得到了有效遏制。一些城市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設立的市徽也隨之退出人們的視野,各種宣傳品、慰問品、禮品和光榮冊、獎品、獎狀等紀念物品,以及所有建筑物、標示物和運載工具,一律禁止再印有或塑制市徽圖案。這些市徽紀念章也成了歷史遺物。
圖11、圖12、圖13、圖14為一些城市的市徽。
市徽:你還會回家嗎
十多年后的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設置市徽的呼聲不絕于耳,不少城市已經設計或者正在創作自己的市徽。在不少城市的醒目位置,這座城市的標志已經堂而皇之進入人們的視野。種種跡象表明,一股新的“市徽”熱正在暗流涌動、不斷膨脹。
近幾年來,一些城市設置市徽、市歌、市花,如2007年12月28日,河南省新鄉市政府《關于新鄉市市徽、市歌的決定》議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在新鄉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規定:由石榴花造型和拼音“XINXIANGCHINA”組成的圖案定為新鄉市市徽;由集體作詞、陳世強作曲的《新鄉明天更輝煌》定為新鄉市市歌。
隨著各城市大型活動頻繁舉辦,一些城市將已經作古的市徽抬出來使用,或者是重新設計制作新的市徽,另一些城市是打“擦邊球”,既不承認這是市徽,又在不同場合宣傳暗示這就是自己城市的標志。
而約定成俗的一個現象是:?;?、司徽、廠徽、院徽、店徽等名目繁多的徽志大行其道,得到人們普遍認同和贊許。
在對待市徽的問題上,人們不禁要問:是提倡還是反對?是支持還是否定?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