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魯木齊城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 830026
摘要:對南疆吐庫二線S4標K434+280 1-12m三線箱型橋的后背墻進行設計與檢算,為今后類似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依據。
關鍵詞:箱型橋;頂進;后背墻;設計;檢算
1、引言
南疆吐庫二線S4標K434+280 1-12m既有橋為1孔12m梁式橋,原設計為在原位拆除既有橋梁,修建1-12m三線箱型橋,原設計分兩步建成,即先施工Ⅰ線和牽出線下箱體,具備轉線條件時,既有線轉線至Ⅰ線運營后再施工Ⅱ線箱體。由于該工點位于塔什店至云崖區間,若采用新建二線開通后再轉線施工方案,不能滿足吐庫二線工期要求;同時該工點平面位于JD367曲線間,平面線形不滿足設置施工便線標準,無法采用施工便線臨時運營過渡方案組織施工。因此,必須采用頂進法來施工。
2、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塔什店車站-云崖車站區間,此橋為立交兼排水、排洪而設,與線路正交。立交橋設計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規模為:結構凈寬12 m,內部凈高6m,長度13.9 m。箱身采用C50鋼筋混凝土現場預制,頂進法施工,采用D24型便梁防護加固既有線,便梁基礎采用4根直徑1.5 m鋼筋混凝土挖孔樁。箱體在鋼筋混凝土滑板上預制,滑板采用寬14.5m,長15.9m,厚35cm,每隔1.5m設一道50cm×50cm地錨梁一道,并設有鋼筋混凝土后背梁,后背梁與滑板同時澆筑。
軌面高程1056.67 m;路基頂部高程1056.42 m,底部高程1049.09 m,頂寬8.6 m,坡度1:1.5;自然地面高程1049.09m,地下水位高程1046.19 m。土層分布為:第一層耕植土,層厚O.3 m;第二層細砂,層厚2.2 m,重度2.2t/m3,內摩擦角30°;第三層細圓礫土,層厚9.8m,重度2.2t/m3,內摩擦角30.5°。
特點與難點:立交橋位置的線路兩側地勢低洼,自然條件差,無天然后背墻,需要人工設置。
3、后背墻設計
3.1頂力計算
被頂進的箱體在運行過程中要受到4個阻力作用;其一,箱頂面摩阻力;其二,箱底面的摩阻力;其三,箱體兩側的摩阻力;其四,箱體刃腳正面阻力。本案由于有D24型便梁防護,便梁兩端又有板梁加固,可以采取先導通路基,再邊局部大開挖、邊頂進的方法進行頂進作業,所以在計算阻力時僅考慮箱底面的摩阻力即可。箱體在未入土之前,箱體在滑板上滑行,作用力的關系屬系統內部受力,后背墻受力為0;當箱體一旦入土,后背墻就開始受力,隨著頂程的增加,受力將逐漸增大,至箱體脫離滑板全部進入土體時,后背墻的總受力將增至最大Pk,此時箱體的摩阻力為P,Pk和P與滑板自重之間的受力關系如圖1所示,
各受力大小計算如下所述。
箱體自重N= N1+ N2=1293+65.65=1358.65(t)
其中:查工程數量表得箱身混凝土N1=538.8×2.4=1293(t)
查工程數量表得箱身鋼筋N2=65651kg
P=K·N·f=1.2×1358.65×0.8=1304.3(t)
式中:K一安全系數,取1.2;
f一箱體底板與基底土的摩阻系數,取0.6~0.8。
滑板自重G的計算:
G= G1 + G2= 280.66(t)
滑板混凝土G1=14.5×15.9×0.35×2.4=193.66(t)
地錨梁混凝土G2=10×0.5×0.5×14.5×2.4=87(t)
后背抗力Pk=總推力一滑板摩阻力=P—G.f
f為摩阻系數,取0.6,
則Pk==1135.9(t)。
所以,1 m單位長的后背墻上的抗力Pk值為
Pk=1135.9/14.5=78.33(t)(14.5 m為后背梁長)
3.2后背墻計算
后背位于工作坑后部,是頂進施工時千斤頂的支撐面,承受頂進時的水平反力。后背必須具有一定的剛度,壓縮變形盡量小;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不致因頂力大而坍塌。因此,必須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
后背結構設計是在最大頂力P確定后,其結構形式及尺寸主要取決于箱體的大小或后背土體的被動土壓力。設計計算時,除可利用既有構筑物作為后背抗力外,一般都以后背土體的被動土壓力為箱體頂進時的抗力。根據后背承受頂力的范圍:每米后背所需承受的最大頂力為:F=P/L(Kn/m),被動土壓力系數:Kp=tg2(45+φ/2),根據被動土壓力計算式:(朗金土壓力理論):Ep=rh2Kp/2+2ch/Kp求得后背高度h,從而擬定后背截面,本例中為無粘性土,c=0,即Ep=rh2Kp/2.
橋涵在頂進過程中,主要解決后背墻的抗頂力,使橋涵在頂進過程中,后背墻有足夠的強度及抗傾覆力,保證橋涵頂進的順利進行。
橋涵在頂進過程中示意簡圖如圖2
本工程:后背墻寬14米,后背墻后填土為無粘性土,施加給后背墻瞬時最大頂力按1358.65t計,滑板與橋涵之間涂抹滑石粉或石蠟,滑板下部設有地錨梁,間距1.5米,以增加滑板與地基土之間的摩擦。
我們來分析后背墻的受力情況(如圖3)
圖中通過試算初步設墻厚a=5m,φ=10°,墻高c=3m,d=3m,e=1m;
圖中可以看出:要想使橋涵順利頂進,就要保證頂力F產生的傾覆力小于后背墻及主動土壓力產生的抗傾覆力。
按每米考慮:F產生的傾覆力:MF =13586.5/14=970.46kN.m,
后背墻自重產生的抗傾覆力:MG =5.25*3*24*5.5/2=1039.5kN.m其中24kN/M3為后背墻容重
后背墻主動土壓力產生的抗傾覆力:根據實際,取填土內摩擦角為30°,并取土壓力系數為0.5,
則有:被動土壓力P=1/2*22*32*0.5=45kN,其中22kN/M3為填土容重。
抗傾覆力MP = =45*1=45kN.M
可以看出:被動土壓力產生的抗傾覆力較后背墻產生的抗傾覆力要小得多。
總傾覆力M= MF + MP =1039.5+45=1084kN.m> MF =970.46kN.m
可以滿足要求。
需要說明的是:在頂進過程中,滑板在與后背墻連接處(圖中B點)的拉力也會產生抗傾覆作用。
下面,我們再分析一下滑板在頂進過程中的受力情況:
橋涵在頂進過程中,全部頂力由橋涵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產生,而這個摩擦力將傳至滑板與地面接觸面和滑板與后背墻的連接點上,也就是說,橋涵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F涵=滑板與地面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F滑+滑板與后背墻連接點B的拉力F拉,所以,在施工中,要采取措施,增大F滑的值,如滑板底部設一些地錨梁,甚至可以做一些樁,這樣,滑板與后背墻連接點B的拉力F拉就會小些。
3.3施工的一些技術措施:
(1)由于后背墻承受頂力點承受的頂力較大,故再施工中可作些鋼板,避免后背墻由于頂力集中而產生局部壓壞的現象;
(2)由于后背墻主要由本身自重來平衡頂力產生的傾覆力,故后背墻的施工從節約成本考慮,可以采用毛石砼(即砼中摻25%的毛石),且砼的標號不宜太高;
(3)為增強滑板與底部土壤之間的摩擦力,滑板底部設地錨梁,且保證滑板底部的地基有足夠的強度;
(4)滑板與后背墻連接點B處要有一定的強度,由B點深入后背墻的鋼筋長度不低于鋼筋直徑的45倍。
(5) 為減輕頂進時對后背的壓力,可將滑板與后背連接,即用后背梁(也稱地梁)來連接,這樣可增加后背的抗力,尤其是當滑板用舊鋼軌或設計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時,滑板可承受較大之拉力。在后背抗力不足時,可在滑板上堆土壓重,使地梁上的頂力除由后背抵抗外,一部分由滑板上堆土所產生的摩阻力來抵抗。
參考文獻:
江正榮《建筑地基與基礎施工手冊》(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6;
湯康民.《基礎工程》.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劉成宇.《土力學》.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北京
作者簡介:柴江明,新疆烏魯木齊城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1995年畢業于長沙鐵道學院鐵道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