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法律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思想家和執政者對“法”與“德”各有倚重,有大量的論述,或成理論體系,或只言切中要害。重法者看重其對人行為的規范作用,重德者則看重道德對人心的教化功能。總的來說,在諸侯并起、社會動蕩的時期,統治者更注重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而在太平治世,執政者更看重道德對人民的思想提升作用。從歷史上重法、重德,或者融通二者的言論中,或許能夠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對今天有所啟示。
重法
【原文節選】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原文釋義】
執政者奉行法律強而有力,國家就會強大;執政者奉行法律軟弱無力,國家就會弱小。
【原文節選】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
【原文釋義】
法律,是治理國家的規矩;而執政者,是法律的根源。
【原文節選】
法者,國之權衡也。——《商君書·修權》
【原文釋義】
法律,是平衡一個國家的杠桿。
【原文節選】
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管子·七法》
【原文釋義】
尺寸長短,是非曲直,形狀方正,輕重緩急,分寸多少,這些就是法律的要義。
【原文節選】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實,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韓非子·五蠹》
【原文釋義】
法律一定要讓人們認識到其恒定而穩固。所以發出的獎賞不要改變,責令的刑罰必須執行。稱贊要跟隨著實際的行動,刑罰之后也要讓人們認識到恥辱,這樣好的、不好的就都能夠起到作用。
【原文節選】
乞今后朝廷凡處置事宜,申明制度,不可不慎重,或臣僚上言利害,并請先下兩制集議。如可為經久之制,方許頒行,于后或小有異同,非蠹政害民者,不可數有更易。如此,則法存畫一,國有常格。——《論詔令數改易》
【原文釋義】
我請求今后朝廷處理政務的時候,應申明法令、制度,不能不慎重,有的官員上奏表明事情的利弊,應先在部門中審議。這樣才能形成長久的法令,再準許頒布。之后若有小的改變,不是危害政事、百姓的,不能多次更改。這樣,法律才能有一致性,國家也會有規矩。
【古今聯讀】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者整體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就是執政者作為全國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手中的“鞭子”。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有對法的言論,這些言論形成了中國法制的基礎。綜合起來看,分為這樣幾個層次:
首先是為政者要“正名”,規定事物、行為、人員的名分和歸屬。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可以看到,“正名”的最終,是和法律、“刑罰”聯系到一起的。為什么要訴諸法律,如何實施法律,最先要做的就是把責、權、利三者劃分清楚。其次,確立“規矩”。管子、商鞅所言一目了然,法是什么,就是“尺寸”、“繩墨”,就是“規矩”。法律的作用,在于給予人們一個客觀的、恒定的標準。這個標準,既可以作為普通百姓遵守的行為依據,也可以作為執法者判斷是非、施行懲罰的標準。這也是為什么韓非子、包拯都一再論述法律的明確性和恒常性的原因所在。第三,執法嚴厲。這一點被處在戰國末期的韓非子尤為看重,以至于被他總結為嚴刑峻法。因為在他看來,賞必厚、刑必重,再加上輿論宣傳,這樣才能使百姓各自安分,富貴者不會欺凌窮苦者,貧苦者也不會貪戀不義之財,各級官員在行政中力求有功,于是可以做到消除紛爭、各安其分。執法必嚴是應該被提倡和貫徹的,但若一味追求嚴刑峻法,難免會出現歷史上周興、來俊臣這樣的酷吏。而且,現代犯罪心理學證明,單純提高違法成本并不能顯著有效地制止犯罪,而是應該將“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結合起來。
可以看到,以上關于法律作用代表性的言論,偏重于法律起到的限制、制止和懲罰的作用,使人們不能為非作歹,個個都克己奉公,而并沒有把每個普通百姓都當成有自由意志的“人”去看待、去管理。重“德”的言論恰恰抓住了這點不足,強調利用道德的優勢對法律進行彌補。
重德
【原文節選】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原文釋義】
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
【原文節選】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原文釋義】
孔子說:“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處在它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
【原文節選】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原文釋義】
孔子說:“以政令來疏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道德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途。”
【原文節選】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原文釋義】
因為(秦朝)不實行仁義統治,所以由原本的攻勢被迫改變為守勢。
【原文節選】
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春秋繁露·陽尊陰卑》
【原文釋義】
不好的屬性為“陰”,好的屬性為“陽”。道德為“陽”,刑與法為“陰”。
【原文節選】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釋義】
天下最尊貴的有三類:一是爵位,一是年齡,一是道德。在朝廷里,尊貴的莫不如獲得爵位;在鄉鄰之間,尊貴的莫不如德高望重;而若想長久執政、統治人民,莫不如尊崇道德。
【原文節選】
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治安策》
【原文釋義】
以禮法、仁義治理國家的,就積蓄了禮義;以刑罰、法律治理國家,則積蓄了刑、法。刑、法積攢過多,百姓就產生怨氣,而禮義積累則百姓和氣親善。所以君主想百姓向善的心愿是相同的,但使百姓向善的方法卻有不同。有的用道德教化來疏導,有的則用法令來迫使百姓。用道德疏導的,道德融洽而民風和樂;用法令驅使的,法令嚴苛而民風哀怨。
【古今聯讀】
道德,因其不像法律那樣有可執行的標準,含義也是不盡一致的。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正如恩格斯所講到:“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并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地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于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和,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
今人可以看到,在古圣先賢的論述中,他們的觀點并不是簡單的不要法律,而是讓統治階級在設定法制之外注重“德”,注重道德感化的力量。在先賢看來,道德高尚的執政者是可以使用“仁”、“愛”和“信義”等道德層面的教化使百姓服從的;而一般的執政者做不到,退求其次,便可以訴諸于“法”。他們渴求的是“內圣外王”似的君主,所以,他們提出道德的高標準,使執政者“取法乎上”,力求達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荀子等思想家重視另外一個概念:“禮”。他們提倡國家的、家族的禮儀、禮法,痛恨看到“禮崩樂壞”的現象。可以說,“禮”是介于“德”與“法”之間的,它密切聯系道德,有自己的規范和獎懲機制,但弱于法,且僅在一定范圍內發揮作用。所以,通過“禮”,重視道德的儒家思想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以“德”來教化,以“禮”來規范。
法與德不偏廢
【原文節選】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
【原文釋義】
(執政者)僅有善心,并不能夠達到仁政的目的;法律本身,也是不可能自己去施行的。
【原文節選】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賞賢使能以次之,爵服賞慶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荀子·王霸》
【原文釋義】
管理百姓應以善言教化為先,申明禮法道義以疏導百姓,表達忠誠信義以關愛百姓。其次要獎賞賢德之人、任用有能力之人,給與他們爵位、獎勵以表示重用。選適當時機派徭役、減輕百姓負擔去調劑勞逸,以寬大的恩惠去保護他們、休養生息,如同保育嬰兒一樣。
【原文節選】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刑,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
【原文釋義】
治理的要義,在于禮法和刑法。君子用禮來修身,百姓怕刑罰而安寧。彰顯道德,慎用刑法,不但國家能大治,普天之下全部能夠安寧。
【原文節選】
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德后刑以養生。……夫并時以養民功,先德后刑,順于天。——《十六經·觀》
【原文釋義】
春、夏好比是道德,秋、冬則為刑法。先施行道德后施以刑法,為的是休養生息,這是合乎天道的。
【原文節選】
堯、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然而朱、象獨不化,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之瑣也。——《荀子·正論》
【原文釋義】
堯和舜是天下最善于教化的人,聽取百姓的意見,人們都能受到觸動并順從他們。可是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弟弟象最終也沒有接受教化。所以,世上總有教而不化者,并不是堯、舜的過錯。堯、舜是天下的英主;丹朱、象是天下的孽子、時代的敗類。對丹朱、象這種人,就必須以法律與刑罰加以制裁。
【原文節選】
是以君子尚寬舒以苞身,行中和以統遠,民畏其威而從其化,懷其德而歸其境,美其治而不敢違其政。民不罰而畏,不賞而勸,漸漬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新語·無為》
【原文釋義】
因此君子崇尚寬厚從容以修身,實行德教為主、刑罰為輔的“中和”之道以治理國家。百姓畏懼這種威嚴而被教化,感懷于這種道德而生活在其國家之內,贊賞其統治從而不敢違背他的政令。百姓不必受刑罰而畏懼,不用受獎賞而被教化,逐步浸淫于道德之中,被中和之道所管理。
【古今聯讀】
在中國歷史上,“德”與“法”、“刑”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有些爭論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甚至后世爭論者會斷章取義駁斥對手。其實,這二者不僅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甚至是相得益彰的。有學者對主張德行教化者和主張嚴明法制者的論述分別梳理、研究后發現,兩種論斷的目標、政治理想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方法。儒家重視忠孝、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法家同樣認可“國之四維”(禮義廉恥)、“為人臣忠,為人子孝”。而執行方法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對于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觀點不同。法家相信刑法的威懾作用,而不相信民眾的自覺。而道德論者肯定了法制在社會紛爭時刻的強制作用,但也指出了法制對人心的副作用,更傾向于發揮道德教化的長期、深遠作用。
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都不可取;不僅如此,法律與道德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厚德重法”觀念的提出,既是德法并舉傳統治理智慧的精準再現,也是法治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密切融通。“厚德”,崇奉的是以人為本的道德追求;“重法”,堅定的是依法治國的骨力和勇氣。這也契合了原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法律是顯露的道德。”僅重視經濟發展和法制建設,不重視道德的作用會造成嚴重后果。
道德水準的下降不僅危害了社會風氣,還加重了法律的責任,更危險的是,使人們對法制的信任和威嚴產生了懷疑。早在黨的十六大時,黨中央就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命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操守、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不僅是亟需的,而且是正確的。可以說,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我國社會發展所遇到問題的深入思考,是對人民群眾關切的社會問題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傳統文化中“德”與“法”不偏廢這一歷史智慧賦予的當代性發揮。
(作者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