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段 郝少峰


摘要 構建農村土地整治效益測算模型,以云南省芒市某土地整治項目為例,實證對比分析項目區土地整治總體效益狀況,為提高農村土地整治效益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五岔路鄉;農村土地;土地整治;效益測算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0-181-02
Abstract The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calcul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aking a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Mang City, Yunnan Provice as example, the overall benefit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Key words Wuchalu Township; Rural land;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土地整治實質上是通過對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的整治來消除土地利用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制約和限制作用的因素,促進土地利用有序化和集約化,提高土地質量,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土地資源的大量需求,也是保證和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整治后效益的測算是指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一段時間后,客觀評價土地整治項目取得的效益,為以后更好地開展土地整治項目打下基礎。
筆者以云南省芒市五岔路鄉為例,通過構建土地整治效益測算模型的效益分析指標體系,對項目區土地整治后的效益進行研究,為以后的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鑒。
1 研究區概況
芒市為“云南省興地睦邊農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的25個邊境縣(市)之一。芒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東南部,位于98°01′~98°44′E、24°05′~24°39′ N。東西長約71 km,南北寬約62 km。總面積2 987 km2,其中山區74%,壩區(含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熱谷)占26%。市政府駐地芒市(城鎮規劃面積25 km2)同時是州府駐地,距省會昆明679 km,空中距離427 km。2013年芒市總人口39.08萬,其中城鎮人口14.75萬,農村人口24.33萬。
2013年芒市國土總面積是289 964.99 hm2,其中耕地61 695.54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21.28%;林地174 607.41 hm2,占60.22%;園地8 401.55 hm2,占2.90%;其他農用地8 386.75 hm2,占2.89%;建設用地7 580.39 hm2,占2.61%;未利用土地面積29 293.34 hm2,占10.10%。
2 土地整治后效益測算
土地整治效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土地整治后效益測算是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一段時間后,對取得的經濟、社會、生態、景觀效益進行客觀評價[1-2]。通過對土地整治后效益的分析與計算,同時與預期效益進行對比,分析土地整治取得的利與弊,為以后能更好地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鑒[3-4]。由于人們對景觀的感知隨著個體的差異而差別很大,數據復雜而難以量化,該研究不對土地整治景觀效益進行測算。
2.1 指標體系的構建
考慮到研究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3方面選取相應的指標來進行測算。該土地整治項目為省級投資工程項目,屬于非盈利項目。經濟效益評價采用靜態經濟評價指標。項目靜態投資回收期越短,表明項目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越好。項目靜態投資收益率越高,表明項目獲得的產出越高,經濟效益越大。所建立的指標體系見表1。
2.2 指標體系的分析與計算
2.2.1 土地整治社會效益計算。
(1)新增耕地面積及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可供養人數。
新增耕地面積=土地整治后耕地總面積-整治前耕地總面積
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積/項目建設規模)×100%
新增耕地可供養人數=新增耕地面積×(項目所在鄉鎮總人口/項目所在鄉鎮耕地總面積)
(2)土地利用率增量。
新增已利用面積=項目完成后項目區已利用面積-項目實施前項目區已利用面積
土地利用率增量=新增已利用面積/項目總面積×100%
(3)提高糧食產量水平(單產增量)及新增糧食生產能力。
土地整治前糧食產量水平=整理前糧食總產量/建設規模
土地整治后糧食產量水平=整理后糧食總產量/建設規模
提高糧食產量水平(單產增量)=整理前糧食產量水平-整理后糧食產量水平
新增糧食生產能力=(整理后糧食總產量-整理前糧食總產量)/整理前糧食總產量×100%
(4)人均年純收入增量及單位投資增加就業人數。
人均年純收入增量=農戶年純收入增量之和/項目區人口數量×100%
單位投資增加就業人數=項目新增總就業人數/項目總投資
2.2.2 土地整治生態效益計算。
(1)綠色植被覆蓋率增加量。
綠色植被覆蓋面積=項目區林草地面積+耕地面積
綠色植被覆蓋率=綠色植被覆蓋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綠色植被覆蓋率增加量=整理后綠色植被覆蓋率-整理前綠色植被覆蓋率
(2)旱澇災害率變化。
整理后旱澇率=整理后受旱澇災害面積/整理后耕地總面積
整理前旱澇率=整理前受旱澇災害面積/整理前耕地總面積
旱澇災害率變化=整理后旱澇率-整理前旱澇率
(3)土地墾殖率增量。
土地墾殖率增量=新增耕地面積/項目區總面積
2.2.3 土地整治經濟效益計算。
(1)靜態投資回收期及靜態投資收益率。
靜態投資回收期=項目總投資/項目區年凈增產值
靜態投資收益率=項目區年凈增產值/項目總投資
(2)糧食生產經營改善系數。
糧食生產經營改善系數=整理后糧食作物年凈產值/整理前糧食作物年凈產值
(3)運營成本率。
運營成本率=項目基礎設施運營成本/項目區年總產值
2.3 數據處理
從云南省芒市五岔路鄉新寨村、三臺山德昂族鄉幫外村、風平鎮帕底村3個村土地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文本、竣工決算報告、竣工驗收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芒市統計年鑒》等收集相關數據。
土地整治后項目區已利用面積1 969.32 hm2,實施前項目區已利用面積1 873.87 hm2。實施后耕地總面積1 128.41 hm2,實施前耕地總面積1 069.38 hm2。項目建設規模1 514.87 hm2,項目所在鄉鎮總人口9 284.00人,項目完成后項目區糧食總產量76 574 462 kg,項目實施前項目區糧食總產量66 796 190 kg。項目區農戶年純收入增量之和為1 715 736元,項目區人口數量為6 402.00人,項目新增總就業人數1 125.00人,項目總投資4 870.15萬元。實施后受旱澇災害面積547.00 hm2,實施前受旱澇災害面積898.53 hm2。
實施后旱澇率84.02%,實施前旱澇率48.48%。項目實施后,土地墾殖率達到47.84%,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84.84%。項目總投資4 870.15萬元,項目區年凈增產值488.40萬元。
實施后項目區糧食作物年凈產值2 581.51 萬元,實施前項目區糧食作物年凈產值2 913.26萬元。項目區基礎設施運營成本62.48 萬元,項目區年總產值4 165.09萬元。
2.4 測算結果分析 基于以上方法及收集到的數據,得到實例項目的土地整治效益測算結果(表2)。
2.4.1 社會效益。
從表2可以看出,各項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均有所提高,土地整治實施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通過項目的實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新增耕地面積59.040 2 hm2,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增收增產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較強的示范作用,推動土地整治事業的發展。項目區屬于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通過土地整治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民族團結。
2.4.2 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土地墾殖率增加,旱澇災率大幅度減少,項目實施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項目實施后對當地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原有荒蕪的土地得到了開發利用,原有貧瘠的土壤得到了改良,土地經過平整以后,更利于耕作,減少和防治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土地利用率,配套灌溉排水設施,有效節約利用了水資源。項目實施后,土地墾殖率達到47.84%,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84.84%。項目實施過程中注意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不會形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不會對項目區外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對項目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積極作用。
2.4.3 經濟效益。
項目的投資回收期較短,投資收益較高,運營成本低,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收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項目區進行土地整治后,通過改善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比整治前農作物產量明顯增加,總土地收益為新增耕地效益和原有耕地質量提高后的凈效益,整理后年均增加凈收益為331.75萬元。
3 結語
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期間可能會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便,這是暫時性的影響,需要當地群眾的積極配合,政府及主管部門組織協調,將這種不利影響較少到最低程度。
該研究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項目區土地整治效益進行測算,直觀地反映出各項效益狀況。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區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李展,彭補拙.江蘇省吳江市土地整治理論與實踐研究[J].資源科學,2000,22(3):70-73.
[2] 鄭糊軍,孫鵬舉.土地整治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8):3680-3683.
[3] 張海達.蘆山縣農村土地整治后效益差異比較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4] 毋曉蕾.土地綜合整治效益評價研究——以河南省陜縣為例[D].河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