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古人有詩:“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偉人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種精神主要指的就是誠信。
有人說誠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誠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誠信亦是鐵。唐代的寒山說:“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要活出誠信的自己,就必須心懷坦蕩,如鐵一般的堅定與正直!
人與人的誠信,不棄不離的婚姻當是基礎。
英國中部的溫德米爾湖區,有個名叫葛特納格林的蘇格蘭小鎮,簡·奧斯汀的名著《傲慢與偏見》一書里,就寫到莉迪婭與她的戀人投奔到這個小鎮結婚。而且,英國查爾斯王儲與卡米拉也是在葛特納格林登記結婚的。
人們何以紛紛到此結婚?因為鎮上曾有一個老鐵匠主持婚禮。老鐵匠技藝高超,鐵砧功夫一流。鐵匠把兩塊鐵燒紅后,放在鐵砧上敲打在一起,恰如牧師祝福家庭堅如磐石。
在這里,鐵砧是一種寄托,代表一種誠信,即婚姻的雙方對婚姻的堅定和信守。“鐵砧婚禮”成全了一對對新人,老鐵匠也被人們稱為“鐵砧牧師”。當老鐵匠老了,再不能主持婚禮時,他已經主持玉成了5147對新人,且沒有一對離婚的。
如今雖說時代已變,但這個小鎮依然是一對對新人們向往的圣地,每年皆會有4000多對戀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結婚,對愛情婚姻誠信如鐵砧的期盼絲毫不會變。
讓心靈立起一尊“鐵砧”,就會用其鍛打出一株株從不枯萎的火樹銀花。只有將心靈經過鐵砧鍛打,就會知道,生命需要淬煉,明白人生多歧途,世事多艱險,必須捍衛好美德。
上世紀60-80年代,社會上流行這樣一些說法—— “銀行就是鐵,‘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隨著時代的發展,“三鐵”事實上已經演變為銀行的一種會計文化。細解“三鐵”,可以感悟到浸潤其間的文化底蘊,那就是誠信的經營理念,嚴謹的工作作風,剛性的規章制度,規范的從業行為和自覺的職業道德。“三鐵”即是誠信堅如鐵。
所有企業都需以誠為道。有些企業能經過時代的錘煉,成為百年老企業,而有的企業很快就被時代唾棄了。只因為前者把顧客當作親人,后者對顧客弄巧使詐,最終被市場拋棄。
企業也應該擁有一座“鐵砧”,以忠誠為統帥,“鐵砧牧師”則是誠信理念的發起者和踐行者。
30年前,張瑞敏剛到海爾擔任廠長。一天,朋友要買冰箱,結果挑了半天都有瑕疵,最后勉強拉走一臺。朋友走后,張瑞敏派人把庫房里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臺存在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么辦?多數人提出,便宜點,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于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干的誰來砸,并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三年以后,海爾人捧回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卻也是一個時代容易遺忘的故事。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常有各種私心雜念,如果放在誠信的“鐵砧”上鍛打一番,忍受錘煉的疼痛,就能長出一層層思想的金翼,抖落雜質和銹蝕,呈現出的就會是善良和真誠,頑強與堅毅,純凈與精粹——誠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