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
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我想從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宇宙說起。
前不久,讀到了一封寫于1970年的信。
恩斯特·史都林格,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收到了一封修女的來信,問:地球上還有這么多小孩面臨饑餓,他怎么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恩斯特沒有覺得這封信可笑,反而被信中飽含的慈悲所打動,并且耐心解答她的疑問。他講了一個故事。400多年前,德國小鎮有位伯爵熱心慈善,幫助受瘟疫所累的窮人,享有盛譽。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科學怪人,致力于把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后用此觀察細小之物,于是請他來到城堡,專心做研究。窮人們不解,覺得為“閑人”花錢不值得。但伯爵相信這個人的工作很有意義。果然,伯爵成為了顯微鏡發明的見證者——科學怪人的發明推動了醫學研究,為消除瘟疫和世界上其他傳染病做出了杰出貢獻。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可以幫助全人類,而不僅僅是幫助鎮上的窮人。
恩斯特認為,通過太空項目,可以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饑餓問題。
“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傳感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同時,他強調,探索宇宙,可以促進科學知識的發展,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導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隨信,他附上了一張照片,攝于1968年圣誕節,“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美麗地球,名為《上升的地球》。
這封信,是我讀過的最美好的信箋之一。耐心專業地娓娓道來,從個人所思,到廣袤的宇宙探索,充滿了知識的力量,以及它所浸潤的人心的美好。不管地球面臨多少危機,只要有知識的探索,就有希望的火焰在黑夜燃燒。

另一個跟宇宙有關的人物,是中國人劉慈欣。畢業于大學水電工程系,本職是工程師,別名劉電工,業余愛好寫作,是科幻小說作家。
前幾年小說《三體》系列大熱,我半信半疑地翻來第一本,打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瑰麗世界,后來買回了“劉電工”的全套小說。這個瑰麗的世界,不同于網絡里難以讀完的穿越劇或者靈幻小說,不是單薄膚淺的,不是天馬行空的,不是胡編虛假的,而是建立在科學理性知識基礎之上的。于是,在宇宙中的種種探索,浪漫,浩瀚,殘酷,堅強,孤獨,痛苦都有了有血有肉的可觸感,讓人隨之悸動。
所有人類可能面臨的危機,作者也都以科學家的頭腦提出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比如《微世紀》里,人類通過基因技術把自己縮小到真菌大小,只需消耗微小的資源,以應對能源危機。比如《三體》中,三體人用智子把人類的基礎科學鎖死,使得技術發展舉步維艱。同時,他又富有人文主義和理想精神,小說《詩云》中,有著超級技術能力的外星人,視人類為蟲子,卻意外迷戀上中國的古詩,在毀滅地球文明之際,化身為“李白”,窮盡太陽系的能量,來創作、儲存漢字排列的“詩歌”。
技術化的扎實細節,超大儲備的知識量,廣闊無邊的想象力,是他不同于莫言、張愛玲等純文學作家的最強特征。正如復旦大學嚴鋒教授所言,“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所以,當我聽說劉慈欣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一點不意外,正是實至名歸。
知識是否能兌換名利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知識能帶來安慰,帶來希望,帶來思考,點點滴滴匯聚成未來,讓我們看到那無垠宇宙里藍色的“上升的地球”。
哪怕選擇一個點窮盡下去,都會有所收獲——時光短暫,與其敬畏,不如熱愛吧。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