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論述中國傳統刺繡的發展歷史及設計元素,說明刺繡飾品如今強烈的裝飾性和實用性變化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特點。分析對中國刺繡傳統設計元素、傳統吉祥圖案的提煉再設計,從而認清現今時代變化的審美需求性。
關鍵詞:傳統刺繡;飾品;圖案;再設計
民俗刺繡品圖案,題材多是圍繞民間生產勞作、婚娶、節日等活動為主題開展制作內容,繡品中人物、事物形象極為鮮明生動,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多姿多彩[1]。在時下民族懷舊風盛行的潮流中,傳統吉祥寓意的民族圖案備受設計師重視,創新讓刺繡圖案兼備了民族情懷與現代風貌,成為現代設計舞臺上必不可少的視覺行為[2]。
一、吉祥寫實圖案的提煉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共計56個多民族的國家,因為國家的統一、團結,聰慧質樸的民間刺繡藝人也共同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民族之間又因文化習俗、宗教、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展現的風格又各具特色,如蒙族的圖案豪放、藏族圖案的濃厚、土族的圖案子嗣綿延、羌族的圖案剛柔并濟[2]。他們從生產生活中、自然萬象中汲取靈感,將吉祥美好的愿望直接以寫實的圖案表達在精美刺繡飾品中來裝點自身。如北方兒童幼年時期長輩都會贈與的刺繡虎頭鞋,鞋頭老虎的形象虎虎生威生動逼真,刺繡夸張的大眼睛、翹耳朵極盡可愛,寓意孩子身體康健、虎虎生威[3]。
刺繡圖案的形式有栩栩逼真亦有精簡提煉。時代的進步讓民間藝人對刺繡圖案有了新的認識,再設計時細致研究刺繡對象后大膽舍次要留特征,并將物象的主要特征用夸張、簡潔的面貌展現在繡布之上。民間藝人在刺繡圖案中將物象的繁雜結構經提煉簡化,或夸張或縮減的改變物象之間的自然比例,可依然會保留著原始的純樸味道且更是加入了現時代的審美情趣[3]。
而作為學院派的新生代年輕設計師受著西方設計思潮的影響,尤其因80年代構成學的引入,使得現代圖案裝飾感強烈的沖擊著傳統圖案,裝飾構成為新設計形式下的表達手段和審美精神。刺繡圖案不再完全依賴自然物象精描細制出,而是純粹看重吉祥寓意傳達的功用,設計師以傳統為根基,寫生為提取手法,變化為形式,裝飾構成為最終造型創造終點。立足將傳統融合現代,現代貫通傳統,二者有效的結合在現在藝術發展道路上,展現民族歷史性精神的現代人文裝飾藝術文化[4]。如設計師王的羊年“《三羊開泰》原創純手工刺繡平安避邪掛件”,圖案靈感來源于陜北窗花剪紙,運用傳統平沙繡法,繡制高精提煉羊的造型,是極好詮釋“傳統文化的回歸”且迎合裝飾構成手法設計的優秀作品,見圖1。
圖1 設計師王的羊年“《三羊開泰》原創刺繡掛件”
二、圖案抽象的直接再現
圖案幾何抽象形式往往是由點、線、面構成,在有針對性的具體物象基礎上進行一種高度形式概括、提煉的藝術表達。如用曲線一筆勾勒的幾何云紋,再有中國千年來受道家思潮影響而反映出的陰陽太極圖,傳達對生活美好向往的同時也彰顯社會文化文明發展[5]。抽象幾何紋飾來源于遠古符號記事行為,當代設計師在紋飾造型表達中常取物象突出特征,簡潔、含蓄、和諧的將圖案形態的整體性、圖案結構的單純性,圖案線條的流暢性,以少勝多的傳遞出來,展現著極具吸引力的簡約主義設計之風格。簡潔:哲學家老子“少則多”、“大象無形”觀念的具體體現,即以小的設計方式展現大的形態完整感,與如今西方“少就是多”的設計觀念也極為吻合。含蓄:畫作中不見房屋卻見酒旗,是中國國畫里慣用的構圖藝術表達方式;“紅杏枝頭春意鬧”言簡意賅,以一當十的言語是中國古代詩詞的特征;“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是王國維對含蓄的深刻表述,其感染力便是存在著無限想象和回味悠長的省略手段[6]。有土家織錦中流傳千載的傳統紋樣《四十八勾》,見圖2。土家織錦的造型手法均是傳統幾何形,四十八勾亦沿襲傳統采用了古老的幾何形。四十八勾名堂多,它是以八勾為中心,也是由八勾發起來的。“勾”源于土家自然植物倒勾藤,一對勾粗細、長短、彎度皆相同,好似人間一對對男女相親相愛相互扶持到白頭。便有了婚嫁中抽象元素的八個勾,列為四個組,在每組里的兩個勾都相互照應。新夫婦及家人、天上的(天象)、地上的(地物)、祖先神靈為四組的象征代表。之后土家人習慣用框框(菱形),把這四組連起來讓天、地、人、神圍繞一個中心,層層散開,處處照應,使一對新人幸福、順心、如意,從而成為獨特的八勾文化符號織進花里,世代相傳。
圖2 ?傳統紋樣《四十八勾》
時下,另有一些刺繡藝術作品并非具備深刻的主題內涵,僅作為衣物裝飾品來美化自身或生活環境的工具。傳統刺繡的大氣恢宏在某種程度不太符合低年齡層次消費者的氣質需求,為此諸多設計師轉變觀念,革新刺繡形態,專門打造以只重裝飾的幾何線條為元素的刺繡作品,并對這類刺繡作品植入豐富的色彩,讓新潮的年輕人在美好的繡品中得到裝飾和熏陶,又能感受到中華傳統元素的博大精深。如設計師王的作品,見圖3。采用好似魔法宇宙的正負磁場獨特的造型,鮮艷的色彩,詮釋了古為今用的行為說法。
圖3 設計師王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吳玉紅.探析湖南土家族民間刺繡圖案文化意蘊[J].裝飾.2012(03):118-119.
[2]郭嘉,李綸.中國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在產品圖形符號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131-131.
[3]常慧娟.民間刺繡圖案的稚趣美[J].包裝工程.2012(10):150-153.
[4]陸寶新,燕紅霞.從圖案到裝飾設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44-147.
[5]侯偉佳.天津民俗旅游環境中的視覺導向系統研究[J].包裝工程.2014(07):106-109
[6]徐江華,張敏.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重構[J].包裝工程.2007(01):166-171.
作者簡介:劉雷,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碩士畢業于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