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燕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是閩西的一個縣級市,地處閩西東部,閩南金三角北端。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漳平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縣,1990年撤縣建市。
漳平居官清廉的歷史人物有很多。宋代劉棠、陳俌,賦甲一方。明代著名航海家王景弘多次與鄭和或獨自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功勛卓著,彪炳千秋。曾汝檀、蔣時馨以理學嚴謹、愛民如子聞名于世;陳六韐文治武功兼備,陳汝翼履立戰功。清代翰林院編修朱陽精工書法,蜚聲藝苑。清末秀才陳性初遠渡南洋尋找革命道路,接受孫中山思想,支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成為頗有聲望的愛國僑領。16歲時毅然參加紅軍,投身革命,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英勇作戰,屢立戰功的陳開路,革命一生,戰斗一生,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棠像 ?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漳平縣志》記載劉棠
劉棠(生卒年不詳),字君美,北宋樞密院編修。龍巖和睦里(今漳平市新橋鎮)人。宋元祐五年(1090)科舉名列榜首,并由開封府送京應試。次年(1091)中進士。授樞密院編修,編成哲宗御書。出任利州路(今陜西漢中)提舉學事,后任提舉兩浙常平。為官善政,至任朝請郎時,告老換鄉。劉棠撰寫的3篇文章《綱舉而網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被推崇為考場范文。尤工詞賦,同陳俌并稱為“漳巖賦虎”。后人稱譽他為“開一邑文教之先”。劉棠在京城當官時,十分同情家鄉人民的疾苦,想方設法為百姓排憂解難,減輕百姓負擔。劉棠晚年激流勇退,多次上書請求辭官,終老于故里漳平。今新橋有傳說,劉棠仕京時,曾以漳平的油茶梨、薯榔、小魚干等土產款待哲宗,告以漳平山陬民貧,使哲宗動了惻隱之心,蠲免漳平賦稅,減輕百姓負擔。明代理學家曾汝檀稱贊劉棠、陳俌、曾永從為鄉里三賢。明崇禎時期任漳平教諭的何九云有詩贊劉棠:“提學起窮陬,翡翠鳴禽族;既領開封解,還司浙江谷。板輿一何榮,銜恩聽繡服;盧陵昔咨賞,紫陽亦見錄,名論嗟不傳,當時照場屋。”
陳俌(生卒年不詳),龍巖和睦里西埔(今漳平市新橋鎮)人,是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的一位學識淵博的文人,當時和劉棠以文章詞賦稱譽于世。陳俌與劉棠同里,俱以詞賦名聞天下,時人稱之:“劉棠陳俌,漳南賦虎。”可是他們走的是不同的路:劉棠做了大官,榮華富貴,衣錦還鄉;而陳俌卻自甘淡泊,隱居漳平溪南,以寫詩、釣魚自娛。據民間傳說,陳俌是劉棠的老師,劉棠在京城(今開封)任東宮教授時,曾極力推崇其師的才華,皇帝恩準,遣使臣命陳俌入京,并賜御物——柑桔。陳的妻子唯恐陳俌宦海風波,易遭不測,不如當隱士自由自在,即以柑桔托諷:“此物剝其皮,抽其筋,食其肉,呸(吐)其籽,故不得善終。且柑桔‘生于南國,受命不遷,不應召為妙也。”正猶豫不決的陳俌,經妻一說,豁然感悟,斷了赴京為官之念。并連夜撰寫一聯:“有出頭暫且退居人后,能立足不妨混乎眾中。”貼在村中戲臺兩邊。從此攜妻挈子,離家出走,隱逸山林溪澗,釣魚賦詩。迎陳俌入京的使臣,找不到陳俌,只好揭下戲臺兩邊的對聯,回京復命。皇帝嘆惜了一番,下旨誥封陳妻。《閩書》錄有陳俌的“歸隱詩”一首。詩云:“大不手持卿相印,小無人擁使君符。門前溪水綠如染,好把一竿釣秋鱸。” 在漳平市新橋鎮西埔村至今還有一座陳俌的故居“高隱祠”,祠中設陳俌神位,并立有《鄉賢碑記》,為后人景仰陳俌而立。
王景弘(?~約1457),明代福建漳州府龍巖縣集賢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軍事家。明洪武年間(約1395),王景弘入宮為宦官。明永樂三年(1405)起,王景弘與鄭和同時奉命為欽差正使太監,統領舟師二萬多人,多次下西洋。宣德九年(1434)又奉命獨自帶領船隊再次出使西洋。先后在海上航行達29年之久,航線經過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遍訪亞洲、非洲等37個國家和地區,鋪就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亞洲、非洲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王景弘做為一名宦官,廉潔無私,正道直行,具有品質,是一位有影響的為民造福、高尚道德的官吏,也無愧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先驅。
曾汝檀(1497~?),原名檀,字惟馨,世稱廓齋先生,自號凝碧子,明代和睦里(今漳平市新橋鎮)人。父曾元清,曾任山東利津縣知縣。曾汝檀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授都察院都事,是漳平建縣后登科舉的第一人。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禮部郎中、江西撫州、廣西南寧知府,為官清廉。曾汝檀在獲準回家侍奉父母期間,在漳平縣城創辦“心源精舍”,招收學生講學,治學勵精,孜孜不倦。其父母去世后,授任安徽安慶知府,后升任山東省鹽運使,不久病逝于山東。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汝檀應署漳平縣事朱召之聘總纂《漳平縣志》,為漳平的第一部縣志,并著有《心源問辯錄》及部分詩文詞賦。
蔣時馨(1547~?),字德夫,明代漳平縣感化里(今溪南鎮)上坂村九斗洋人。為明萬歷五年(1577)會試中式第十三名進士,官至吏部四司郎中(三品官)。曾任江西新喻、湖北嘉魚兩縣縣令,他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后又任吏部考功郎、文選郎中、贈太常少卿。著有《體仁編》等文集。卒后葬在漳州北郊浮山亭。
陳六韐(1577~1647),字子儀,號參周,晚年自稱二漳山人,后人稱為二漳先生。明代漳平縣感化里(今漳平市溪南鎮)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主管繕寫文書。崇禎五年(1632)被派往兩廣巡視,次年任禮部郎中,崇禎八年(1635)升任天津兵備道。陳六韐到任后,撫恤民眾,革除積弊,興辦水師,整頓軍旅,在險要的地方建筑興濟城,加強防御力量。崇禎九年(1636)改任武德道(山東德州),十年(1637),因受朝廷內宮太監陷害,陳六韐罷職歸里,筑樓隱居,不再出仕。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明朝覆亡,陳六韐“撫膺痛哭數日,須發皆白”。清順治三年(1646)朱聿鍵入閩,企圖恢復明王朝,不久敗亡。次年(1647)2月,朱聿鍵部屬陳國祚率兵襲擊漳平,有人密告與陳六韐有關,知縣戴真學派兵追查,陳六韐報國之志堅定,于是就在自家土堡永安樓自焚殉節,終年70歲,從死家屬10余人。陳六韐盡忠明朝壯烈感人,為后世所傳頌。清乾隆帝憫其行,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賜謚“節愍”。
陳汝翼(1723~1768),字捷高,清代永福里(今永福)人。清乾隆十年(1745)中武進士,欽點御前花翎侍衛,授甘肅黑城營游擊,調署新疆哈密,又調云南大理府游擊署參將(三品武官)。在抵御外族入侵,平定邊疆動亂中,多次立下戰功。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陳汝翼在云南領兵圍攻孟艮城,城將攻破時,正遇大雨,為防止敵兵突圍,陳汝翼晝夜巡守,奔波在泥濘中。因被毒水所浸,患上浮腫病,卒于軍營,時年44歲。清乾隆皇帝為其記軍功十一次,授“懷遠將軍”。
朱陽(?~1776),字桐野,號菁溪,清代漳平居仁里九鵬社暖洲營(今漳平南洋鄉暖洲村)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云南通海縣縣令,后調任云南寶寧縣縣令。朱陽為官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懲貪除霸、救災賑民,因積勞成疾,卒于任所。
黃荷寵(1705~1743),名天晏,諱荷寵,清代漳平縣居仁里丁坂社(今漳平市西園鄉丁坂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清乾隆八年(1743),享年39歲。據清道光十年(1830)《漳平縣志》記載:“黃荷寵,居仁人。雍正間,由貢生遵營田例捐職,選授江南無為州吏目,兼署分州,旋調廣德州吏目。”黃荷寵于清雍正十年(1732)出任江南廬州府(在今安徽省合肥市)無為州吏目(文官,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由于他清廉為官,勤政為民,清雍正皇帝為表彰黃肖膺恪守為官之德,同時褒獎黃荷寵之父黃際標及母親李氏教子有方,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下詔在丁坂村建造木牌坊,并將丁坂村道御封為“登皇路”,并授“登皇路”和“恩榮”木匾各一方。該木牌坊是漳平市現僅存的一座牌坊。
陳性初(1871~1939),原名慶善,字嘉祥,漳平菁城福滿人,清末秀才。他為人耿直,富有正義感,看到當時知縣王先澤縱容部屬貪贓枉法,十分憤慨,不顧一切,挺身而出,搜集王的劣跡證據,向省臺告發,結果王被革職,百姓稱快。而自己卻因此違反“生員不許干預他人詞訟”和“不許生員上書陳言”的條規,丟了秀才功名。1902年,陳性初毅然離開家鄉,遠渡南洋,到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謀生。當時,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已傳播海外,他很快就接受孫中山思想。陳性初熱愛祖國,熱心公益事業。他參與創立華僑智育會,作為宣傳革命活動的陣地。積極發動海外華僑募款230萬元,支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先后發起創立或參與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貢獻。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多次在華文報刊上發表詩文,喚起民眾,聲討日軍侵略暴行,呼吁華僑團結一致,擁護和平。并積極發動僑胞捐款,以濟民難。由于他任勞任怨,勤奮工作,成績卓著,成為頗有聲望的華僑領袖。1939年5月,陳性初不顧年邁,毅然回國慰勞抗日將士,7月中旬南返途中,因積勞成疾,病逝于昆明,享年68歲。國民政府嘉其德行,為之治喪安葬,軍政要員題詞哀悼,備受殊榮。
陳開路(1913~2003),副兵團職老紅軍,漳平西園鄉前洋坪村人。1929年,朱德率領紅軍來到漳平,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的陳開路懷著對革命事業的美好向往,在16歲時毅然加入中國工農紅軍,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團長、副旅長、旅長、師長,廣東省公安總隊副司令員、總隊長,廣西容縣軍分區司令員、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西省委常委等職。革命戰爭年代,陳開路跟隨朱德南征北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許多戰功,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高級指揮員。他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斗爭、紅軍長征、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平津戰役和解放漢口、廣東等戰役戰斗。陳開路1960年6月晉升為大校軍銜,1988年6月被批準為副兵團職待遇,先后被授予二級紅星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八一勛章。
在漳平這塊鐘靈毓秀的古老土地上,陶冶過無數文人雅士,滋養著諸多武將英才,還有劉棠、王景弘等居官清廉聞名朝野的歷史人物。時至今日,令人尊敬的前輩們所處的時代雖然與我們不同,但他們清廉正直的優秀品質依然被人們傳頌,得到民眾的尊重和愛戴。他們的精神將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社會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我們學習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