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晨慧 劉靜
摘要:獨立學院是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共同創辦的高校,隨著教育產業化的發展獨立學院數量與日俱增,面臨的競爭與教學問題也凸顯出來。獨立學院在發展中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定位與發展格局的道路,即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實踐性人才,所以獨立學院進行雙師型轉型使必然趨勢。本文從獨立學院雙師型轉型的迫切性入手,分析了轉型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獨立學院;雙師型;轉型;實施途徑
一、獨立學院雙師型轉型的迫切性
獨立學院轉型,即指獨立學院基于自身發展特點、本國教育趨勢以及本國社會需求現狀,而對辦學體制、師資結構、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模式等進行改革的舉措。根據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隨后而來的產業優化升級模式趨勢,我國現下需要一支結構合理、實用性強、數量充足的高技術綜合性人才。而應用技術類高校便可很好的滿足此需求,針對本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對外直接輸出專業性對口高技術人才,在服務、滿足社會的同時,成就、升級學生,以解決獨立院校因歷史遺留問題、專業以及師資力量負累而造成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低下,與本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錯位等現實問題。獨立院校的轉型不僅為其本身創造了新的服務社會、發展自身的新舞臺,同時也為其日后改革與發展設立了目標,是獨立學院檢查、自省本身各個環節有無得失的有利措施。
二、獨立院校雙師型轉型面臨的困境
何謂“雙師型”教師,即既可以以課堂教師身份對學生基本理論教學予以指導,同時又能以專業技術人員身份對學生綜合實踐以及基本技術進行指導的教師。教師要能夠在理論教學之余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技能等進行一定的速成與提高,使學生養成勤于探索、善于思維、敢于實踐的綜合理念與信息。然而由于現在眾獨立院校相對的基礎課程教師偏多,這些教師又不同程度上的綜合實踐能力缺乏、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觀念落后以及知識更新速度低下等,使得獨立院校課程設置結構失調、教學方法滯后、教學手段落后,使獨立院校失去了其本省的創學目的與創學特色。年輕教師過多的把教學時間應用在理論指導方面,不重視實踐創新,再加上本身便是直接從學校來到學校的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缺乏,對自己所授專業缺乏一個宏觀的把握與了解,因此便難以真正的幫學生增強綜合時間能力。而一些本身具有綜合能力的教學骨干以及學科帶頭人,由于愈來愈多的教學壓力,身負超負荷工作狀態,因此很難有時間與機會等鍛煉、提高、更新自己的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因此也就止步不前,將骨干教師退化為邊沿教師,直接影響獨立院校下一步發展與進步。當前,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校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的共同協作,一方面加強學校人事制度,一方面從外部政策上進行正確引導,優化師資結構、匯聚師資力量。
三、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方向
(一)突出實踐教學,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機制
建立一批高規格、優質量的自有“雙師資”型教師隊伍,是獨立院校發展自身的必要措施,獨立院校必須迎困難而上,克服困難、解決困難,以培養一批實踐性教學的教師。首先是內修,獨立院校應提高自身學校工作環境,構造一種快樂生活、快樂工作的環境,筑巢引鳳,吸引外部優質人才,特別是吸引“雙師型”人才。除了吸收人才,最終要的是留住人才,從薪資、政策等各方面綜合出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還有對于來自外部的兼職老師的政策,兼職老師作為獨立院校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好的彌補了院校在職教師隊伍結構失調、職稱偏低、教齡不足的弊端,因此,一方面盡力吸引、留住專家教師進駐學校,一方面利用兼職教師、最大可能地實現兼職教師的價值,建立一種兼職、有經驗老師與在職、缺乏經驗老師的傳、幫、帶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發揮兼職老師的專業力量,使兼職教師產生一種歸屬感,同時還可以幫助在職新教師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彌補自身缺失。
(二)形成梯隊培養,建立實踐教師培養的常態化機制
獨立院校理應建立、完善自我教師培養機制,以本校文化課為基本,以社會市場發展需要為導向,以學生個人職業規劃為依據,建立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師資培養機制。實踐型教師的培養應該與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樣走向常態化,學校一方面要鼓勵本校教師積極申請進修,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校發展需要推選一些優秀的青年教師,前去其他高校等進修學習,為本校建立穩定的學科專業人才發展鏈條,建立“雙師型”培養機制,同時還可以將這種機制納入專業師資考核范圍之內,將其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考察條目之一,以吸引、誘導教師主動自發自覺地提升自我。借助于此,不出幾年,獨立院校必然可以依靠次建立起一種“強內引外,內外結合”的師資發展模式,形成、建立起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為伍的“三梯隊”為骨干的師資隊伍。
(三)加強校企合作,推進實踐教學、成果轉化的聯動機制
獨立院校取得更深更遠的發展,需要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協作,這便要求獨立院校一定要將自身的師資力量、研究隊伍,根據市場需要等與教育、實踐、人才導向等充分結合起來,實現教師隊伍與公司、企業、地區、國家乃至國家層面的協作聯動,實現知識、資源、技術的共享與創新。近些年來,經實踐證明,校企協作,是獨立院校實現自身發展的最佳模式,也是獨立院校進軍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獨立院校以企業為依托,學院教師一方面可進入企業累積實踐經驗,另一方面,獨立院校也可根據學生發展需要,邀請企業技術人才入校授課,這樣不僅可以直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完善師資結構,同時還可以強化學校實踐教學環境,為學校實驗教學領域積累寶貴教學經驗。此外,校企合作,還可以為獨立院校學生提高一個良好的實習基地,實現企業與學校的根深層次合作,讓學生在實習期間,真正地了解企業,并在企業資深指導師傅的指導下,完善自己的知識與技術結構,優化獨立院校人才輸出模式。
(四)建立、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機制
建立、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機制,可以很好地鼓勵獨立院校教師主動參與各項實踐鍛煉以及各種職業資格認證、技術鑒定等,學校可以專對此設立津貼,從根本上直接刺激教師將自身升華為“雙師型”教師。現代教育利用各種獎勵機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常態,比如說教師職稱評定的利用,在對教師職稱進行評定時一方面要重視教師的學術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發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能力,重視教師為學校發展做出的各種貢獻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等,以此刺激教師主動進取、努力奮進的積極性。
四、小結
獨立院校實現“雙師型”轉型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獨立院校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國家教育部門等的大力支持,這不僅可以高校率提高獨立院校轉型步伐,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門完善教育結構、實現教育資源、人才資源有效優化的有力措施。
【參考文獻】
[1]陸迎霞,王慧娟,馮胤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1,(02)
[2]邢彥辰,溫海洋,劉顯忠,獨立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8,(34)
[3]張建華,王巧霞,淺談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武漢城市圈獨立學院為對象[J],中國證券期貨,2011,(11)
作者簡介:
1.熊晨慧,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2.劉靜,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