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杰
瀘水縣城鄉規劃管理局 云南瀘水 673100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邊緣地帶的土地被征收,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阻滯,從而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產物,主要特征是衛生環境差、建筑質量低、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為適應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改造城中村任務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城中村存在的問題、規劃途徑以及政府管治策略,主要目的是將社區人居住環境提高。
關鍵詞:城中村;規劃導向;政府管治策略
城中村是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過渡,是城市在迅速擴張過程中的過渡區域,雖然社會經濟形態已經接近城市化,但是城中村人員構成比例、基礎設施配套、居住條件等很多方面還保留農村特征。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城中村在城市功能建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弊端。為改善城市經濟結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對城中村進行重新規劃是目前的重要問題。
一、目前城中村存在的問題
(一)違法亂建
由于城中村缺乏統一規劃,房屋布局比較混亂,建筑質量差、密度高,違章建筑和違法用地屢禁不止,導致出現“接吻樓”、“貼面樓”、“握手樓等建筑。目前城中村總體情況是街道狹窄,根據調查得知城中村最窄胡同不到1米[1]。目前全國有80%以上的違規建筑出現在城中村。
(二)基礎建設標準低
城中村雖然在已經建成的新市區內,但是市政等基礎設施低,配套設施不足,建筑落后。城中村中沒有系統的、寬闊的道路,普遍存在道路狹窄情況,地下管線布局和架空管線不科學,沒有穩定的供水資源,導致頻繁發生煤氣、電訊、電力事故,雨水、污水排水不暢,存在極大的消防隱患。很多城中村由于電線短路等問題發生火災,并且由于城中村中沒有消防通道,導致火災蔓延,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三)治安差
因為城中村存在著城市治安管理交叉現象,導致治安人員辦案效率低。城中村的生產模式是由“種地”改變為“種房”,房屋出租價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城市務工外地人員,由于居住人員混亂、復雜,更加大了社會治安治理難度。城中村當前已經成為了治安的盲點,是各種治安事件、刑事事件的多發區。經調查研究,一些城中村因為沒有治安,一日之內就會發生5-8起搶劫、偷盜案件。
二、城中村規劃方案
(一)積極聽取民眾意見
對城中村進行規劃不是通常情況下的拆舊建新,是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之下,對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2]。對城中村進行局部規劃是村民自發參與組織的新模式,在規劃時積極聽取民眾意見,在清楚村民具體想法的同時加強調研工作,針對不同現狀以及不同改造目標,選擇科學的規劃意見,對城中村進行規劃的首要方案是將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改變居民的私人居住環境,因地制宜的將城市中每一個城中村的規劃方案確定,將改造主體和改造模式解決。
(二)原地規劃,保留居民收入來源
目前城中村所處地帶大都是黃金地帶,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居住是拉動城市經濟的核心力量。但是將城中村新建、改造會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成本,對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因此對落后的城中村進行改造要保證對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價格合理的住房以及就業崗位。為將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可將村民居住的舊院落進行集中規劃,將產業和居住相互結合,將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和城中村居民的來源問題解決。
(三)加強文化和社保建設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對城中村的居民價值觀念造成巨大影響,城中村改造之后,村民身份已經改成城市居民,但是因為村民的文化教育比較低,沒有較高就業能力,成為剩余勞動力,使居民既講究實際又追求金錢,造成居民區缺乏投資創業和進取精神,但是又追求享樂、知足和求穩的心態。這要求對城中村規劃時要從文化建設和就業社保等問題作為改造城中村的切入點,推動村民向居民的轉變。這需要城中村居委會成員加強對居民的技術培訓,使居民除種植田地外有一技之長,同時與來城中村進行投資的商家簽訂協議,規定在本村創建企業商家需要招收本村一定數量的村民,使村民可以得到妥善安置。
(四)加強統一規劃
要科學的規劃,整治城中村,就要對城中村進行統一編制、科學規劃,發揮規劃城中村對城中村發展的作用,通過對城中村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將各項基層服務設施合理的安排,改善城中村的人均環境質量,將土地資源節約、科學使用,將土地的集約使用水平提高。全國范圍內所有的城中村改造都應該由當地部門進行統一規劃,全程指導城中村的改造和整治,將城中村附近的資源優勢進行開發,帶動本村的經濟發展。
三、政府管治策略
城中村的健康發展以及改造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城中村規劃涉及到投資制度、財政制度、地籍制度和戶籍制度等,所以需要政府的相關政策作為支撐,尤其是在規劃城中村理念等方面要與城市的總體發展戰略方向一致。首先要求政府規劃城中村時堅持參與性、公平性和公共性三個原則,以遵守科學規劃為理念,堅持聽取村民意見,與市場運作和政府調控互相結合;同時政府要根據城市的總體規劃,下發有關規劃指標,在規劃指標中要近期、遠期相互結合。其次要及時將城中村的維護管養和配套設施的維修策略相互結合,加強對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管理,完善城中村區域內的配套設施建設。再次是對符合拆遷安置標準的房屋進行拆除,對村民實施政府貼息貸款或者低息貸款的購房優惠政策,對基礎設施中的熱源、供氣、供水等建設中的城市綜合配套資金進行減半或者全免,促進城中村及時的改造以及規劃;在管理土地的標準上,將城中村的土地分為政府用地、生活保障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做好居民的生活保障和居民安置等問題,調動村民申請改變性質用地全權登記的積極性[1]。
結語:
總而言之,城中村改造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多個方面,為搞好城中村的規劃,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城中村的重視,及時頒發相關法律作為支撐。同時對城中村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考慮的規劃需要全局性和前瞻性,要不斷追求規劃模式相互統一,建造出適合居民居住的高水平村落,同時還要將城中村居民的綜合素質提高,改變原有生活模式,使城中村民真正的完成到城市居民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羅吉,彭陽,陶德凱,何浩,哈思杰.規劃協調視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規劃優化研究——來自武漢市38個村灣改造規劃的實證經驗[J].現代城市研究,2014,03:45-50.
[2]賀鑫,肖江偉,袁媛.城中村改造規劃設計研究——以老鴉陳村規劃設計為例[J].安徽建筑,2012,05:36-37+11.
[3]石克輝,喻濤,杜錦莉,楊亮.北京綠化隔離帶上“城中村”發展規劃——以高碑店村資源利用為例[J].新建筑,2010,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