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德內化教育的“圣化”目標方法似乎高深,但其實不然。我們依然可以從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師德行為四方面的內化入手進行修行、實踐而最終實現。
關鍵詞:師德教育;內化;“圣化”
在對師范生的師德內化教育研究中,學界已有了諸多的研究成果。筆者今提出“圣化”目標方法,與方家商榷。
所謂“圣化”,就是通過長期修養鍛煉,變成像圣人一樣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如 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這句話是說,圣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毋庸質疑,孔子、孟子等人,就屬于這樣的人。
那么,筆者所提“圣化”概念是否太高深、太過理想化,對于我們的師范生(乃至教師)這些常人要求太高,不切實際、不能實現呢?當然,我們會有疑問。但是,作為師范生,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人民教師,將從事的是一比其它任何職業都特殊的、崇高而神圣的為人師表的職業(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等已為定論不再贅述),而自古以來我們在教育領域所推崇的“萬世師表”,不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嗎?也就是說,孔子是我們做教師或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習的目標、榜樣。因此,“圣化”概念可以理解,應該可行。
那么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通過什么途徑方法從而實現“圣化”目標呢?筆者認為,對師范生的師德內化教育可通過以下四個途徑方法去實現“圣化”目標。
第一,師德認知的內化。就是讓師范生將師德知識(包括從師意義、師德規范以及其專業知識等)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烙印在自己的腦海,終生不忘;同時讓師范生確認追求“圣化”就是自己一生的目標。在這里,我認為必須分兩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是在入校前,即在考生填報志愿階段,我們的相關部門或機構對于立志做教師者應該進行充分的宣傳教育,使之明晰從師的責任和意義等,清楚教師職業雖然崇高、神圣,但要求更加嚴格,約束更多方面,非一般人所能為。必須履行告知義務: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報師范專業。第二階段,是入校后(一周內)的重申且強化的專業思想教育和學習,尤其是要強化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教育。學校同樣要履行告知義務:做為師范生必須要嚴格遵循師德,為人師表,追求“圣化”。如果你不愿意或做不到,就退學或轉學其它專業。經過上述兩個階段之后,師范生必然在思想上會引起高度重視并感受到師范院校(或專業)特殊的氛圍,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此后,學校要在規章制度、課程設置、機構設置以及學生活動規劃等方面圍繞師德的內化和“圣化”進行安排設計,從而使學生的師德認知不斷得以強化、深化,并最終在靈魂深處產生共鳴——自己要向“圣化”方向發展。
第二,師德情感的內化。主要側重通過心理調試或情緒體驗的方法,體會、體現作為教師應該如何教書、如何育人。其中最主要或最基本的就是如何無私地情感至誠地熱愛、對待我們的學生,這也是我們師德教育“圣化”的最重要的體驗。
當然,這里應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學校里的全體職工,不管是教師崗位,還是其他崗位的,對我們的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讓學生確實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關愛。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培養和強化師范生的師德情感。①在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師生雙方的平等和民主,進行充分的教學雙邊互動,開展“翻轉課堂”式教學。當然要分清主導方、主體方。教師作為主導,要循循善誘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且誨人不倦;學生作為主體,則可無所顧忌地提出所有疑問,并與老師進行爭論……這里的關鍵在于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既為吾尊師,但同時也是我的朋友,可以無話不談。②在所有的專業課程尤其是教法課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可以互換,由學生親身體驗作為教師應怎樣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專業知識、技能等。③在學校的所有活動中,師范生都應時時刻刻學習和體驗作為教師的責任感、高尚感、神圣感等,感受并享受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的幸福美好。④培養并強化學生師德情感的最佳途徑是見習和實習,尤其是實習。這是理論與實際的最直接具體地結合,是師范生把此前學得的以及潛移默化的熏陶應用于實踐的過程。對此,學校方面一定要制定詳細的計劃,進行周密的組織,采取有效的評估,以得到滿意的結果。
第三,師德意志的內化。就是要通過反思、“省察”等方法途徑而自覺、自裁;進而以自贊或自懲等方式來磨練、強化師范生的師德意志,最終讓他們相信,我們的信念和目標就是追求“圣化”,不管遇到多大的艱難困苦,都必須克服,不能阻礙。
所謂反思,就是反過來思考。在這里主要指事后對我們的言行是否符合師德規范、是否符合“圣化”目標進行的一種分析判斷總結。“省察”,就是內心反省、仔細檢查、考察。在這里主要指對自己說錯、做錯了的(包括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不符合師德等的思想行為進行深刻地反省檢討等。這兩種方法共通之處在于都能夠產生正能量,使我們的師范生堅定師德意志,強化師德信念,向“圣化”方向發展。
在反思、“省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向內用功夫”,即靜下心來,回顧、返思此前所思所言、所作所為,仔細檢查、認真反省。哪些對了,哪些錯了;對了為自己點個贊、加顆☆,錯了給自己打“●”或打“×”或者其它什么懲罰。也可參考采用古代圣哲們曾使用過的黑豆白豆“投豆法”等進行修煉。另外,也可通過寫日記的方法“向內用功夫”。反思、“省察“是每天必做的功課,學校相關機構或老師在指導、引導學生這樣做時當然應當強調,這個環節或過程是我們師德品質形成、升華的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或過程,也是最難做到的。必須全心全意地去做,必須長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管社會上的任何風言風語、諷刺打擊,也不管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圣化”目標要求。
第四,師德行為的內化。師德行為的內化,就是使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師德的規范要求,是自然而然的表現而不需要絲毫外在的力量。應當說,上述師德認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內化的過程也就是師德行為的內化過程,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上述三個方面方法的不斷修煉,我們的行為必然就會逐漸反映和體現出向師德的接近及符合師德的要求。當然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再把“慎獨”的方法拿來放到這里來指導我們師范生的行為的話,師德內化就完善了。當我們能夠完全遵循“慎獨”、達到“慎獨”境界的時候,就是“圣化”目標實現的時候!
客觀地說,在當今社會階段,如果孤立地在我們的教師教育中單獨推行上述“圣化”目標方法的話,恐怕是有相當難度的。它應被納入到一個整體的社會體系的構建之中才更適宜和有效。但我們相信,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的共識的今天,“圣化”目標方法或可推出,應予試行。而且我們更加相信,“圣化”目標方法如若推行,絕不僅僅只在教育領域,它必然也會在整個社會領域引起十分深刻的令人欣喜的巨大變革。
作者簡介:閻桂倫,男,1958.5生,副教授。工作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