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項資助的《造血干細胞捐獻現狀及法律問題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F13-Q20。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治愈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但目前我國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數量難以滿足患病人群的需要。本文就煙臺市造血干細胞捐獻現狀展開調查,通過分析煙臺市民對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意愿、動機及影響因素,找出捐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捐獻;建議
一、造血干細胞捐獻概述
造血干細胞是指尚未發育成熟的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是多功能干細胞,醫學上稱其為“萬用細胞”,也是人體的始祖細胞。干細胞是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祖宗細胞。造血干細胞主要有兩種采集方法,一種是采取抽取骨髓的方法,通過對捐獻者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從捐獻者的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另一種選用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細胞的方法,對捐獻者進行注射動員劑,之后進行血液成分單采術,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采集造血干細胞。目前我國較為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細胞,其優點包括采集方便、不需麻醉、不需住院、合并癥少、供者易接受等,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提取到造血干細胞,同時,可以將其他血液成分輸回捐獻者體內,避免浪費。
二、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資料來源
本次調查對象為煙臺市區居民及各高校在校大學生,主要走訪煙臺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開發區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及高校校園,對煙臺市區居民及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30份,有效收回786份,回收率為94.7%。其中參與調查的男性有301人,占調查人數的38.3%;女性有253人,占調查人數的61.7%。
(二)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文獻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造血干細胞捐獻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捐獻意愿、捐獻途徑以及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相關內容等問題,在煙臺市各大超市、公園、高校校園內人群密集處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對回收的數據通過Excel表格錄入及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性別及年齡分布情況
參與這次調查的男性有301人,占調查人數的38.3%;女性有253人,占調查人數的61.7%。本次調查中,18-35歲的調查者共有615人,占調查人數的78.24%;36-45歲年齡段有91人,占11.58%;46-55歲共有52人,占調查人數的6.62%;還有28名55歲以上的調查者,占總人數的3.56%。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45歲以下人群所占比例較大。
(二)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了解情況
1.捐獻相關知識了解途徑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81名調查對象聽說過捐獻造血干細胞,占86.6%。其中62.7%的被調查者是通過電視互聯網了解的,45.2%的是通過報紙雜志了解的,通過身邊人介紹和通過宣傳活動、講座了解的分別占13.5%和3.6%。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市區居民及在校大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媒介了解造血干細胞的占認知途徑的比重較大,而通過宣傳、講座等形式對造血干細胞進行了解的所占比例較小。
2.可治療疾病了解情況
造血干細胞作為人體的“萬用細胞”不僅在治療白血病方面發揮著無可代替的作用,而且還可治療惡性實體瘤等惡性疾病,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點。通過本次調研發現,共計432人即占比重54.96%的人認為造血干細胞移植可治療白血病,192人即24.43%的人認為可治療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80人也就是10.18%的人認為可治療重癥免疫缺陷病,72人即9.16%的人認為可治療地中海貧血,只有10人即1.27%的人認為可治療惡性實體瘤,其中醫學院校中的大學生相關知識比較全面。
3.對動員劑的認知情況
本次調查中認為注射動員劑不會影響健康的僅有51人,占統計人數的6.49%;認為沒有多大影響的有76個,占統計人數的9.67%;認為注射后可能有副作用的有496個,占統計人數的63.1%;沒有聽說過動員劑的有337個,占統計人數的42.88%(本題可多選)。調查顯示,63.1%的調查者認為注射動員劑會對身體有副作用,沒有聽說過動員劑的占統計人數的42.88%,僅僅6.49%的調查者了解動員劑對身體沒有健康損害。由此看來,人們對捐獻知識的了解程度嚴重影響捐獻率。
(三)捐獻意愿調查情況
1.捐獻意愿比例及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有645人,比例為82.06%。其中為挽救他人生命而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意愿程度值最高,有429人,占66.51%;為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而捐獻的有138人,占21.4%。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受他人行為的影響而愿意捐獻的調查者比例相似,分別為20.3%和19.1%。還有16.7%的調查者是“為了獲得榮譽”而捐獻的。
2.是否更改捐獻意愿及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同意登記后繼續捐獻有559人,占統計人數的71.12%;登記后但可能因為其他原因更改決定的有227人,占統計人數的28.88%。其更改意愿的原因:認為影響健康的有145人,占統計人數的63.88%;家人反對的有19人,占統計人數的8.37%;其他理由的有63人,占統計人數的27.75%。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有63.88%的調查者不了解捐獻基本知識,誤以為捐獻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
四、捐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通過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民眾并不了解造血干細胞的基本知識,對造血干細胞捐獻所治療的疾病、捐獻采集的方法、捐獻恢復期以及是否影響健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的誤解,社會保障機制不全面,缺乏資金支持,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及各級學校應加大對造血干細胞捐獻方面知識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科普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不斷提高民眾的捐獻意愿。其次,應完善捐獻機制,通過多種途徑保障捐獻者的身體健康,使捐獻者無健康顧慮,完善捐獻后榮譽表彰制度,給予捐獻者更多贊譽。最后,應該加快造血干細胞捐獻方面的立法工作,使得各地方在實施捐獻過程中能夠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從而更好地保障捐獻者和受捐者的權益。
作者簡介:辛佳鍶(1979—),女,濱州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衛生法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