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星等
關鍵詞:名醫經驗;李琦;辨體;辨病;辨證;慢性腎功能衰竭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27
中圖分類號:R277.5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9-0098-02
中醫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具有一定的優勢。云南省名中醫李琦教授從事慢性腎臟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30余年,在CRF的治療中,認為體質為本,病證為標。辨體是辨病辨證的基礎,辨病與辨證緊密聯系,辨證是選方用藥的關鍵,在臨床中運用辨體-辨病-辨證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介紹如下。
1 辨體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1]將人的體質分為平和
通訊作者:李琦,E-mail:liqi002@126.com
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不同體質的人發病各自有其不同的特點。李教授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基礎上認為,CRF患者常見體質為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虛質、陰虛質6種,特稟質與氣郁質少見。其中,陽虛質多見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平素畏冷,肌肉多松軟不實;痰濕質多見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體形肥胖;濕熱質多見面垢油光、口苦口干、小便短黃、苔黃膩等,形體中等或偏瘦;血瘀質多見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胖瘦均可見;氣虛質多見疲乏、氣短、自汗等,肌肉多松軟不實,平
素語音低弱,精神不振,易出汗;陰虛質多見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等虛熱表現,體形多偏瘦;氣郁質多與氣機郁滯有關,特稟質多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靈樞·壽夭剛柔》曰:“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因此,臨證應兼顧患者不同體質狀態,確立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2 辨病
李教授認為,CRF主要由于病變遷延日久,以肝、脾、腎等為主的臟器功能虛損,導致病情逐漸加重。多由外感邪氣、內傷情志、飲食勞倦、酒色無度等致脾腎虛損,脾虛運化無權,腎虛開闔失司,日久氣損及陽,陽損及陰,最后導致腎氣衰敗,分泌清濁失司,濁毒內停,瘀血阻滯而發諸證。其病機總屬正虛為本、邪實為標的虛實夾雜證。脾腎虛衰,濁毒壅盛為病機關鍵。正虛以脾腎虧虛為主,邪實以濕濁為要。氣虛質或陽虛質患者本身陽氣虛弱,無力推動水液運行,易生水濕停滯,若濕邪侵襲或濕濁內盛使陽氣益虛,無力推動水液運行,濕濁內停成毒,則發水腫諸證。《素問·調經論篇》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血水同源,血瘀質屬實者多由瘀血阻滯導致水液運行障礙,聚而發為水腫;屬虛者多由脾腎虛損,水濕運化無力,由虛致瘀,導致水液內蘊成毒而發病。濕熱質患者素體陽熱偏盛,若感受濕邪或濕邪久蘊等易使邪從熱化,濕熱阻滯中焦,影響三焦氣化功能,導致水液代謝障礙而發病。
3 辨證
脾腎陽虛證多表現為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氣短懶言、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治療多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脾腎氣陰兩虛證多表現為手足心熱、神疲乏力、動則氣短、腰膝酸軟、口干唇燥、大便干燥、夜尿清長等,治療多在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加用大量黃芪、麥冬、墨旱蓮,并配以炒杜仲、牛膝、薏苡仁、炒神曲等以補脾益腎。濕熱中阻證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納呆腹脹、痰多便秘等,治療多用黃連溫膽湯或三仁湯加減。濁邪內蘊證多表現為惡心欲嘔、口中黏膩無味、腹脹納呆、神疲肢倦、面色委頓等,治療多用自擬運脾化濁湯加減。水瘀互結證多表現為水腫腰以下甚、腰痛、胸腹脹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色晦黯、口唇青紫等,治療多用五苓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1歲,2013年5月12日初診。雙下肢浮腫月余。刻下:雙下肢、雙眼瞼浮腫,泡沫尿,惡心欲嘔,納差,脘腹脹滿,腰酸,口黏不渴,頭暈乏力,周身困重,眠差,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查:尿蛋白+++,尿隱血+++,血尿素氮25.3 mmol/L,肌酐600 μmol/L,尿酸515.6 μmol/L。胱抑素C 4.13 mg/L,腎小球濾過率10.38 mL/min。西醫診斷:CRF(衰竭期)。中醫辨證:濁毒內蘊。治以健脾化濕泄濁。予陳皮15 g,法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后下)10 g,茯苓15 g,萹蓄15 g,瞿麥15 g,車前子15 g,白茅根30 g,黃柏15 g,神曲20 g,焦山楂15 g,薏苡仁30 g,大黃15 g,六月雪2包,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3年5月22日二診:訴浮腫略有減輕,納食量較前增加,已無惡心欲嘔,脘腹脹滿亦有減輕,舌淡,苔白膩,脈細。守方去萹蓄、瞿麥,加白術15 g、丹參15 g,繼服10劑。
2013年6月7日三診:實驗室檢查:血尿素氮14.3 mmol/L,肌酐356.4 μmol/L。尿蛋白(+)。泡沫尿,時有腰酸,手心熱,乏力,眠差,余癥均消失。予黃芪六味湯加減(黃芪30 g,熟地黃15 g,山萸肉15 g,山藥15 g,牡丹皮10 g,澤瀉10 g,茯苓10 g,砂仁10 g,甘草5 g等)10劑。
2013年6月20四診:訴無明顯不適。
按:本案患者為陽虛質濕毒內盛之人,初診辨證為濁邪內蘊,阻滯氣機,治以利水泄濁、運脾化濕。李教授認為急則治其標,在辨病基礎上同時進行辨證治療,在運用茯苓、萹蓄、瞿麥、車前子等利水泄濁同時,重用薏苡仁以健脾益氣,用陳皮、木香以增強行氣之功,用神曲、焦山楂以促進脾胃運化。又“緩則治其本”,在水腫不顯或沒有明顯癥狀時,針對患者的不同體質狀態進行調整。因本案患者以虛為主,故予黃芪六味湯以補脾益腎。又本案以脾氣虛弱為主,脾失健運則水液代謝障礙,停聚為水腫,因此,在利水泄濁的同時要注意顧護脾氣,補脾益氣應貫穿在治療始終。脾氣健,水液得以正常輸布與運化,水腫自愈。當然,臨床不能只注重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也應注重辨體論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只有將辨體、辨病、辨證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為充分體現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并最終獲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9,4(4):303-304.
(收稿日期:2014-07-11)
(修回日期:2014-09-11;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