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要 [目的] 地膜覆蓋技術已成為廣泛應用的農藝技術之一,但同時地膜殘留污染也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了解地膜殘留現狀對于合理利用該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方法] 選取甘肅定西市隴川鄉為研究對象,采用咨詢當地農民與典型樣點采集的方法,對當地種植玉米地區的地膜殘留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價。
[結果] 該地區回收地膜以人工撿拾為主,0~20 cm土壤農用地膜殘留量為6.45 kg/hm2。根據土壤地膜殘留標準,該地區殘留等級屬于一級標準,殘留量較小,尚未造成嚴重后果。
[結論] 結合當地特征,給出適合治理當地玉米地膜殘留的措施,減小地膜的殘留。
關鍵詞 玉米地;地膜殘留;評價;隴川鄉
中圖分類號 S15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0-098-01
Abstract [Objective] Plastic film mulching is one of wildly us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 plastic film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issu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stic film residue for using this technology properly.[Method] The methods of questioning to local farmer and typical sample collection were adopted to find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ilm use and film residue in the corn field of Longchuan Town, Tongwei County of Dingxi City in Gansu Province. [Result] The hand picking was the main way of recycling, and the weight of film residue in the soil of 0-20 cm was 6.45 kg/hm2. According to the soil film residue standard, this area belonged to the level one,residue was less,and it hadnt caused serious consequences.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area, the study supplied proper method for disposing local plastic film residue to reduce the residue of film.
Key words Corn field; Plastic film residue; Evaluation;Longchuan Town
農用地膜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并且極大地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1]。但是,由于地膜是一種由聚乙烯加抗氧劑、紫外線而制成的高分子碳氫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光解和熱降解,也不易通過細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長期使用地膜導致大量地膜殘留在土壤中,引起殘膜污染問題[2]。殘留地膜不僅降低農田土壤質量,而且對作物生長、秸稈利用、畜牧養殖、農機操作、生態環境等均產生消極影響[3-5]。
因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的推廣,甘肅地膜使用總量逐年增長,勢必帶來殘留問題[6]。筆者以甘肅省定西市隴川鄉為研究區,通過對當地玉米地殘留地膜量進行調查,了解地膜殘留的現狀,并且引用相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為解決地膜殘留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隴川鄉處于105°18′~105°33′ E,35°17′~35°22′ N,隸屬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總面積118 km2,總人口15 428人,其中農業人口15 080人,年末常用耕地面積4 532.6 hm2,年末有效灌溉面積306 hm2。該地平均海拔1 800 m,年均降雨量450 mm,年平均氣溫8 ℃,全年無霜期150 d。主要的種植模式以玉米、蘋果為主,玉米生產占全縣的1/30。在玉米地膜的殘留研究調查方面該地區具有極強的代表性。這里地處全縣平坦地區,適合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平均每家每年可收入4 000~4 050元,使用地膜約為75 kg/hm2。
1.2 試驗方法
采用田間選點挖掘收集法,用等距取樣路徑,隨機抽取地膜栽培田塊,于耕種前取樣。每個田塊取樣5點(面積不足或等于667 m2的地塊取3個點,面積大于667 m2的地塊均取5點),每點面積1 m2,深20 cm(即長×寬×深100 cm×100 cm×20 cm),邊挖邊清撿殘留地膜,將清撿出的殘留地膜洗凈、晾干,在普通光照下4~5 h后稱重,得到總共3年的地膜殘留量[7]。
1.3 評價標準
1.3.1 評價標準分級[8]。
該標準是湖南省制定的三農政策中地膜殘留的評價標準。一級標準為有少量地膜殘留,但對農田生態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沒有負影響;二級標準為有一定量的地膜殘留,對農作物生長和產量基本沒有負影響,但超過此值,可導致農作物減產;三級標準為農田土壤中地膜殘留量較多,已造成耕地土壤污染,使得農作物減產5%~20%。三級土壤中地膜殘留值見表1。
1.3.2 評價范圍。
該標準適用于全省種植玉米、花生、小麥、棉花的旱地、水旱輪作耕地等農田土壤。對于菜園的地膜殘留,也可對比使用。
1.4 結果計算
式中,M為某家地膜殘留的總量(kg/hm2);a1為某家第1個樣方中得到的地膜殘留量(g);a2為某家第2個樣方中得到的地膜殘留量(g);a3為某家第3個樣本所得的地膜殘留量(g)。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據調查,當地農用地膜的型號為GB1373592,出產于天水市秦安縣。調查的農用地膜的厚度為0.01 mm,寬度為1 200 mm。廢舊的農用地膜大多被直接焚燒,還有一部分被堆積于田間的地頭,一小部分殘留于田間。自該地區大面積種植玉米以來,只有2009是經過當地的政府和村進行地膜回收的年份,要求是低保戶50 kg/家。
2.2 地膜殘留量
由表2可知,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的農用地膜殘留為6.45 kg/hm2。按照地膜的殘留分級情況(表1),得出地膜殘留屬于一級標準。
3 結論與討論
當地的地膜殘留量為6.45 kg/hm2,殘留等級屬于一級,殘留量較小。這是由于當地生產條件較落后,揭膜階段由人工進行,也可能是由于面積較大的地膜覆蓋在土壤表面被大風吹走,以致地膜殘留量降低[10]。對于農用地膜的規格,一般要求厚度不能超過0.02 mm[2]。由于對不同的作物規格的寬度不一樣,需根據自己種植的植物進行區分以適合所種植物的寬度。廢舊的地膜被堆積、焚燒,可知人們對地膜殘留的危害認識不夠深刻,并且政府缺乏必要的回收措施[11]。當地使用GB1373592地膜。按照國家標準(GB1373592)規定,每卷膜的外包裝應注明產品名稱、類別、寬度、厚度、長度、凈質量、生產日期、廠名廠址,其內包裝應附包括以上內容及批號、標準號、檢驗員章等的產品合格證,并且每卷必須標注長度,貯存期不超過1年[12]。在觀測點幾家的總地膜殘留量趨于平緩,得出該地區種植的方法相差不大。少數樣本出現突然增加,可能是由于耕地條件限制造成的角落殘留。
當地種植玉米已有若干年歷史,尤其是隨著甘肅省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對地膜的使用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繼續按照當前單一以人工揭膜為主,則地膜殘留量有可能繼續上升。為此,在將來的生產實踐中,首先應加強宣傳,讓當地農民認識到地膜殘留的危害,切實做好殘膜的回收工作;其次,當地相關部門應規范化地膜,統一規格,推廣使用可降解、易降解地膜;第三,推廣新的覆膜技術,如“膜側種植”“一膜多年用”等新技術;最后,制定殘膜回收機制,明確回收機構,確立合理的回收價格及殘膜處理加工廠,加強殘膜回收機具的研發,爭取使地膜殘留量降到較小。
參考文獻
[1] 李洪勛,吳伯志.地膜覆蓋對玉米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綜述[J].玉米科學,2004,12(S1):66-69.
[2] 梁志宏,王勇.我國農田地膜殘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綜述[J].中國棉花,2012,39(1):3-8.
[3] 胡會軍,張秀芝,李強,等.吉林省主要覆膜作物地膜殘留情況調查[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30(6):50-52.
[4] 嚴昌榮,梅旭榮,何文清,等.農用地膜殘留污染的現狀與防治[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1):269-272.
[5] 趙燕,李淑芬,吳杏紅,等.我國可降解地膜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105-107.
[6] 李會賓,楊旭.靜寧縣農膜利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2(2):41-43.
[7] 錢寶花.旬陽縣農田地膜殘留情況調查與分析[J].新農村(黑龍江),2010(9):22-24.
[8] 農田土壤中地膜殘留標準[S/OL].(2004-06-22)http://www.xjxnw.gov.cn/zx/snzc/xybz/06/640041.shtml.
[9] 成振華,劉淑萍,孫占潮,等.天津市農用地膜殘留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90-94.
[10] 張開敏,李靜榮.玉米降解地膜覆蓋栽培同田對比試驗[J].云南農業科技,2010(3):30-32.
[11] 解紅娥,李永山,楊淑巧,等.農田殘膜對土壤環境及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S1):153-156.
[12] 王獻志,盛祝梅,葉國民,等.農田農地膜殘留污染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2):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