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建設,作為一個城市或地區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因為每座博物館都是每個城市和當地歷史文化的記載,是人們通過所呈現的文物與歷史對話。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更可以說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
關鍵詞:博物館;民俗;室內設計
博物館首先是用于保存、展示和研究具有文化意味的事物的機構,但日益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功能,現代博物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時代。然而只是在文藝復興以后,博物館才被看作是非常公共性的機構。從建筑上看,博物館機構的發展一直與重要的建筑類型發展聯系在一起。
一、博物館的歷史和背景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一種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生產要素。知識的重要性,使人們更加注重知識的汲取,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也創造了更多閑暇時間。因此也對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旅游活動提出了要求,個性化和多元化得消費傾向要求旅游產品的形式應豐富多樣,異彩紛呈。而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使歷史文化得到最集中體現的文化旅游場所,博物館的旅游是文化旅游產品設計的重要內容。
(一)博物館的地域性
一個地方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以從當地的博物館映襯出來,有了博物館,可以系統的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以及該地區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地方民俗是一種文化資源,它具有民族性、地區性和資料性。民族性是指它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地域性是指當地的民俗風情以一個地區為記述范圍且反映該地的特色;資料性是指“博物館最廣泛、最全面地保藏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發展的真實物證,并把它永久的流傳給后人,這是任何別的機構所不能完全代替的一項社會任務” 這是博物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二)博物館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人類歷史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民俗博物館作為民俗文化的展示、收藏、研究以及發展人類歷史文化的公益機構。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滿足人們對各知識文化的需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注重借助博物館這一形式來展現本民族的獨特個性、優良品質,因此博物館往往成為民族精神的展示窗口和載體,成為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 因此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優雅氣氛,并在這樣的氣氛中與歷史對話,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精神這才是博物館的價值所在。
(三)民俗文化現狀
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己深深扎根于人們的生活和觀念中,融匯在民族風情和民族自尊中。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道德風尚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正在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這些都表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深入發掘民俗旅游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用各地區、各民俗蘊涵的深刻思想、健康情趣、優美形式、賦予民俗旅游高尚的文化品位。
二、建筑形式的分析
博物館是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有機結合體,因此我們從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的研究
環境設計是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設計。人是環境設計的主體和服務目標,環境又分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設計改造而成為人工環境,對人為環境的研究也是室內環境設計的重要課題。種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地理的不同、氣候條件的不同給人們的生活習性也不一樣,要求的舒適度也不一樣,而它主要存在的要素如;與文化有關的審美習慣、生活習俗的差異和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而提出不同的要求。顯然,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是十分比要的。對空間使用對象的文化背景了解越深,而對設計師來說更具有說服力,室內環境設計就不至流于千人一面,這是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人工環境按空間形成式可分為建筑內環境與建筑外環境。按功能可分為居住環境、學習環境、醫療環境、休閑娛樂環境和商業環境等。而環境設計類型的劃分,設計界與理論界都未有統一的劃分標注于方法。
(二)建筑環境的分析
建筑環境是研究建筑周圍、建筑與建筑之間以及空間中的各類物體共同形成的環境,建筑環境與室內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即成的建筑對室內環境設計有著極大的限制和制約。對建筑環境作深入考察的目的在于發現問題,找出原有建筑空間與所要求的室內空間效果矛盾,以及可利用、保留甚至可發展的空間元素,以達到因勢力導、節省資金、以逸待勞德設計效果。對建筑環境的研究最敏感的是:原有結構與功能的矛盾,其次是尺度問題,最后是材料與色彩問題以及空間與燈光的研究。
三、空間和燈光
(一)空間的主次關系和靜鬧分區
對空間的劃分是解決設計問題的開始,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空間的實用型性質來安排關系。像現代賓館中的門廳、商場、舞廳、餐廳視可為鬧區,而賓館中的客房可視為靜區。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分工的限制,室內設計師干預不了建筑總圖設計階段和平面階段的工作,因此室內設計師往往只能利用技術手段來處理靜、鬧空間的隔離問題。
(二)燈光的分析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自然采光影響了大部分室內空間白晝的采光效果,而人工照明則更多在室內環境中起著提供和調節室內夜晚及采光不足時的照明的作用。同時,利用人工照明的手段,有意識地強調室內環境的某些要素,或是強調室內環境的某種格調,能夠達到以光線來渲染室內氣氛的目的。
良好的室內照明設計,不僅要保證有充分的照度水平,還要保證有良好的顯色特性。不同的色溫也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創造宜人的光學環境,常常要求特殊的色溫,已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
結語:關于博物館地域特色,早有不少研究文章提出,現在適值各地紛紛打造特色地域文化之際,對于不少中小博物館來說是個機遇。民俗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所在之處。作為擁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古國,我們應更好的去保護好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實現民俗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只有做好民俗文化的精品工程開發,才能更好的去挖掘她的文化精髓及實質內涵,更多的吧民俗文化這塊奇葩綻放于祖國的各個角落,所以說民俗博物館這也是做好文化傳承和文化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鄭曙旸.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尚慧芳、陳新業.展示光效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吳藝珂(1984—),女,河南鄭州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