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生
義烏市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 浙江義烏 32200
摘要:隨著公路投資的增加,目前不少單線公路正改建成為復線,但是由于受地質條件限制,新建隧道與既有隧道的間距較小,這時新建隧道施工,特別是爆破作業,可能影響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危及既有隧道襯砌結構的穩定。為了探討隧道爆破振動響應,本研究采用現場監測與數值分析兩種方法,對該命題進行了有益的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新建隧道;既有隧道;爆破振動;振動響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路建設加速,在不少公路線路施工和改造過程中,由于受地形地質條件制約,既有隧道與新建隧道之間的距離較短,在施工中,經常破壞既有隧道結構的安全性。在新建隧道爆破作業時,爆破振動可改變原有圍巖的應力分布,同時也對中硬巖以上圍巖隧道產生影響。為了不影響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施工中應對隧道爆破振動進行監測和分析,本研究以某隧道隧道為例進行了分析。
一、參數計算與基準控制
在本文中,筆者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不同間距條件下,既有隧道襯砌迎爆側最大振速、最大主應力及安全性評價。
爆破振動荷載計算,以公路隧道為例,假定:爆破振動荷載均勻分布于隧道洞壁上,以動壓力形式施加,垂直于隧道壁面;荷載為三角形,峰值壓力P為3.6MPa,加載12ms,卸載時間100ms。本文計算以III類圍巖為主,隧道施工方法為臺階法[1]。
III類圍巖物理學指標及支護結構參數,詳見表1、表2。
而爆破振動的基準控制,首先需要了解既有隧道的健全度、振動速度容許值。本文既有隧道的變異顯著容許振動速遞為2cm?s-1、有變異容許振動速度為3cm?s-1、無變異容許振動速度為5cm?s-1。由于該既有隧道中為出現變異情況,所以本研究的容許振動速度取值為5cm/s。在動載作用下,混凝土極限強度:C30混凝土動載極限抗壓強度為23MPa、動載極限抗拉強度為2.4MPa[2]。
二、對計算結果的分析
(一)既有隧道迎爆側振動速度
本研究既有隧道襯砌最大振速,詳見表3。
由表3可知,新建隧道爆破振動對既有隧道邊墻影響最大,如新建隧道施工方法為臺階法,則爆破振動對既有隧道下臺階開挖影響大于上臺階開挖影響。在上臺階爆破時,間距<6m時,既有隧道邊墻、拱肩振速超出極限值,會造成破壞;在下臺階爆破時,間距<15m時,既有隧道邊墻振速超出極限值,可能產生破壞[3]。
(二)既有隧道襯砌主應力分析
在爆破振動作用下,既有隧道的應力值將發生較大改變,迎爆側的應力狀態將會大幅上升,且間隔一定時間。從計算結果可知,迎爆側襯砌內側主應力大于外側。本研究的計算結果顯示,如間距<6m,下臺階、上臺階開挖的拉應力,均超出極限值,既有隧道可能會產生裂縫,而其墻腳出不會產生拉應力,未超出極限值;既有隧道拱肩處間距<6m,開挖上臺階時,拉應力未達到極限值,開挖下臺階無拉應力。同時,與振速對比可知,在監測爆破振動過程中,振動指標為重要指標之一,應力指標相對寬松[4]。
三、現場測量結果情況
復線隧道長度為600m,既有隧道與新建隧道平均間隔為15m,隧道內的巖石類型以III類圍巖為主,且圍巖的完整性良好、地表無巖溶發育,存在地下水發育。由于既有隧道通車頻率較大,混凝土外觀粗糙,且出水點較多,混凝土存在局部開裂現象。
在布置測點時,可將振速指標作為控制標準,并行嚴格的監測。因為臨近隧道迎爆側爆破振動速度大,在選擇布置測點時,應選擇在靠近新建隧道一側,選擇4個端面,共計12個測點,以找出迎爆側的最大振動方向及部位,行長期監測。本研究的爆破振動測試均采用DSVM-4C型振動測試儀。測點裝藥量與振速值,詳見表4。
通過對實測結果進行分析,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采用臺階法開挖新建隧道過程中,進行下臺階底板眼爆破時的爆破振動最大,與計算結果相一致;第二,如果新建與既有隧道間距為15m,則既有隧道邊墻最大振速為5cm/s,與計算結果相差無幾;第三,在震源距離較遠條件下,既有隧道迎爆側邊墻中上部振動速度值較大,而如果震源距離較近,則中下部振動速度較大,與計算結果相符;第四,爆破振動沿掘進方向傳播,可為施工安全性提供指導;第四,對同一測點的測速表明,在環向、縱向及徑向上,徑向振速最大[5]。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本文分析,可獲得以下結論:一是復線隧道的施工,如新建隧道巖石類型為硬巖,則爆破振動可危及既有隧道結構的穩定性,且其邊墻受到影響最大,所以應作為施工監測的重點;二是在監測過程中,由于振速指標相對比較嚴格,可作為監測指標;三是如果新建隧道施工采用臺階法,且為III類圍巖,則開挖下臺階時的爆破振動,比上臺階開挖爆破振動對既有隧道襯砌結構影響大;四是對于III類圍巖,上臺階爆破時,隧道間距<6m,既有隧道邊墻、拱肩振速超出極限值;下臺階爆破時,間距<15m,邊墻最大振速超出極限值,所以在新建隧道施工中,如果處于該影響范圍,需加強對既有隧道襯砌的保護,確保施工的安全性;五是III類圍巖既有隧道邊墻部位,爆破動載產生的拉應力較大,如間距<6m,拉應力超出極限值;拱肩間距<6m,開挖上臺階時拉應力未超出極限值,而開挖下臺階時未出現拉應力。
參考文獻:
[1]王明年,李志業,關寶樹.三孔小間距淺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技術研究[J].巖土力學,2012,23(06):821-824.
[2]翁漢民,李志業.隧道仰拱的力學行為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3,18(01):46-53.
[3]張建華.工程措施對控制隧道圍巖變形的力學效果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0,20(05):27-30.
[4]關寶樹,何川.三車道公路隧道在不同構造應力作用下的力學行為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9,20(10):51-55.
[5]王慷慨,張成滿,溫向東等.鄰近隧道爆破振動響應的研究[J].巖土力學,2012,25(0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