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3年1月以來,北京及我國東部省市連遭大范圍霧霾,空氣質量嚴重污染,環境問題警鐘長鳴,民眾反思環保與GDP增長關系。作者認為:環境問題不是個孤立的實際問題。從深層次說,也反映出理論認識問題。我們究竟應如何評價人類歷史上的“工業革命”?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么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些理論問題不解決好,環境問題是難以徹底解決的。為此我們必須改造自己的哲學世界觀、歷史觀、發展觀。文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揭示“工業革命”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剖析“工業革命”的雙重矛盾后果,警示世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工業革命;地球生態環境;辯證唯物主義;可持續發展;歷史教學
一、“工業革命”的史學研究要與時俱進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的“工業革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戰后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也可算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延續。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已近兩個半世紀。二百多年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發生許多變化,伴隨工業化的深入,地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這些變化和情況為人類全面,深入考察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共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這些行動均顯示出了中國共產黨和世界進步潮流一致的遠見卓識。
二、史學界在“工業革命”研究上的成就與漏洞
以往史學界曾對“工業革命”的性質、前提、條件作過許多客觀分析,對工業革命的過程和延續也作了客觀介紹,科學地闡述了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后果。我國史學界對“工業革命”社會經濟后果的闡述是富有成果的。《世界通史》指出:“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不過,以往的“工業革命”研究與教學在“工業革命”后果與影響的認識上也存在不少漏洞。筆者查閱了幾本世界通史與教材,大部分史學著作與歷史教材均僅限于對“工業革命”社會經濟后果的闡述,而“工業革命”造成的環境后果即兩次工業技術革命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各類史書及教材迄今均未進行闡述與評論。史學界對工業革命后果與影響的認識與當代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相互割裂著的。
三、“工業革命”的負面影響
我們對工業革命的評價要有點綜合意識。“工業革命”曾極大地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成功是十分輝煌的,但這并不能掩蓋“工業革命”中的種種缺陷。我們對“工業革命”的評價當然也不能僅限于它帶來的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等有益影響,而應放眼于更廣闊的范圍,兼顧“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多種綜合影響。我們也要計算人類在以往工業發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考察其近遠期的矛盾后果等等。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制度下,工業與技術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潛藏了難以估量的隱患。西方國家歷次工業與技術的變革均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燃料及損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了發展工業,人類從自然界攫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制成各種產品,同時把大量廢氣廢物排放到周邊環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產者追求的是剩余價值與利潤最大化,他們關心的主要是生產成本與銷售額,這種唯利潤是圖的動機必然導致損壞生態環境和資源。在“工業革命”中,物質財富的快速增長與“人類環境管理”的失敗結成了孿生兄弟。“工業革命”中對環境的污染是十分驚人的。英國的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均是工業革命帶動下的首批工業城市,十九世紀那里煙霧彌漫,充滿可怕的有害氣體,大氣環境可見度明顯下降。人們曾形象地把倫敦稱之為“霧都”。
“福兮禍所依。”正當人類陶醉于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就時,意想不到的悲劇接二連三的發生了。工業革命”中煤的大量使用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嚴重損害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工業廢氣污染使工業化地區的人類陷入災難的深淵。1930年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國的“多諾拉事件”,1952年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 中煙塵濃度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超出平時數倍,整個倫敦猶如令人窒息的毒氣室。兩個多月時間神秘的“殺手霧”奪去了英國12000人的生命。工業生產造成的水污染也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痛苦,上世紀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均為前車之鑒。目前環境問題越來越多,人類正面臨一系列諸如“溫室效應”、“酸雨危害”、“臭氧層破壞”等沖出國界的全球性問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面臨空前嚴重的威脅。
四、重新評價“工業革命”的重要意義
“工業革命”的歷史已經凝固不動,西方國家也通過法制手段對環境做了某些有效的治理。正確評價人類經濟發展中所走過的軌跡其意義在于更好的指導今天,創造明天。我們用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評價“工業革命”,揭示“工業革命”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向人類展示危機既不是要否定歷史,也不是“談虎色變”,更不是“因噎廢食”放棄發展,而是要“亡羊補牢”,讓人類在反思中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整個世界工業化的大潮流中,我國面臨發展經濟的強大壓力。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究竟應當如何以史為鑒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這對矛盾,是擺在我國政府和人民中的一項艱巨任務。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生態環境惡化的沉重代價。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北京和我國東部地區嚴重霧霾與空氣污染警示我們:繼續支持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的環境容量已不復存在。要想使我國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并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改造自己的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從來承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能夠以史為鑒,重新評價“工業革命”的歷史,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指示,保障我們子孫后代與人類的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洪朝宗(1942—),男,浙江寧波人,北京市第九中學高級教師,曾多次參加人教社主持的全國教材、教參編寫,對記憶心理學、環境科學做過較多研究并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