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嬡婷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它能有效減輕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不僅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是農業現代化歷史演進的主要標志和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分析新形勢,把握新趨勢,確定新重點,對于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已從無到有逐步壯大起來,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業機械設計制造、科研、推廣、服務體系;一部分省區已經實現基本機械化;取得了一大批科學研究成果,為全面機械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中國農機化發展的趨勢以及重點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將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的重要時期,是我國農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業產業化,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都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我國將面臨人口高峰,糧食需要量持續上漲,水土資源持續緊缺,因此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不能靠擴大外延,只能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這些都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業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今后須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農機與農藝的結合
農機作為現代農業中各項新技術推廣的手段,農機與農藝密不可分。因此,應注意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動向、新需求,研制開發推廣相應的機械設備,發揮機械的橋梁作用,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資源利用率創造條件。
(二)繼續搞好節水和機械化旱作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
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嚴重問題。發展節水農業,農機界肩負重任。因此,要加快農業節水和機械化旱作農業工程技術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在節水灌溉方面,繼續開發并推廣機械深耕蓄水保墑技術、噴灌技術、微噴滴灌、滲灌等技術。在旱作農業方面,推廣機械深耕、深松技術、機械精密播種技術以及地膜覆蓋、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技術以及旱作農業的機械化綜合配套技術。
(三)研究開發水稻、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技術
在農業生產的一些重要環節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在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作物中,除小麥外,水稻和玉米的生產。
(四)發展山區旱地機械化生產體系
不同地區機械化生產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既是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的必需,也是強化農機化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機械化生產體系的試驗研究一定要農機農藝相結合,農機服務于農藝。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展望
(一)實現不同類型區全過程農業生產機械化
建成北方旱地一年一熟機械化生產體系;華北灌溉地一年兩熟機械化生產體系;山區旱地機械化生產體系;南方水田機械化生產體系;棉花機械化生產體系;蔬菜機械化生產體系;水果機械化生產體系;飼草機械化生產體系。
(二)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層次大幅度提高
信息技術的飛速進展,給人們提供了全面、精細、準確、實時地認識事物,掌握動態,綜合分析,制定決策的手段,而電子技術則使決策的及時實施成為可能。比如高度發展的測試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使人們可以及時掌握每一塊土地的濕度、溫度、堅實度、肥力,從而做出播量、播深等播種參數的合理決策;測試技術和定位技術的發展,使得噴霧機可以定位噴藥、變量施藥,進一步提高噴藥效率,減少施藥量;可以為定位耕作創造條件,使得播種機可以避開根茬把種子播在行間土壤里,減少機器被堵塞的可能性。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可以實現機器的精確調整、實時控制、自動操向、電子監測、自動補償,極大地提高機械作業的精確性、作業質量和效率及實現無人操作。從而把農業機械化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傮w來看可以反映在以下4方面:
1.因地制宜、因生產狀況制宜,進行精細機械化農業生產:如播種、施肥、噴藥、定位耕作,大幅度地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中水、化肥、種子、農藥、能源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2.利用精確導向(如噴藥的精確對行)、自動監控調整(如谷物干燥過程自動控制)、自動補償(如漏播自動監測與自動補償)等手段改善作業質量、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3.在土地規劃整理的基礎上,依靠自動化與導向技術,實現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自走式插秧機等的速度優化與自動駕駛,提高機器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減輕駕駛員勞動強度,直至實現無人操作。
4.通過精細安排,減少作業與投入,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三)實行現代經營模式和現代化服務管理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是在農戶經營規模小與機器作業要求規模大的矛盾情況下進行的。為了解決這對矛盾,幾十年來各地創造了許多良好的組織和經營管理形式。但是組織管理工作基本是靠手工進行的,憑經驗做出安排,服務質量低、效率不高。又如近年來農機化管理部門對一些大型機械,如谷物聯合收割機等,組織了大規模的“南征北戰”易地收割,延長作業期,擴大作業規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成倍增長,機械化收割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這樣大規模的組織活動,基本上也是依靠人工進行的,存在許多不足。可以預計,21世紀農機化經營和服務管理必將出現嶄新的變化。
1.先進的通訊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將逐步引入農機化服務管理部門,提高系統的服務管理水平。比如,為鄉村農機管理服務站引入成套的通訊與計算機設備,專家決策系統軟件,進行優化動態管理。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又如,建立信息系統,用網絡和GPS技術對規模愈來愈大、種類愈來愈多的易地作業進行科學調度與管理。
2.隨著從事農業生產人數的減少、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21世紀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生產經營方式必將發生相應變化。由以戶承包、統種分管轉變為以下幾種模式:以村或鄉為單位的股份制農業生產企業,農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但不從事生產的經營管理。機具技術的經營管理有專人負責,進行機械化大生產;家庭農場,隨著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有的農戶將擴大生產規模,購置機具,發展為能獨立進行機械化農業生產的農場;農機服務站,為農戶提供機械化生產服務的形式繼續存在,但由個人或股份經營,按公司的模式運作。主要是為經營規模較小的特種生產行業服務,或非專業生產農戶服務。21世紀的機械化農業生產企業,由于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文化知識水平,科學的機械化生產經營與管理決策主要靠企業自已進行。管理部門為他們提供培訓和決策軟件。數量不多的小型生產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或受生產者素質限制,很難做到機械化生產的科學管理與決策,而主要依靠農機化服務站提供咨詢服務。
3.利用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技術,全面提高農機化管理部門的決策水平。包括對農機化動態的全面及時了解,提高系統分析和定量計算水平,從而為農機化管理部門提高決策水平和為制定正確的規劃、戰略、計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