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木練
身份證號碼:450328198704152719 廣西南寧 530000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測繪技術也在逐漸的提高和更新。如今應用在土地整治項目中較為廣泛的就是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在進行土地整治項目時,需要首先進行測繪工作,給予項目設計最原始和基本的數據,在土地整治項目中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本文主要闡述了測繪技術在土地整治項目中應用。
關鍵詞:測繪技術;土地整治;應用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人多地少,特別是優質耕地少,人地矛盾相當突出。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建設用地總規模不斷擴大,農用地總規模相對減少,便又加劇了這一矛盾。為了確保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地和18億畝耕地面積只準增加不準減少的基本國策,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測繪技術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它們應用的范圍和項目越來越多。由于測繪新技術能夠快速精準提供最原始、最基本、最準確的數據資料,尤其應用在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上,能高效發揮基礎地理數據支撐作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及土地利用率,不僅保障土地整治規劃設計順利進行,而且還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及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提升,現實意義重大。
一、關于當前測繪新技術的概述與分析
1.RS技術及其應用發展
RS技術指的是遙感技術,遠離目標物,通過遙感平臺與遙感器接受物體電磁波,并將數據傳輸回地面,通過詳細數據處理與分析,最終服務于用戶。一般情況下,將這種接受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全過程稱作是遙感技術。遙感技術資源比較豐富,而且,獲得信息周期短、空間分辨率高。因其各種優勢,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氣象預報、資源規劃與利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現階段,國內外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分析與監測土地利用,并準確預測發展形式,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客觀數據。
2.GIS技術及其應用發展
GIS技術即地理信息技術,指的是將管理科學、環境科學、遙感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進行有機融合。地理信息技術一方面能夠有效實現信息采集、信息存儲、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可視化與輸出,另一方面,該技術還能對空間信息進行預測、提示與輔助決策。現階段,各種數據采集工作、信息處理工作正向著數字化與自動化方向邁進。測繪人員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與數據庫技術,能夠對大規模測繪數據進行有效管理。
3.GPS技術、GPS RTK技術及應用發展
GPS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高科技測量方式,是現代測量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項新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能為客戶提供數據時間、速度、三維等全面信息,操作便捷、應用領域廣泛、精度高。而且,在現代測繪領域已經發展成為多模式、多領域技術。GPSRTK技術就是動態、實施測量技術,這種技術是以載波相位測量與數據傳輸技術相結合的以載波相位測量為依據的實時差分GPS測量技術。主要是由流動及首戰、數據連接以及基準站組成,是GPS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這種測量方式依靠參考站監測衛星導航系統,將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一步傳輸給流動站。然后通過收集數據進行詳細分析,進行準確、實時定位。在測量地形中,GPSRTK技術能夠采集地形數據、測繪地形圖,并且最終得到山區地形、坐標、海拔等精確數據,進一步提升了測量精準度與測量效率。
二、測繪技術在土地整治項目中的應用
土地整治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過程:可行性研究階段、規劃設計階段和實施階段。
1.測繪技術在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應用
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階段,首先要求現狀圖和規劃圖的比例尺為:1:2000。這需要測量土地整治項目區范圍內的總面積、界址點的坐標和高程,還包括整治項目區邊界以外的一百米以內的地形圖,這是為了保證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區域的關聯性,且需要以行政村為單位,依據土地的利用現狀,對不同分類標準的土地進行分類匯總。由于整治項目的邊界需要同時測量邊界控制點的平面坐標和經緯庫坐標,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應用GPS技術,其測量方式可以精確的測定整個項目區邊界的每個控制點。
2.測繪技術在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規劃設計階段的應用
在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規劃設計階段中,對項目區域的面積、溝路渠等的長度、平整區域的高程要求相對度比較高。一般是要求實測比例尺大于 1:2000 的地形圖作為規劃設計底圖。但是現有的溝、渠、塘、河流及水庫要按 1:500 的精度測量;需加密擬改建、新建的溝渠沿線及擬增加、改建道路沿線兩側的高程點,從而達到計算工程土方量的要求;加密項目區擬做土地平整的區域的高程點。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這個時候就可以先采用GPS技術,先進行布設控制點,然后使用全站儀進行野外數據采集。首級高程控制點可采用四等水準進行聯測;池塘、河道、溝渠、涵洞要求測量水底高程;水閘應標注高寬和孔數。土地整治規劃規劃設計的時候,首先是以實測地形圖為規劃設計的基礎底圖,然后利用GIS技術,其強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對整個整治項目區及周邊的地理空間信息,如環境、氣候、自然災害、水文、人口、經濟、生態等多種資料進行分析對比。確切地計算出整治項目區內的農田環境規模和容量,隨后再進行相關的土地整理的工程設計、土地平整、基質改良等過程中工程量指標計算,最后制作出合理的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方案。
3.測繪技術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階段的應用
在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階段,對比整治前和整治后的全野外數字采集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處理,如此得出的結果可以對施工單位的顯性工程如新(改)建溝、渠、路工程量做出準確的復核和審查,還并且還可以生成一組在整治項目實施前和整治項目實施后的高程數字模型,然后利用DEM技術,對其進行輔助計算,就可以準確地計算出項目區內各個農田的設計填挖方量和施工填挖方量,對施工單位的填挖方量工程做復核。
三、在土地整治項目中對測繪工作的幾點體會
精細的測繪工作固然會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并不是越詳細越好,因為這會增加測繪的費用。不同的工程項目有著各自的特點,對測繪工作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我們應該本著總費用最小的原則,在測繪精度和費用最小之間找到平衡點。根據工程實踐,對土地開發整理中測繪工作我們有下面幾點體會:
1.合理確定測圖比例尺。起伏變化少、地勢較平坦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一般要求1:2000即可符合各方要求;而起伏變化多、地貌破碎、通視困難的區域應該達到1:1000。對于泵站修建或改造、房屋拆遷處需達到比例尺1:500才可以。并不是比例尺測的越詳細越好,只要能滿足要求即可,精度太高會形成不必要的浪費。
2.合理布設高程網點。平坦地區一般可以60米為網格施測,地貌破碎、地形變化復雜地區施測高程點網格間距不能大于40米。
3.關鍵點測量必不可少。要加測高程趨勢變化點、坎頂、坎腳線的位置和標高,溝、渠等面積及坡比。這樣有利于工程量計算、水系高程設計等。
4.圖上元素應充分具體。測繪成果圖上除反映居民地、林地、園地、溝、渠、水系、電等現狀地物及其使用年限外,對于舊村復墾、舊城改造的地方,還應統計出每戶的房屋面積、新舊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園地、林地樹木的種類、年齡、面積,墳穴的位置、數量等。為規劃設計、概預算提供充分條件。
5.測區應埋設足夠的標石,注記高程和坐標,以利進行工程施工控制。
四、結語
在土地整治項目中,測量工作是貫穿整個項目,作為項目的主要的技術支撐。測繪工作人員在土地整治項目中合理應用測繪技術,提高土地資源的保護、改造及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