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紹香
摘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在我國大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都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的利益,直接關系著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所在。本文介紹了依法行政的內涵與我國建設法治政府的歷史進程,并探討了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權力
一、依法行政的內涵
所謂依法行政,是指各類行政主體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管理,并對其行政行為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學界把“法治”概括為八個字:約束公權,保護私權。從這一本質出發,依法行政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內涵。
(一)行使行政權力的主體必須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權力的機關和組織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主體地位、資格和組織條件,如果進行行政活動的主體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那么,他的行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權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須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權力的取得必須于法有據,同時,行政權力的行使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行政活動必須在法定的權限范圍內活動,既不能不作為也不能亂作為。現實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樣的手段也就無所謂了”的觀念是經不住法律考驗的。依法辦事是政府行政的一個基點,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將好事辦好。
(三)行使行政權力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做到權責統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體在享有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承當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不當行使權力、濫用權力、不作為、不盡職以及失職、瀆職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二、我國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歷史進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法制建設曾一度受到重視,行政法也應運而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較大發展。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擾下,法律受到輕視,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滯步不前。在隨后的“文革”時期,法律虛無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慘遭踐踏和拋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依法行政無從談起。
我國依法行政的發展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正式推進的,可歸納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78年到1989年,強調的是政府要依法辦事;第二個階段是建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89年到1999年,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約束權力;第三個階段是發展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這個階段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過程,經過前面兩個階段,我國的法律體系已逐漸搭建起來,廣大政府機關、行政人員的法制意識也得到了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維權能力得到了發展,在這個階段我們黨鮮明提出了要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
回望歷史,縱觀我國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軌跡,從1978年,到黨的十八大明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標,至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重大任務,步履始終清晰、緊迫而堅定。
三、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堅持職權法定原則。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行為,自始至終需要有法律依據,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不可否認,現在各方面工作的難度在加大,但是,再難也要依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層政府部門還迷信于行政強制,習慣于通過強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將工作簡單化,只追求結果,不顧實際,不注重程序,那樣,只會引起民怨,而且違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會是政府。
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沒有界限,權力就會無休止擴張。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讓行政機關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權力清單,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力、沒有什么權力、能在多大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這樣才能有效杜絕失職、瀆職行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礎。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權力清單,關鍵是簡政放權。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就是簡政放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多個場合指出,以大幅精簡下放審批事項為重點的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截止到2014年底,國務院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已取消下放708項。用網絡上流行的話來說,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國務院也是“蠻拼的”。所有這些充分顯示了中央推進審改的決心。與此同時,地方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也陸續浮出水面,全國各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踐與創新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二)健全依法決策機制
完善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這是對健全依法決策機制主要內容提出的明確要求。從此政府的決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決定,而是人員專家化、程序法定化、責任終身化、結果合法化的一項機制。
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建立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證每一個決策者都要對自身的決策負責任,不能隨意做決策。決策終身追責,必將“倒逼”廣大領導干部謹慎決策,謹慎用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敬畏民意用好決策權,既注重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真正立足當地實際,立足長遠發展,為群眾謀求長遠利益。
(三)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在行政執法體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問題就是,“有好處就搶著干,有責任就踢皮球”——權責交叉、界限不清、多頭執法,執法“缺位”、“越位”、“錯位”,對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強烈。
“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就是改革的重點。《決定》針對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等具體措施。相信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從源頭上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交叉執法、釣魚執法、選擇性執法、養魚執法等問題。
(四)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是提升執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規范執法行為。衡量和判斷執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會效果。要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執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要準確把握社會心態和群眾情緒,改進執法方式,理性文明執法,注重語言規范、行為規范。堅持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實現執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執法程序。嚴密的執法程序是規范執法的重要前提,也是執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對一些敏感復雜案件的處置,如果執法程序規范嚴密、公開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贏得人民群眾對執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執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不可否認,在行政執法困境下,由于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壓力大,暴力沖突頻發、執法環境欠佳。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在利益沖突面前,面對違法違規現象時,嚴密的程序更顯重要。因為嚴密的法律程序更有利于消解社會矛盾,更有利于防止或者合理地、和平地解決社會沖突與社會糾紛,從而建立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與法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