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電影《藝術家》以其獨特的黑白、無聲效果致敬默片時代,通過電影主角命運來折射電影發展的歷史,在戛納電影節尾聲成功逆襲。本文嘗試從聲像、電影史和人物特寫三個方面來分析《藝術家》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藝術家》;默片;聲像;電影史;人物特寫
《藝術家》(The Artist),是一部由法國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一部復古黑白默片電影。電影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默片明星的故事,男主角喬治·瓦倫汀是當時默片電影末期的一位英俊幽默的演員,正值事業頂峰時期的他備受觀眾和制片人的青睞,甚至在演員的選定上,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技術不斷進步,有聲電影開始嶄露頭角,帶給觀眾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倍受歡迎。女主角佩皮·米勒極具表演欲望,在男主角的推動下,進入影視行業,適應新生事物的她,很快便熟悉并接受有聲電影,并憑借自己的表演優勢和相貌特征,在有聲電影中迅速躥紅,成為觀眾的新寵。而此時的男主角喬治卻因為自己對默片電影的熱愛和沉溺,無法接受新生的有聲電影,陷入人生、事業和婚姻的低谷,慢慢淡出觀眾的視線。
一、從聲像角度看——黑白無聲帶來不一樣視聽沖擊
本片一出,就以鮮明的黑白無聲特點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被觀眾定義為是向默片時代電影的致敬,此次“逆襲”效果顯著,此片一舉斬獲第84屆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原創配樂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影片獎,以及第69屆金球獎(Golden Globe)最佳原創配樂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6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第一眼看到此片的時候,確實在聲音和色彩上給人很大的震撼,如今電影已經發展到了3D時代,色彩和聲效以及視覺的逼真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受眾完全沉浸在現代科技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盛宴之中,對于默片電影了解少之又少,而主流電影也投觀眾所好,不斷追求聽覺和視覺的逼真效果,通過技術的優勢來吸引觀眾。而《藝術家》卻反其道而行之,沒有人物聲音、沒有彩色上的視覺效果,而是通過字幕、配樂和人物表演中的夸張動作和表情來向觀眾推進劇情發展。正如女主角在一次采訪中說的那樣:“擠眉弄眼來討好觀眾”,這從側面反映了默片電影的一大特色,用這種夸張的、幽默的表演給觀眾帶來歡笑。這種對現代人來說相對陌生的表演方式,從第一印象上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成為一大賣點。相信無聲、黑白和近乎還原默片時代的夸張表演也是本片成功的一大要素,也是觀眾定義其為向默片時代致敬的一部電影的重要原因。
二、從電影史角度看——人物命運折射電影發展
《藝術家》中的人物角色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男主角喬治·瓦倫汀、女主角佩皮·米勒、男配角制片人和寵物狗杰克。故事情節也比較簡單,以傳統的好萊塢敘事手法,講述了默片時期著名男演員喬治和當時尚為群眾演員的佩比因為巧合一見鐘情,在他的推薦提攜下佩皮慢慢成名;與此同時,由于喬治拒絕接受有聲電影即將取代無聲片的事實,被電影公司解雇。他企圖重新憑借一己之力,孤注一擲獨自投資拍攝默片以求證明自己的藝術價值,結果不巧適逢經濟大蕭條時期,他的慘敗讓他一蹶不振,在企圖自殺后又遭已成為巨星的佩比的幫助,最終兩人終于團聚在一起。
這樣簡單的情節設置,也許是考慮不僅要在色彩和聲音還原,故事情節也要接近默片時代的電影。故事雖簡單,卻把電影發展的重要階段,從無聲到有聲的過渡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展現的淋漓盡致。喬治作為默片時代的明星,紅極一時,并對默片產生一種依賴和近乎瘋狂的熱愛,有聲電影的到來,讓他措手不及,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或者說打心底里,他是不愿意主動接受這樣的事實的,于是他離開原來的公司,自己拍攝自己鐘愛的和熟悉的默片電影,換來的卻是傾家蕩產的打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一部分默片演員生存處境,面對技術革新帶來的沖擊,無法及時適應新生事物而被長江后浪拍死在沙灘上。相反,女主角佩皮,一個新生代的不為人知的演員,因為接受了電影革新的事實,并為之改變,憑借有聲電影達到事業的巔峰,成為新生代的電影明星。從傳統明星到新生代明星的命運轉換過程,折射電影由默片時代到有聲時代的更迭過程。而這樣的更迭,真正的幕后推手卻是科技進步帶動的電影技術的革新。
同時,這樣簡單的故事情節,也是該片的致命缺點,過于簡單的故事情節,更像是向觀眾簡單的推銷默片,而忽視了觀眾對故事情節的苛刻要求。看完影片,在對于默片帶來的沖擊退卻之后,猛然發現,情節簡單到流于框架,更像是一個經過提煉升華之后的模板,這或許符合當時電影不成熟時期的劇情特點,但卻不能滿足從小經受電影電視劇洗禮的現代觀眾對于復雜曲折情節的苛刻要求。
三、人物特寫——小狗杰克
在默片時代,杰克是陪伴在男主角喬治身邊的重要角色,他在銀幕上的表演帶給觀眾無數樂趣,首映禮上首先引起觀眾大笑的是杰克的出現。而在主演出場的順序上,女主角甚至被杰克“欺壓”,成為當仁不讓的第二主角,這一切有喬治的“手段”使然,但杰克的影響力也是實至名歸。
杰克在默片時代的成功,從側面反映了默片時代的電影表演的特點,因為沒有聲音,從語言上消除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障礙,使杰克的表演顯得更加自然,更容易與觀眾進行交流。同時無聲的特點,只能靠畫面來撐起整部電影,動物表演本身自有的滑稽性,恰恰符合當時電影的要求,很自然的就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樂趣,所以杰克的成功依賴于默片電影,而杰克的成功又推動默片電影的發展,為電影表演開拓了另一種表現方式。
四、結語
《藝術家》的成功并非單純地依賴致敬默片電影的噱頭,它在向新世紀的人們講述默片電影的魅力的同時,也道出了默片電影走向沒落,有聲電影崛起這一過渡時期的電影人的尷尬地位,使觀眾能夠更加立體地了解電影發展歷史。在如今的商業電影大潮中,能夠做到像這樣以藝術為中心的電影已為數不多。正如電影中喬治對佩皮說的那樣:“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明星,就需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電影的成功也同樣如此。我們不得不說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是一個善于發現和把握這一點的人,相信這也是導演通過這句臺詞和這部電影想要告訴大家的人生經驗。
【參考文獻】
[1]張欲曉.《藝術家》:向默片時代的致敬[J].電影文學,2012(21)
[2]龍明延.藝術家:膠片的“別離”與默片時代“末日”的重現——探析電影《藝術家》的幾個關鍵詞[J].電影評介,2013(03)
[3]董偉,郝麗娟.向音樂的力量致敬——電影《藝術家》配樂賞析[J].電影文學.2013(08)宋楓.
[4]多模態話語分析電影海報——以201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12(06)
[5]張妮.電影與文化懷舊——以《藝術家》《我與夢露的一周》為例[J].電影文學.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