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藝術發展史作為兩種不盡相同的藝術文化,其存在的異同是多方面的,也涉及到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筆者在這里無法過于贅述,只能結合史料文獻,逐步窺探中西方藝術史發展過程源流始末,將涉及到其核心區別的內在精神的異同作為本文論述的重點。
關鍵詞:藝術史;中西方藝術;美術史
一、西方藝術發展概要
西方藝術源起于古希臘羅馬時期,這一時期,雕塑藝術是一個主要的表現手段,我們可以從一些雕塑作品中一些很明顯的特點:較少的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內心世界,注重身體細節描繪,注重外部形體的刻畫。形體已經被塑造得十分逼真,但對于面部表情的刻畫卻顯得不那么完美,雖然其“古風式”的微笑已經不再明顯,但仍缺乏所謂“人”的特點。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古希臘人對身體的崇尚,另一方面,也與當時希臘的文化密不可分。在古希臘雕塑題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神”為對象,而“神”理所應當是超越凡人的,要表現這種超脫,自然很難將人的喜怒哀樂施加在“神”的雕塑之上,所以,平靜、肅穆反而更能體現一種莊嚴的偉大。溫克爾曼就曾在其《古代藝術史》中認為:“希臘雕塑是靜默的偉大。”但是,這種注重外在相對忽略內在精神的觀念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改變。
古羅馬后期開始,一些作品已經開始表現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這為當時的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精神才得以體現,《蒙娜麗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它之所以被作為一幅名畫來看待,正是在于它對表情的刻畫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種對表情惟妙惟肖的刻畫,使得當時的藝術家們發現,藝術的創作不僅注重外在,還要注重從外部來表現內在,即由外見內,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總的來說繼承了古典,但同時,它在繼承這一基礎上有了變化,可以說,這種繼承是一種回歸,但又不是完全的回歸。靜觀這幾個世紀的事物發展規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事物的發展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前進其發生變化的速度也逐漸加快,藝術史的發展過程也是類似。文藝復興之后,藝術流派的產生明顯要比之前幾個世紀都要快上許多,而不管是從浪漫主義還是到現實主義再到后來的現代派,無一不是最近幾個世紀的產物。
到了十八世紀,藝術家們這種由注重外在轉移到表現內心世界(以外在表現內在)的趨勢更加明顯,但仍然還有一部分固守古典,比如安格爾,仍注重人體,并沒有通過形體注重人的內心世界,而魯本斯和德拉克羅瓦則更加注重通過形體表現精神內心。現實主義也同樣如此,現實主義與古典主義都是注重外部形象的描繪,但是現實主義更注重通過形象描繪形象背后的現象背景,再通過這些現象背景表現人的內在精神。
我們可以看到,西方藝術發展的過程是有一定的漸進性的,從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時期,再到現實主義時期,這一系列過程都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不斷的演進,不斷的改變,當從外部形態注重情感上后,又從情感轉移到潛意識上,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緊接著,20世紀便出現了現代派,即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實際上就是試圖用藝術去表現潛意識世界的一個產物,試圖表現我們無法控制的領域。總的來說,西方藝術的發展趨勢大致可總結為四個階段,那就是:外貌→由外見內→進入潛意識→形象解體,這讓我們看到了它所代表的一種理性的、科學的、逐層深入的一種發展過程。而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勢則是另外一條不盡相同的路徑。
二、中國藝術發展概要
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勢從起源階段來看,還是偏重于形象的表現,這點可以在先秦一些器物的裝飾圖案上看出來,而這一時期的藝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一種實用性的藝術。到了魏晉時期,這可以看做是中國藝術的一個大轉折、大發展的階段,它的偉大在于這一階段已經對藝術有了一種明確的獨立的意識,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繪畫、音樂、書法藝術,其藝術的自覺都是出現于魏晉時期的,在此之前,很少有系統的理論探索,也沒有將其作為獨立的系統來看待。“傳神論”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傳神”最開始以人物為對象,認為描繪人物不僅需要形似,更要神似,這種對內在層面的探索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同時,“傳神”這一思想也逐步擴大影響,經過不斷發展,拓展到了山水、花鳥畫中,變成了一個普遍的美學命題。
在加入了“神”這一元素之后,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發展完善,一些藝術家開始加入了自己本身的思想意識、元素,即所謂的寫意。寫意可以看做是所描繪對象中的“神”以及藝術家的理解、趣味的集合,即藝術家內心當中的意向。翻看唐宋時期的畫論就不難發現,“寫意”已經被作為一種理論思想出現在了畫論之中。而從發展過程來看,相對于“傳神論”時期的形、神兼顧,“寫意”由于描繪的是所謂“意境”,即由藝術家所描畫的對象的精神和藝術家本身的思想意義交融所得到的產物,所以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意義大于形象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大于形,對物象的準確度的描繪已經退為次要的位置,這一趨勢直接影響了之后的藝術發展過程。
到了明清時期,“神”和“意”成為了評價藝術作品優劣的必備元素,“神”是人的精神、內心世界,而“意”則是藝術家本身的精神的品德。這種“神”與“意”通過不斷的演變,轉化為了一定的形式表現在了畫作之上,成為了強調筆墨趣味的大寫意的藝術。
“筆墨趣味”是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是將精神、趣味轉換為形式的東西,它不是關注描繪的對象,而是關注用以描繪對象的筆墨本身,展現自己的趣味。其所體現的是一種生命力,是一種生命的節奏和高低起伏,也就是一種韻律化的過程。
由上面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大致看到,相對于西方藝術來說,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勢經歷了:外形、傳神、寫意、韻律化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最終將中國的藝術大結構導向了一種生命的狀態,有最初的只具備形體,接著不斷注入“神”、注入“意”,進而發展出生命所獨有的韻律的起伏,是一種讓藝術不斷具有活力,不斷具備生命特征的過程。
三、中西方藝術發展異同
那么,既然了解了中西方藝術發展的大致路徑,可以大致看到它們所存在的區別,論者認為,從西方藝術發展史的過程來看,科學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發展的一個特點,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都是不能脫離同時期的社會與文化,古希臘時期,西方的科學已經形成了構成性的科學基礎,即開始探討萬物構成的基本元素,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曾提出了原子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的這一觀點,即原子唯物論,當然,當時他所提出的原子非現在的原子,而是一種假設,即構成事物的最基本單位,不可再分的單位。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我可看到,西方的科學實際上是希望將事物拆開來看的,探究它的內部構成。是一種不斷深入、層層打開的過程。這種事物構成的觀念直接影響了藝術的發展。
而中國的藝術文化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中國文化對事物的構成是一條整體化生型的道路,在中國文化發展的幾千年時間里,主要受到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與西方式不同的,在中國文化中,是以陰陽五行作為事物構成的整體,五行是一個整體的循環的系統,缺一不可,是以一個整體、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去看待它的。所以,在中國人眼中,萬事萬物都有生命。發展到藝術上來,便將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體,所以,畫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發現事物的精神,即“傳神說”,除此之外還要加入寫意在其中,寫意不僅寫的是對象當中存在的內容,更要寫出藝術家所賦予的一種內容,最后使得所表現的事物韻律化,從而體現一種生命體的狀態。最終達到畫面中隨處可見一種生命的律動。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具備生命獨有特點的藝術作品。
中西方藝術發展有幾千年的過程中,它們各自發展出了自己不盡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時期社會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影響,也顯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備的不同視角,論者認為這也正是這篇文稿的意義所在,但是,作為龐大的史論體系,它牽扯到的歷史、人文、甚至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相關內容,簡單幾千字的闡述并不能窺探其皮毛,但作為美術史論研究者,如果不能對整個史論的發展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就根本談不上以點窺面。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一些史料的論證還顯得不夠,在以后的學習中,也一定會不斷充實,以求完善。
【參考文獻】
[1]弗雷德·S·克雷納 克里斯汀·J·馬米亞著,李建群譯:加德納藝術通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1.第1版.
[2]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第1版.
[3]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簡介:徐蒙,男,漢族,河南省開封市,2013級在校研究生,美術學碩士,學校: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