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艷
摘要:安陽縣地處中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是華廈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安陽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底蘊厚重,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概述;文化遺址;古代建筑;石窟和石刻;歷史人物
一、概述
安陽縣地處中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是華廈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所知,兩萬多年前就有人類開始在此地勞動、生息、繁衍。安陽縣有300多年的建縣史和上百年的建都史,因而保存于地上和地下的文物極為豐富。安陽縣西依太行山,東臨華北平原,山地、丘陵、平原、低地等地形地貌豐富,名山勝川不計其數。此外,為反抗壓迫和剝削,從古代至近、現代,安陽人民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也留下了不少革命斗爭的遺跡和文物。目前,全縣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5處。
二、文化遺址
據考古發掘證實,在縣境西南小南海發現的原始人洞穴遺址,距今已經有25000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堆積,它代表著一定時代和一定地域的文化特征,被考古學家命名為“小南海文化,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東南發現的大寒村落遺址,是考古學上叫作仰韶文化類型的村落,文化古跡堆積層有陶片、房址、墓葬、窯址等,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西發現的西高平遺址,據考查得知遺址上層為龍山文化層,下層為仰韶文化層,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還有化爐煉鐵遺址、水冶煉鐵遺址等煉鐵遺址,善應瓷窯遺址群、北齊瓷窯遺址、天喜鎮瓷窯遺址等古瓷窯遺址,鄴城遺址、輔巖城遺址等古城遺址。
三、古代建筑
修定寺塔位于安陽縣西北35公里磊口鄉西清涼山東南麓修定寺的舊址上,因建于唐代又稱“唐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基座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是一座單層磚砌四外壁鑲嵌浮雕磚的舍利塔。修定寺塔在整體設計、構圖與刻工上,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塔檐下有帳幔、垂鈴、彩鈴,四角塔柱亦布滿浮雕,四面的疊棱形浮雕圖案被“銜環獸”的大條彩帶連綴而成。這座古樸、莊重、滿飾雕磚的古塔,在中國實屬罕見,為研究我國古代藝術、建筑、宗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泉寺原名寶山寺,俗稱“萬佛溝”, 又名“小龍門”,是河朔第一古剎, 北方佛教圣地。現存單層石塔道憑法師雙塔為我國最早石塔之一,靈泉寺雙石塔是雕刻精美的唐代九級石塔,隋朝石獅一對,唐碑3通。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氏莊園位于安陽市西20公里的安陽縣蔣村鄉西蔣村,為清末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兩廣巡撫、光祿大夫馬丕瑤的故居。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標本”、“中原第一大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永和橋位于安陽縣東20公里的永和集西頭,橫跨洹河故道上。橋下部為宋金時代建筑,橋面系明代重鋪,全橋通用青石構筑。橋拱用肩形石砌,兩側鐫有高浮雕龍頭。拱券面石上刻有云龍、天馬、海獅、牛、羊等圖,刀工粗放,線條蒼勁。該橋頗具藝術價值,車轍對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有著重要意義。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石窟和石刻
靈泉寺現有石窟247座,從東魏、隋唐延及宋,鑿刻歷經600余年,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摩崖浮雕塔林,是佛教藝術的寶庫。大住圣窟開鑿于隋開皇九年(589年),位于靈泉寺西0.5公里的寶山南麓石灰巖斷壁上。窟內鑿有護法神王立像和多部佛經,對研究隨唐佛教史及書法藝術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大留圣窟開鑿于東魏武定四年(546年),位于靈泉寺東0.5公里的嵐峰山西麓斷崖上,是當時著名高僧道憑所造。
小南海石窟又稱北齊石窟,現存洞窟3座,位于龜蓋山南麓的石灰巖斷壁上,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其刻工精湛,摩崖題刻是標準的北齊書體,書法價值極高,是北齊至明代安陽為我國北方佛事活動繁盛地的標志之一,為研究佛教石窟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覺云寺石佛位于安陽縣東25公里呂村鄉前奇務村西。據碑刻記載,覺云寺建于唐代,明、清重修,現已成廢墟,僅存2佛、1弟子造像及碑刻3塊。其中一石佛保存完好,通高1.55米,全結跏趺坐,身著大衣,兩手迭壓。另一石佛頭部殘缺,剝蝕較為嚴重,殘高1.1米。一弟子造像高1.3米,佇立雙手合十。均為漢白玉雕作。1963年10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合龍柱位于安陽縣西北四合村玉皇廟內。玉皇廟建于明代,為一道教廟觀。其抱廈為硬山頂式,面闊3間。中間由4根石柱承托,前面2柱為方柱,刻有“時行物生天道常昭其至教,栽培傾覆帝令非出于私心”聯語。后面2根為浮雕滾龍圓柱,高2.75米,周長1.81米,為浮雕龍柱精品,頗具欣賞和藝術價值。1990年12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有西門大夫碑廊、晝錦堂記碑、梅花碑、元代圣旨碑等碑碣刻石為研究歷代歷史、書法提供了資料,其中《西門大夫廟記》和《三絕碑》的碑文拓片曾于1978年赴日本展出。
五、歷史名人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戰國時期,魏文候派西門豹任鄴令,他破除河神娶妻的陋俗,修水渠引漳河水,發展農業生產,讓百姓安居樂業過上了太平日子。《西門大夫廟記》碑最早記載了西門豹的政績。將相和的故事婦孺皆知,安陽縣西四十余里的相村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的故里。安陽縣還有許多留下美名的歷史人物,如宋代韓琦歷任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辛亥女杰馬青霞與秋瑾齊名;馬丕瑤、馬吉樟父子一門雙進士等。
六、其它資源
自然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的“漳河晚渡”、“柏門珠沼”“善應松濤”、“韓陵片石”、“龍山積雪”、“漫水長虹”以及清涼山、馬鞍山、二龍山、紫金山等名山勝跡,為這塊古老的熱土孕育了許多美妙的故事和傳說。安陽縣傳統戲劇——淮調,2011年5月23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2月27日在安陽縣安豐鄉搶救性發掘的東漢末年魏武王的墓地,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證據相結合確定曹操的墓地在該處。該墓地的發現結束了人們千百年來對曹操墓地地址的疑惑,并為人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漢魏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目前,我縣大部分文物遺跡都處于露天狀態,風雨侵蝕嚴重,缺乏專項資金,缺少專人維護,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滅失的危險,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我們應該堅持保護和利用相協調的原則,對已經或即將損壞的文化旅游資源要及時修復,加以保護。
古文化遺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對發展旅游產業也有促進作用,安陽縣應該開發以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綜合產品體系,在文化旅游產品方面選擇馬氏莊園、靈泉寺等景區作為重點產品加以培育,在深化和升華文化內涵的同時,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優化景觀展示系統,豐富游覽內容,增加參與性、趣味性、科學性和娛樂性,營造輕松、愉悅的游覽氛圍,讓逝去的歷史鮮活起來,使游客更好地體味歷史變遷,感受古老的中原文化。
【參考文獻】
[1] 安陽縣志編纂委員會.安陽縣志[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2] 安陽縣文化局編纂.《安陽縣風物博覽》
[3] 安陽縣人民政府網.《走進安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