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輝
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胃癌根治術后對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護理方法及其應用價值。方法:選取60例在我院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依據術后營養支持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30例。對照組行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結果:兩組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等比較,觀察組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胃癌根治術后對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并配合相應的護理方法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的費用,促進其早日康復。
關鍵詞:胃癌根治術;腸內營養;護理;效果
在臨床上,胃癌根治術的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逐漸地恢復正常飲食,所以在手術治療后,需要及時地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以及時地為患者補充營養,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其早日康復。為了深入地分析胃癌根治術后對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護理方法及其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60例在我院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結果理想,現作如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選取60例胃癌患者在我院行胃癌根治術,依據術后營養支持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的年齡為49~77歲,平均年齡為(62.4±1.4)歲,其病程為7個月~4年,平均病程為(2.4±0.4)年;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的年齡為47~79歲,平均年齡為(62.5±1.7)歲,其病程為6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6±0.6)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實施組間對比研究。
1.2方法
兩組均行胃癌根治術,術后對照組行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治療方式主要是靜脈供給,所使用的營養物質包括0.3 g/kg的氮量和100 J/kg的非蛋白熱量[1]。而觀察組術后則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經鼻在患者的胃腸道中插入減壓管,在手術治療后的24 h內給予其適量糖鹽,如果患者不存在異常反應,則對其使用腸內營養制劑,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加量,本研究中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和手術情況選取相應的腸內營養制劑,同時需要給予觀察組相應的護理干預,其內容主要包括:
1.2.1心理護理
在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前,護理人員要及時地為患者講解營養支持治療中留置營養管的原因,以增進患者的認識,增強其治療依從性;針對難以接受腸內營養的患者,要著重為其介紹術后腸內營養的必要性和治療價值,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要重點為其講解腸內營養時的注意事項,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等心理障礙。
1.2.2體位護理
在為患者輸注營養液時,護理人員要注意取患者的半臥位,以此能夠有效地保證營養液可以順利地進入患者的腸道,有助于促進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同時也能夠避免營養液出現反流現象,也能夠降低誤吸的發生率。
1.2.3管道護理
(1)在使用營養管的過程中,要注意其溫度需要始終保持在25℃左右,在對患者進行輸注時,要首先從較低濃度開始,滴速需要始終控制在30mL/h左右[2];要注意妥善固定營養管,同時也需要做好標記工作,要定時對患者鼻部的膠布進行檢查,如果存在松動現象,便需要立即地為患者更換,以免治療中營養管出現滑脫、受壓等現象;營養管要始終保持通暢,要注意避免營養液沉積現象,以降低堵管的發生率,在對患者進行輸注營養液前,要注意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操作。
1.2.3并發癥的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過程中,要全面地觀察患者的生理反應,確定其是否存在惡心嘔吐、腹瀉、腹脹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如有異常,便要及時地告知主治醫生并配合其進行臨床對癥處理。
1.2.4拔管
手術后,如果患者的腸蠕動恢復,且患者肛門恢復排氣,便可以將胃管拔除,然后患者便可以逐漸地過渡至經口腔進食,仔細觀察患者的癥狀,如果不存在異常表現,便可以在其進食后的第4d時將營養管拔除[3]。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等比較,觀察組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營養支持效果比較(X±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在臨床上,腸內營養的臨床優勢主要是操作便捷、經濟有效,且與人體的生理結構更接近。所以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廣。 有研究人員指出,胃癌根治術后的2h之內,患者的小腸蠕動以及腸鳴音便可得到顯著恢復,這就為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與此同時,也有研究人員指出,胃癌根治術術后及時地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腸功能,十分有利于患者在術后盡早地進食,能夠及時地為患者補充機體運行所必需的營養成分[5]。但是在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過程中,患者也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惡心嘔吐、腹瀉、腹脹等,這就需要加強護理干預。本研究中,觀察組使用的護理方法主要是心理護理、管道護理以及并發癥等的護理,其中,心理護理有助于增進患者對術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認識和掌握,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等心理障礙,增強其治療依從性;而管道護理則有助于保證管道的暢通,有助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順利進行;此外,并發癥的護理能夠有效地減少各種并發癥,因此能夠減少由于治療并發癥而帶來的額外治療費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等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高芳[6]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總之,胃癌根治術后對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并配合相應的護理方法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的費用,促進其早日康復,因此,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雪芹.胃癌根治術后病人早期行腸內營養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09(19):1729-1730.
[2]王澤紅,鮑慧玲,劉蕓等.胃癌根治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8):2346-2347.
[3]許現芬,葉航.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機體恢復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8):26-27.
[4]趙明佳.早期胃癌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醫藥前沿,2012,(29):248-249.
[5]李明星,蘭方琛,程俊波等.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患者術后康復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23(20):55-57.
[6]高芳.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療效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2,(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