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復寧 于靜波
摘要:作為文學體的物質形式,語言歷來為人所重視。作家們運用創造性思維并加以個人特色,用語言工具構建文學的殿堂。而在他們對語言的運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對語言規范的觸犯和超越,這便是越規現象。在中國傳統古詩詞中,倒裝是一類常見的越規現象。本文將這一現象進行舉隅與試析,以期為文學欣賞提供粗淺思路。
關鍵詞:文學語言;越規現象;古典詩詞;倒裝現象
詩風詞韻,氤氳古今。自古以來,中國便是詩的國度。五千年歷史長河,無數華章麗句歷久彌新,至今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今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跨越歷史長河向我們走來的寶貴遺產難免會存在其特殊之處給我們理解欣賞這些作品帶來了諸多不便與困難。語法與其他組成要素相比具有更強的穩固性。因此,對于古典詩詞中出現的某些特殊語法現象,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由于文學語言的越規現象所導致的自覺行為,而無須利用漢語史思路進行解釋。在這些特殊現象中,古典詩詞中的倒裝現象尤為引人注目。
倒裝,又叫“顛倒”,即古人在寫文章時為了表達的需要,特意將某個詞句的語序進行顛倒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現象在閱讀古詩詞時屢見不鮮,然而許多人卻把它和古典文獻中的倒裝現象混同起來,其實這種理解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一般說來,我們在提及古詩詞中的倒裝時,主要是講三類現象——倒詞、倒句和倒敘,并不會直接涉及上述四種倒裝現象。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倒裝,本文會嘗試分析這兩類倒裝現象的某種內在聯系。
本文首先對詩詞倒裝的常見形式進行舉例。下面所舉的詩句囊括了倒詞、倒句和倒敘三種情況。同時在典例之后,將會嘗試對倒裝句運用正常語序進行還原并標注在句后的括號內,與原句進行對比,更加清楚地看出語序的變化。
顧名思義,倒詞是指古詩詞中某些詞語顛倒的現象,舉例如下:
1.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正序: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舟)。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正序:欲目窮千里,更上一層樓)。
倒句一般指詩詞中相鄰兩句互換順序的現象。通過對倒句的分析可知,倒句出現在詞中的頻率比出現在詩中的要高。舉例如下:
1.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正序:秦娥夢斷秦娥月,簫聲咽。)
2.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正序:為報傾城隨太守,看孫郎,親射虎)。
倒敘,主要指詩人在因結構的需要而改變常見的表達方式,舉例如下:
1.東臨精舍近,日暮空聞鐘。(正序:日暮空聞鐘,東臨精舍近)
2.朝聞游子唱離哥,昨夜微霜初渡河。(正序:昨夜微霜初渡河,朝聞游子唱離歌)。
運用倒裝的詩詞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可謂是俯拾皆是,不可勝數,其中也不乏千古名句。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等等。那么,作為一種特殊的語法現象,為什么倒裝在古詩詞中會如此廣泛地被使用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原因:
一、出于聲律方面的要求
初唐定型盛唐臻于鼎盛的近體詩和后起的詞除了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們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嘗試從詞序、語序等方面尋找突破口,逐漸獲得了成功,頗有點“帶著鐐銬跳舞”的味道。由聲律限制引起的倒裝主要指為押韻而倒裝和平仄而倒裝,當然也不排除兩者兼有和另外一種特殊的情況——對仗的工穩。
出于押韻需要而倒裝的詩句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句,“午”、“土”和末句“粒粒皆辛苦”中的“苦”字在平水韻106韻中,屬于上聲韻中的七虞韻字。如果按照順序寫的話,“日當午鋤禾”的尾字“禾”字屬于下平聲韻中的五歌韻字,與“土”和“苦”明顯不押韻。
出于平仄需要倒裝的詩句如王之渙的千古名句“欲窮千里目”就是很典型的一句。《登鶴雀樓》的句式從平仄的角度來講屬于首句仄起仄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很明顯,順序的詩句“欲窮千里目”中的“目”屬仄聲字,這就和“更上一層樓”中的平聲字“上”字對不起來了。因而需要顛倒順序以保證聲韻的和諧。
二、出于強調需要
詩人為了強調突出某種事物或情感,在寫作時往往會有意將詞語的語序改變,以達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為了強調事物而改變詞語順序的詩句中,最具典型性的詩當數杜甫《秋興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此句對新奇巧妙而不失工整,歷來為人所稱道。后世每論及倒裝詩句時言必稱此句,其經典程度可見一般。
初讀此句,便可感受到一種語序的倒錯所帶來的美感與難以名狀的吸引力,同時也會感到疑惑與不解——香稻怎么會去啄鸚鵡,梧桐又怎么會棲息在鳳凰身上呢?這種施事者與受事者的位置對換,又暗藏何種玄機呢?在此,我們不妨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句詩的語法結構。上聯語法結構是:主語——鸚鵡 謂語——啄 賓語——(余)(香稻)粒。下聯語法結構是:主語——鳳凰 謂語——棲 賓語——(老)(碧梧)枝。即此句詩是把漢語正常語序的主語(鸚鵡)調到賓語修飾成分的位置上,當做賓語的定語,同時又把賓語的定語(香稻)調到主語的位置上當做主語用。
杜甫為何會寫出如此大膽新奇的詩句呢?可以用強調作用來解釋。杜甫作此詩是為了回憶長安的景物,他要做的是強調長安城里景物的美好,說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鸚鵡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鳳凰棲老的梧桐,所以這樣造句,便是“香稻——鸚鵡啄余粒,碧梧——鳳凰棲老枝,”把讀者的閱讀重點吸引在香稻與碧梧上。同時,此詩側重的是香稻、碧梧,而所謂鸚鵡啄余、鳳凰棲老都是虛的,只是用來說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尋常而已。
有時候,為了突出某種特殊的情感,詩人也會在寫作時有意把詞語順序改變。如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霜信極黃花。”“霜信報黃花”應為“黃花報霜信。”將“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寫景物的凄涼,實際上是為了強調詞人晚年生活的凄楚。又如王昌齡《從軍行》”孤城遙望玉門關”應為“遙望孤城玉門關”。詩人一反常理,將“孤城”置于句首,突出了戍邊將士艱苦落寞的軍旅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無限思鄉之情。
【參考文獻】
[1]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楊劍橋.音韻學講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6]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姜復寧(1994—),男,漢族,山東肥城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本科生。
于靜波(199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