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優秀的新聞作品,凝聚職業新聞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從優秀的新聞作品中,可以看到新聞工作者對黨的新聞事業無限忠誠。優秀的新聞作品也能充分展現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充分展現了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血脈相連的高尚情懷,更能充分展現出“離現場近些、再近些”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在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捷,更迅猛,往往是鋪天蓋地地狂轟濫炸式傳播,作為傳統紙質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如何在同源新聞中,拿出一篇(組)優秀的新聞作品呢?這也是擺在傳統紙質媒體記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全媒體時代,記者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
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在推動媒體融合蓬勃發展的同時,更使傳統紙質媒體陷入“生存危機”。為適應這種變化,傳統媒體紛紛轉向網絡。面對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形,傳統紙質媒體只有運用互聯網思維,由傳統采集模式向新型采集力轉換,才能不斷推動傳統報道走出困境、走出新路。
今天的媒體融合發展,使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和方式與傳統單純紙媒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讀者們更看重即時化、可視化、個性化的信息。他們的閱讀興趣、閱讀方式、閱讀習慣已經受到媒體信息傳播的多元化影響,作為新聞信息采集者,必須適應和遵循這一巨大變化,才能不影響信息的傳播效果。
傳統紙質媒體新聞報道的采訪,主要體現在記者單體或團隊的采訪活動,比如記者到會場去采集新聞,記者到重大自然災難、突發事件現場或熱點地區采集新聞,記者到采訪對象那里去采集觀點,記者到基層一線去調查研究等。然而,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視野下,新聞采集就必須融合互聯網思維理念,打破“一次采訪——一條稿件——完成一個任務”的簡單軌跡,構建一體化指揮、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多元傳播、全媒體覆蓋的現代傳播體系,適應“真”“準”“快”“銳”“深”的傳播要求,形成強大的報道聲勢。
二、全媒體時代,采訪活動必須多角度觀察,創造性采集
新聞記者的首要職責就是采集信息。新聞發布會、會議、政府機構、企業團體和社會組織,讀者來信、新聞熱線、面對面交談,是傳統平面紙質媒體記者的重要信息源。然而,新聞記者采集信息又是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采集的信息質量的高下抑或優劣,往往取決于新聞記者的思想、能力、方法,決定了新聞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相對于傳統報道采集而言,全媒體時代記者采集力的突出特征就是,海量采集,大數據加工,多終端呈現,因此,最大可能地占有海量素材,以及最大寬度地適配終端,是傳統報道新型采集力建設的內在要求。
基于此,新聞記者需要強化三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敏銳的新聞“發現力”。媒體融合發展,受眾既是信息內容的生產者,同時也是信息內容的消費者。信息魚龍混雜,謠言、假新聞往往沖淡真實信息,新聞記者如何第一時間更準確獲得第一手信息,第一時間更快捷獲得決定性信息,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親赴新聞現場,自然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聞記者置身新聞現場,充分發揮“我在現場”的優勢,充分調動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功能,采集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品嘗到的、觸摸到的,包括內心的感受等信息,以敏銳的目光迅速抓住任何有價值的典型細節,并把大量的、有意義的細節組織起來,賦予它意義。只有培育敏銳的發現力,才能耳聰目明,去偽存真,拒絕隨波逐流。
其次是快速的新聞“集合力”。新聞信息的采集活動是繁瑣而復雜的過程。按照傳統報道方式,新聞記者一次采集整理成千上萬字的采訪素材,常常在撰寫新聞稿件時只用上不到百字, 大量的采集信息只能沉睡在電腦里。在媒體融合報道中,新聞記者在采集信息時,不僅要原汁原味地記錄受訪對象的觀點,而且要具備歸納提煉素材的能力,迅速地對采訪記錄和素材進行再加工,比如整理出精彩故事、精彩觀點、精彩畫面以及需要進一步采訪的線索等。快速的素材集合能力,也是創造性采集力的重要內涵。
再次是熟練使用的“技術力”。媒體融合發展是建立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基礎之上,而先進的、高端的、前沿的技術成果引領媒體融合發展。一次創造性采集的質量,決定新聞作品的質量,而創造性采集既是人的采訪過程,也是掌控技術、人機合一的過程。新聞記者,要具備熟練使用采訪設備的能力,包括錄音筆、照相機、攝像機、銥星電話、對講機、電腦存儲器等,對采訪素材進行分類、加工、整合、存儲、備份。媒體融合發展,既掌握采訪技巧、又掌握新技術的記者,必然在融合報道中更加得心應手,搶占先機。
三、好策劃決定好報道,記者還必須具有富有創意的策劃能力
在媒介社會化和社會媒介化的今天,創意無限、創新無限、創造無限。受眾是最重要的資源,受眾在哪里,媒體的未來就在哪里。這對傳統報道內容設置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聞策劃是媒體競爭的重要產物,是媒體制勝的法寶。當前,各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凝聚創新思維、體現創新成果的新聞報道策劃,將成為媒體制勝的法寶。一次成功的新聞報道策劃,不僅可以催生出高質量的稿件和別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讀者,而且能夠發揮新聞單位的社會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更多的是報道共享的新聞資源,誰報道的角度新、可聽可看性強,誰就得到上下兩頭(上頭是黨和政府,下頭是廣大讀者)的關注,誰就能增加受眾對媒體活動的參與,增強媒體對受眾的黏合力,由此來提高媒體的影響力。
新聞策劃并不是“制造新聞”。在策劃報道這個 系統工程中,目標、信息和創意是三個不可缺少的要素。第一是“目標”:策劃的起點,是策劃所希望達到的預期傳播效果。它具有明確性、可行性與可塑性。第二是“信息”:策劃的基礎、素材、新聞源泉,是成功策劃的基礎。再高明的廚師如果沒有柴米油鹽是不能做出美味佳肴的。策劃如果失去了基礎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孫子在《地形篇》中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從信息分類角度來看知彼——公眾信息;知己——主體信息;知天——時尚信息;知地——環境信息。一項成功的策劃,離不開這四類信息。第三是“創意”:策劃的核心。創意是一切思維成果的最初萌芽和最富價值所在,是一切創造思維主體最寶貴的思維結晶和生命價值的體現。所以策劃是以“目標”為起點,以“信息”為基礎、素材,圍繞“創意”這個核心展開的思維活動與實踐活動。
傳統紙質黨媒,擁有專業的信息采集者,而真實、權威的信息是一切報道的前提。媒體融合發展,確立“市場倒逼采編,受眾決定內容,效果檢驗影響”的生產、發布、評價體系,把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的注意力作為根本出發點,來提高原創率、首發率、點擊率,報道形態從相對靜態變為即時、動態、可視的過程。
新聞策劃之所以會出現,也是由于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提出新要求,科技進步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新挑戰,新聞單位內部改革促使人們更加關注新聞策劃等原因。但新聞策劃的興起,給我們媒體和廣大受眾帶來了極大地好處,如:它充分發揮報道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掘新聞價值;促進了新聞媒體的合作和互學;增強了新聞媒體的社會效應;增強精品意識,促使佳作迭出;最大限度滿足受眾需求。策劃必須嚴格遵循“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這個大前提和“服務于人民,有益于社會”這個大方向,成功的策劃是建立在新聞本身的真實和典型性基礎上的。這樣,策劃也顯得自然、流暢,順理成章。
對于新聞策劃這個新生事物,希望大家能正確的認識;我們還應持積極地態度,畢竟新事物發展壯大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引導它往好的方面發展。
總之,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需要融合發展,通過聚合、配合、整合、融合,對新聞和輿論傳播產生革命性影響。在報道理念上,新聞采編者必須牢牢堅持以導向為靈魂、真實為生命、廣大讀者為中心的根本準則。新聞采編人員還要堅持弘揚主流價值、堅守人文情懷、堅決正確引導輿論。在采編模式上,傳統紙質媒體把內容、渠道、資源和受眾聯系在一起,可視化表達與交互,以質優量高的新聞留住受眾注意力。在傳播形態上,不再滿足于傳統媒體程式化報道,而是以受眾為中心,用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受眾易于接受的表現方式,追求簡約、新銳和互動。
(作者單位:西安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