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專家訪談法、數據統計法,以興趣、需要和動機為主要調查內容,分析研究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心理特點,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知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體育興趣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而且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分析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心理特點,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對鄭州師范學院2012級、2013級、2014級的900名學生進行調查,每個年級300人,調查時間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共發放問卷900份,收回855份,回收率為95%。有效率問卷825份,有效率為96.5%。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并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和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現狀,為本研究結果的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專家訪談法——根據研究任務走訪了部分體育理論專家、學者以及一線的體育教師,征求意見,了解有關研究的最新信息。
調查問卷法——根據本研究的需要,結合有關專家的建議,制定問卷調查表。
數據統計法——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歸納和整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決定大學生體育選項的主要因素是體育興趣 :
統計結果顯示,59.5%的男生;57.9%的女生,在考慮選項項目時,首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種興趣和愛好的形成多為本人長期以來喜歡參與體育運動項目的結果,與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培養和正確引導有直接的關系、也與家人和同伴的影響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根據興趣選項的學生在上課時能夠認真的投入,積極性主動性越來越高,相對就激發其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學習興趣。詳見表1。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特點:
從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數據分析、調查、訪談結果表明,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相對成熟、趨于穩定、平衡;但心理素質,特別是意志品質較差。具體表現為性格脆弱,膽小怕事,遇事易于緊張,缺乏韌性和堅強的意志力。他們希望與人交流和被人關注和認可,但又害怕表現自我和釋放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對于展示個性,表演的運動項目表現出消極、冷淡,甚至緊張、焦慮。女大學生表現更為突出。這種心理和個性的特點狀態,不僅影響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廣泛性和穩定性,而且對高校大學生的身體機能和心理健康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影響大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時期學生不同的心理和個性特點,要有計劃、有目的的通過體育理論、心理健康知識等方面的教學培養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
大學生體育興趣的選擇性和穩定性:
參照馬克因托什對體育運動的分類原則,將河南省高校體育教學中的17個項目分為三類(見表2),根據統計結果,根據學生對項目的興趣依次排序如下:
男生:籃球、羽毛球、足球、網球、乒乓球、排球、散打、游泳、健美操、武術、體育舞蹈、棋牌類、體育理論、藝術體操、體育保健、田徑、體操。
女生:乒乓球、羽毛球、藝術體操、體育舞蹈、排球、籃球、游泳、武術、足球、健美操、體育理論、棋牌類、體育保健、網球、散打、體操、田徑。
從以上的排列順序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選擇有共性和個性的特點。從共性來看,男女生對一類項目中的項目都感興趣,而對二類、三類中田徑,體操興趣相對較低。另外,體育理論知識也引起男女生的興趣,說明高校大學生已經逐步認識到體育保健等體育理論知識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性別來看,男生對散打、網球等新項目比較感興趣,而女生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健美操等項目感興趣。這是因為散打等項目內容具有刺激性、挑戰性,還有防身的效果,適合男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健美操等項目具有明顯的節奏感、音樂感和韻律感,特別符合女大學生愛美和表現美這一心理特點和精神上的需求。
高校大學生體育選項目的和動機的心理分析:
調查表明:體質差的學生選項時,考慮的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對自己的身體形態不滿意的學生,考慮的是通過適宜的項目鍛煉來提高自身形體。有一定特長和基礎的學生,則是想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術水平,有些學生希望學習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項目。調查中也發現有少數學生選項的目的是為了順利通過考試。
在體育活動中,人的身體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不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和運動負荷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大學生對運動項目的選擇興趣和自身的情感體驗相關聯,通過自身實踐對任何一種運動項目都會產生良性或是劣性的心理感受。因此,良性的體驗是大學生選擇項目的主要依據,劣性體驗是大學生放棄該項目的依據。
大學生體育興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知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是體育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因素,它要求學生要集中注意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提高對挫折的忍受性等一些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質。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學習有無興趣,是主動或是被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根據興趣選項的學生在學習時不但興趣高,而且練習認真、刻苦、努力,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動機:
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了濃厚的、穩定的興趣時,就會把心理活動趨向于該事物,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堅強的意志力。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動機是激發一個人去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中由于生理需要或社會需要引起的。從功能或作用來說,學習動機就是學習的動力,它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這兩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學生有了強烈學習動機,他對學習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從而獲得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而體育學習動機中,最現時、最活躍的成分就是體育興趣。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動機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男生的直接動機高于女生,表明男生在體育運動中尋找愉快和發揮的需要比女生強烈。男生喜歡在劇烈、刺激的運動中尋找樂趣,散發能量、情緒和情感、體驗在運動后的輕松、快活感,并逐步養成了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和行為的特征,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大學生將來樹立終身體育的正確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生體育興趣的間接動機女生比男生高,說明女生在利用體育運動作為一種交際需要和實現目的的需要比男生強烈的多。在教學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女生的學習動機是不了通過體育學分而迫不得已的心理,加之她們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使其對體育學習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況。因此,她們很難形成一種持久的學習興趣和 行為習慣,這是值得我們在以后的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三、結論與建議
大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特點相對成熟、穩定、平衡,但心理素質相對較差,表現為性格脆弱,缺乏韌性和意志力。
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具有廣泛性、選擇性和穩定性,男生的體育興趣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女生的選擇具有穩定性,而男生選擇是穩定中追求新穎、刺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大學生體育興趣的直接動機男生高于女生;間接動機女生高于男生。因此,男生部分的學習上積極的、主動的,女生的大部分學習是消極的、被動的。
大學生的選項課的課程應注意創新,多開設一些新興的項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擴大知識面,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吸取新營養,不斷給自身“充電”。體育教師應注意知識的更新和開拓創新,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科研技術水平,對學生選項的目的加強正確引導,適應當代社會大學生的發展需求。
大學生體育課程在內容上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體育興趣、心里特點和男女生的個性特點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身的潛在能量,使高校體育教學起到強身健體、塑造人格的作用,樹立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體育教師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生理、心理特征,身體素質情況,合理選擇和安排活動內容,關心、愛護、體貼學生,激發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充分調動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重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根據學校的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改革教材內容,補充和引進有地方特色、地區、民族,簡單易行,不受條件約束且趣味性、安全性高的傳統體育活動項目。
參考文獻:
[1] 樊 新,《學生興趣培養方法與措施》[J]武漢體育學報,2002(3);124—125
[2]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心理學》等[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張全亭,(1969—)男,河南舞鋼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心理學。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