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對現當代大學生進行進行正確思想意識教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弘揚我國優秀思想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教育課程,其就必須要通過不斷地教學改革來實現思想政治課程的活力和先進性。訪談式教學是在結合多種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在師生平等交流的前提下不斷推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一種方式途徑。本文主要通過訪談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程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簡要探討其有效運用實行的途徑,以為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訪談式教育;高校思政課;可行性;運用途徑
一、引言
以訪談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程中應用,既可以充分體現出高校思政課教育的目的和大學生知識學習的特點外,還可以彰顯出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出高校思政課堂理應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活力。何為訪談式教學?也就是相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圍繞課程教學核心內容而進行的情景模擬和角色代演,而教師就以此為依據,與受訪談者進行相應話題的采訪、交流,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啟發,并通過已經學習和掌握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分析和解決,進而固化大學生的所具有的信念以及思想行為方式。而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正符合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穎獨到;更迎合了課堂教學主體性在學習上的接受意趣,增強了高校思政課程對大學生的教育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中運用訪談式教學的可行性
(一)訪談式教學的運用符合現階段高校思政課開設的新理念
訪談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程的運用符合現階段國家的“05方案”,一方面可以改善高校思政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傳統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則可以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充分結合。而且通過訪談式教學,也可以使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師教學研究視野得到開闊,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從而不斷地衍生出全新的訪談式思政教育課題。訪談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同樣也對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其充分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相聯系,另外一方面則要求其具有積極樂觀的開放式教學心態,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加強對學生學習思路的啟發。
(二)訪談式教學滿足學生對學習的接受意趣
通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大學生可以自覺地對自身的思想行為和政治認知形成內化提升。而對于高校思政課程的訪談式教學方法,其在更多意義上則可以理解為教師與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性以及共同發展的交互性“對話”模式。通過對大學生集體思政教學課堂的精講訪談,既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封閉性環境,拓展高校思政教師的總和文化水平素質,也同樣可以在開放性的互動思政教學課堂中激發、提升大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能力。例如以熱點社會話題作為訪談式教學的主題引導,在充分結合教師的專業分析,便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滿足于學生對學習的接受意趣,從而使高校思政課程中訪談式教育模式發揮出真正地實效。
三、訪談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實現運用的途徑
(一)嚴格篩選訪談式教學中的受訪談者
高校思政課堂中的訪談式教學,簡言之也就是教師與學生、訪談者與受訪談者之間圍繞正確思想行為而展開的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參與交流。因此,在訪談式教育模式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就不再僅僅只是教師單方面的授課,而是師生雙方之間的一種“交談”,以兩者的交流、研討來實現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和示范。因此,正確選擇受訪談者也就成為了訪談式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受訪談者的身份來區分,其既可以是學生,可也以是教師或者是社會上的其他人士;但是在具體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上,也就必須要綜合考慮受訪談者的知識文化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經驗閱歷,甚至于是其所具有的語言風格等等。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讓思想政治教學發揮其應有的趣味性、示范性和導向性。
(二)注重訪談式教學的多樣化手段運用
語言的藝術固然是訪談式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適當且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則是其成功實現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保障。再加之,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運用訪談式教學,既可以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領悟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課堂中,也就更應該要加強其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例如通過原著選讀訪談來加強大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掌握;通過反思、啟發等手段的運用來提高學生的辯證能力;還可以通過教學課堂的情景模擬來實現學生對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等等。此外在課堂教學方式的構成上,也同樣可以進行創新,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以靈活運用,如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系統等,既豐富了高校思政教學課堂的情境建設,也同時鍛煉了大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預留訪談式教學后的辯論互動空間
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始終是以課堂教學的主體和中心出現,而學生卻只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學習效率低下。而隨著訪談式教學的運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就越來越強,在思政教學課堂中,學生便可以提出自身的疑問,而教師則要以這一問題為基礎,隨即在課堂中預留出師生之間進行論辯的時間。一來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二來則可以讓各種觀點進行表達,相互砒礪,形成思想上的共識,便于教師和全體大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顧曉英.網絡論壇互動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03)
[2]顧曉英.“項鏈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社科縱橫,2010(02)
[3]忻平,王天恩,謝寶婷.六個“為什么”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路徑研究——基于上海大學試點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0(13)
[4]朱清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訪談式教學論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4(03)
作者簡介:鄭東,男,1982年3月出生,四川南充人,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