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規劃的概念,目前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要將生態學原理運用到景觀設計實踐中,提倡自然生態,節約資源并創造出滿足人的需要的生態居住小區。
關鍵詞: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自然;資源;精神
居民生活場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基本生存活動,體現了人類在自然的約束下改造客觀世界。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其中大家對于“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過前者。總之,人居環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其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體環境的優劣,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一、生態居住小區定位和目標
生態化居住小區景觀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住區概念的上,要將生態學原理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設計中要綜合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除了強調自然生態,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還要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實現環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態居住小區設計存在的問題
關于什么是生態居住小區,有很多解釋和說法,大家對生態概念認識還很模糊。居住小區生態環境一般是指居住區布局的空間結構和外觀形態,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構成。因為部分開發商的片面認識,當下很多居住小區為了迎合大眾對生態的需求,一味地建綠地,一味地種大樹名樹,盲目追求綠地率,然而,生態并不是單單指綠化。部分居住小區因欠缺對水循環和更新問題的考慮,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維護費用成本較高,小區內的水體景觀久而久之,經常出現池中無水、水質惡化、水中無魚等尷尬局面,影響整個居住小區的環境質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對小區戶外景觀動態的、長遠的、發展的考慮,伴隨著花草樹木的不斷成長,會導致比例失調、空間擁擠等一些潛在問題的發生。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區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小區內道路流線不合理、建筑間距不夠、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等違反居住小區設計規范的設計以及居住區周邊對居住區造成的聲光污染更是對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礙。
三、尊重并提升原場地的自然環境狀況
原場地的自然環境狀況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況。
景觀設計要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因為破壞后再重建生態系統要困難得多。在景觀設計上重生態性,盡可能尊重自然原環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觀,保障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可以節省建設費用、體現經濟原則,同時也是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過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場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過分的開挖堆疊,污染土質和水質的設計。例如:小區道路和駁岸的設計過渡要自然。道路景觀應該與小區內部的生態支持系統聯合起來形成具有特殊景觀的生態廊道,當與水脈相融合豐富居住小區道路景觀的內容。生態駁岸把駁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連成一體,在排水上盡量讓綠地中的地表徑流通過側滲進入水域,可為各種水生動物提供棲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體可以“自凈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態系統,起到涵養水源、凈化水體、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現有的植物,對植物配植選擇上應該以也以鄉土植物為主,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配植植物時要模擬自然的結構形式,形成穩定的、抗性強的植物群落。穩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以及活地被層等四個基本層,注重生物的多樣性。
四、節約資源
例如:居住小區水資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環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頂及道路、專用容器等匯集的天然雨水,經收集一輸水一凈水一儲存等渠道積蓄并凈化的雨水,為綠地澆灌、營造水景、清潔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補給,以達到綜合利用雨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環利用是小區中最常見的中水的處理方式。“中水”指處理過的污水能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水質介于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滿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見做法是將其處理到非飲用水的標準,主要用于不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用水,如便器的沖洗,地面、農田灌溉、園林綠化汽車清洗,消防,工業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區廢棄物處置與垃圾源頭分撿。根據2001年5月27日建設部最新通過的《綠色生態住宅住宅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關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區內的垃圾采取分類收集的辦法,將垃圾分為三類:第一類,有毒有害垃圾(廢電池、日光燈管等);第二類,廚房有機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飯、菜葉等);第三類,其它難降解垃圾(塑料、金屬、木、石等)。有了分類標準,就可以分類處理。第二類垃圾由設置在廚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這部分污水可以與糞便污水一起進入沼氣凈化池進行處理。住宅區內的綠地落葉葉等垃圾采用厭氧堆肥的方法進行處理,腐熟的肥料作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養肥料。
五、居住小區精神生態環境的營造
(一)開放的、系統的設計觀念
景觀設計不再強調居住小區空間環境綠地設置的分級,不拘于各級綠地相應配置要求,而是強調居住小區環境為全體居民所共有,居住區景觀為全體住戶所共享。開放性的設計思想力求居住小區內每戶都有良好的景觀“均好性”成為住宅景觀設計準則。打破小區分級配置綠地的界限,使整個居住小區的綠化配置、景觀組織通過流動空間形成網絡型的綠地生態系統。
(二)行為的心理因素的應用
戶外活動為人們輕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創造了機會。要搞好居住小區戶外景觀設計,要有親切感、歸屬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間先要從分析居民的行為心理因素入手。領域感、私密感、歸屬感、空間距離感,都是影響居民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的環境景觀設計要以此為出發點。
(三)場所功能的強化
使居民與環境之間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在起步區規劃中重點處理住宅與綠化,中心綠化與配套商業設施的結合,水面與中心綠化的結合,中心綠化與主要城市道路綠化的結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閑、購物、鄰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居住系統。為加強小區的歸屬感,增強小區可識別性同樣也很重要。結合綠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層住宅,使高層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觀、朝向和通風條件,在現今高層住宅不好銷售的狀況下,提高了高層住宅的賣點。成組布置的高層住宅成為各小區的景觀標志區,多層住宅圍繞中高層住宅周圍布置,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觀效果。多層住宅圍繞組團綠地成組團布置,通過對住宅端頭的退層處理、前后的錯落,形成不同風格的多層組團。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綠樹、碧水之間,形成舒適、優美、良好歸屬感的居住環境。
六、結語
專業人員,而其設計決定了各種有利于生態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實施。對于生態設計的具體措施、方法、形式和標準,不同學科、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對待問題的解決方式或許會多種多樣,但需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生態認識,把尊重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穩定、協調和平衡當作最終目的,腳踏實地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才可以獲得巨大的進步。創造舒適的生態居住環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剛剛開始,圍繞這方面的研究還在不斷的跟進。時至今日,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也相對成熟,設計人員對小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也越來越重視,很多理論都已經被付諸于實踐,受理論指導和影響,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更加貼近人心,貼近自然。
【參考文獻】
[1]鞠小穎,《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化研究》,山東輕工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楊洋,《基于生態原則的居住小區戶外景觀設計研究》,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3]周文娟,《現代城市居住小區生態景觀的營造》,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趙藝珊(1989.07),性別:女,籍貫:安徽,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學歷(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