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 劉暢
項目編號:ZZGH13001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市場經濟日趨健全,我國企業內部發生了深刻的巨變,員工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所以員工和企業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面對身心雙重壓力依靠員工自身能力無法有效解決,企業社會工作作為職工權益的維護者和企業矛盾的協調者,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中介紹了企業社會工作的相關概念,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工會工作的介入點和介入途徑。
關鍵詞:企業社會工作;工會工作;介入模式
隨著我國市場結構的多元化和勞資關系的復雜,企業要創新工會模式,實行民主管理,完善相應制度,形成職工和企業共贏的局面。企業社會工作自出現以來,逐漸在港臺地區普及,在各大企業得到實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國應借鑒西方和港臺先進經驗,在工會工作中介入企業社會工作,這是新形勢下企業工會工作拓展和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企業社會工作的概念
企業社會工作是英文譯文,有時候也譯作職業社會工作。通過大量文獻研究,企業社會工作可定義為:在企業管理中引入發展完善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工作模式。通過不同工作模式的建構,運用多種社會工作專業手法,幫助企業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包括物質困難和精神問題[1]。通過這種工作形式激發員工潛能,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促進企業工作效率的提高,從而提升企業生產和管理效率,緩和勞資關系,建立和諧融洽的生產環境,最終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局面,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企業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具體領域,在工作開展中會設計到工作的主體和客體兩個因素,從而形成其特有的行動機制。企業社會工作主體包括政府機構、社團組織、企業等系統;客體包括企業員工、管理人員、員工家屬以及社區等。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企業社會工作的行動系統,并在此系統的作用中構建社會工作行動機制。
二、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工會工作的點
(一)維護并爭取職工權益
企業社會工作對工會工作的首要介入點就是維護和爭取員工權益。就員工自身來說保護爭取自身權益是他們在企業生存的基礎。在企業發展中很多企業侵犯員工合法權益,而員工缺少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的有效措施,甚至很多員工缺少爭取自身權益的意識[2]。就工會和企業社會工作目標來說,雖然工會、企業社會工作職能上存在差別,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要提高職工滿意度,幫助企業順利實現生產目標。所以維護職工權益,滿足其合理需求是工會和企業社會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解決職工心理問題
通常情況下職工都有很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但是當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或者出現變故的時候,一些新員工心理素質較薄弱容易出現適應上的困難。比如企業改制后企業所有制和經營方式變化較大,員工在適應過程中心理容易出現問題。所以解決員工心理問題也是確保企業順利發展的關鍵。所以企業要想辦法疏導員工心理問題,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可以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建立員工心理疏導渠道,從而有效避免矛盾積累和激化,防止危機的出現[3]。
(三)建立有效溝通途徑
國有企業在改革的過程中,利益關系以及資源分配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必然會產生一些矛盾。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和職工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渠道,企業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運用專業手段,構建良好的溝通網絡,幫助職工爭取福利,有利于提高企業生產效率[4]。企業社會工作介入溝通渠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首先是通過工會組織的小組活動進行,其次是通過工會組織的教育培訓進行,最后是社工聯合工會建立社區和家庭咨詢服務。
三、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工會工作的途徑
工會是黨和國家聯系職工群眾的紐帶,是國家政權的有力支柱,工會代表著會員和職工的利益,是解決企業和職工矛盾的有力組織。企業社會工作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介入工會工作。
(一)企業內部培訓
對企業工會人員進行社會工作理論培訓,雖然我國企業社會工作起步晚,發展滯后,但是我國工會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如果能將兩者結合,利用高校或者工會教育培訓資源對工會人員進行培訓,并以這些人為開展企業社會工作的主力,不但可以發揮工會工作的優勢,同時可以利用社會工作專業的長處。這種介入途徑的優勢在于:企業社會工作人員來自工會人員,他們了解企業管理和經營模式以及員工工作和心理狀態,這有利于社工工作的開展;工會人員和企業管理者溝通便利,障礙較少,這是因為工會工作是受到法律保護的[5]。這種介入途徑的缺點是:工會人員開展企業社會工作可能不夠專業,雖然通過了培訓但是工會人員畢竟不是專業的社工,在處理社工問題是方法生澀,態度不專業。
(二)外部人才聘用
工會可以利用會費聘請職業社工開展相應工作。這是比較容易的介入途徑,這種途徑的優勢在于:首先外聘的社工人員在工作開展時更加的專業;其次外聘的社工人員長駐企業,相對比較了解企業和員工的情況,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更加的有針對性。
(三)企業外包形式
工會和社會工作者機構簽訂協議,由社工服務機構負責企業的社會工作服務。這是一種商業化的介入途徑,在企業所在區域內部找到合適的社工機構,企業可以把需要幫助的員工轉入社工機構,讓其得到及時的協助[6]。外包途徑的優勢在于:和外聘社會工作者相比,外包到專業的社工機構更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其次,外聘的社工在組織和企業聯系不那么緊密,容易取得員工信任。
四、結語
因為所有制改革、工會職能缺失、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對資方的傾斜,近年來我國勞資矛盾和集體爭議引發了多起群體事件。面對日益嚴峻的勞資關系,企業工會必須創新工作方法,引入企業社會工作進行協助。企業社會工作是新形勢下企業和諧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呂青.嵌入與建構:企業社會工作“工會模式”[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06(27):38-41
[2]劉斌志.和諧社會視野下企業社會工作對工會工作的發展與創新[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7,01(23):13-16
[3]王雅靜.企業社會工作介入國有企業工會工作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
[4]張玲.從社會工作角度思考企業工會變革的方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5]陳琛.工會參與企業社會工作研究[D].蘇州大學,2013
[6]沈黎,劉斌志.和諧企業視野下的工會工作與企業社會工作[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6(11):12-13.
作者簡介:
陳捷,浙江省寧海縣行政學院,中共寧海縣委黨校。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民生問題。
劉暢,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企業社會工作,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