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宏 汪濤
摘要在肯定安康富硒產業發展業績的同時,著重分析了安康富硒茶產業的發展優勢,總結了富硒茶產業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突破發展富硒茶產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富硒茶;發展機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1-355-02
作者簡介王玉宏(1963- ),男,陜西安康人,農藝師,從事茶葉技術推廣研究。*通訊作者,助理農藝師,從事茶葉技術推廣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1
硒是人體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心臟守護神”、 “天然解毒劑”的美譽。地處陜西省南部的安康市因其獨特的地質地理條件,境內約2/3的土地富含硒元素,且含硒量高,被稱為“中國硒谷”。近年來,該市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強力打造以富硒茶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先后研發富硒新產品55個,獲得國家專利59項,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1項,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基于加快發展富硒茶產業的優勢,分析了安康市富硒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1安康加快發展富硒茶產業的優勢
1.1安康擁有國內最大的富硒帶
據統計調查,安康的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和漢濱等縣區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富硒地質巖層,土壤及水富硒地域,其中集中分布的區域長度達400~500 km,厚度達40~50 m,是我國最大的富硒帶。做大做強安康富硒茶產業,是發展美麗富裕新安康的最大優勢。
1.2世界經濟一體化為安康發展富硒茶產業指明了路徑
20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拉近了地區之間的距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為動力,引起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方式大轉變,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史上一個新飛躍的開端。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和項目引進等方式,安康人民可以了解到國內湖北恩施、貴州開陽、浙江龍游、山東棗莊和四川成都等富硒區域的最新產業發展動態,也可以采用其他產業突破發展的模式,采用“拿來主義”、“借梯上樓”等跨越發展方式,為安康市發展富硒茶產業選擇方向和路徑。
1.3安康迎來了富硒茶產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1]
2013年7月30日,安康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通過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意見。明確指出“安康有中國最大的富硒帶,漢江安康段是中國最大的潔凈水源富集區,安康的森林覆蓋率全省最高,無疑是安康最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安康當地政府在認真貫徹中央、陜西省有關安康經濟、社會發展最新決策的基礎上,全面總結了安康近10余年發展經驗,明確提出安康富硒帶是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將會給安康富硒茶產業“大干快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4富硒茶的市場潛力巨大硒在地殼中含量僅為1/108,且在自然界分布極不均勻,目前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缺硒,而我國也有72%的地區缺硒。眾所周知,硒是人體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會導致人體免疫機能下降,誘發40多種疾病,包括克山病、大骨節病、癌癥、糖尿病、腦心管疾病等[2]。安康是我國最大的富硒區,據科研機構測定,安康茶葉氨基酸含量4%左右,咖啡堿3%左右,茶多酚30%左右,水浸出物46%以上,茶葉中硒含量平均值為0.041 9~1.839 3 mg/kg。而常飲富硒茶就能有效預防人體因缺硒而引發的疾病。在全世界很多地區處于缺硒和低硒的大環境之中,安康富硒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既符合飲茶傳統,又順應保健需求的天然補硒途徑,因而開發富硒茶,把富硒茶作為安康富硒產業突破發展的首選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
2安康富硒茶產業發展現狀
2.1安康富硒茶產業已取得的成效
2.1.1產業基地規模穩固擴張。近年來,通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截至2014年底,分布在安康富硒帶上的茶葉主產縣區(紫陽、平利、嵐皋、鎮坪和漢濱)茶園基地面積達到347萬hm2,年產茶1.28萬t,實現產值19.6億元。規劃建設的50 個茶葉園區扎實有序推進,已創建省級園區6 個、市級園區22 個。全市現有茶葉加工企業415 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家,年產值2 000 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2家,產值過億元規模企業6 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8 個,入社茶農5 500戶,涉及人口1.9 萬,其中職業茶農450 人。建成茶葉交易市場4個,省內外專營店119 個,為推動安康富硒茶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2產業比較效益日益凸顯。既體現在企業增效、群眾增收上,也體現在生態效益上。在我國歷史上,茶葉一直都是關稅的重要來源,明代以后實行了嚴格的茶葉專賣制度,創造了豐厚的稅收,也是當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茶葉一次投入、常年管理、多年受益,農村有“一畝茶十畝糧、一斤茶千斤谷”的說法。目前安康全市106 個鎮、812 個村產茶,涉及農民55 萬,茶農人均收入3 000 多元,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茶葉加工企業。茶業覆蓋農戶廣、涉及范圍大,做大做強后能涵蓋一、二、三產業。同時,茶樹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能有效保持水土,又能調節氣候,綠化美化的效果非常好,兼顧了發展與生態、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2.1.3富硒茶品牌打造成效顯著。通過歷來來各級政府部門的齊抓共管,安康富硒茶對外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份額不斷提高,2009年4月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把安康茶區劃為長江中上游特種綠茶發展區域,把紫陽、平利列入全國118個重點產茶區域縣進行重點發展;“十一五”期間,安康市紫陽縣被授予“中國茶葉百強縣”,平利縣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鄉”,紫陽富硒茶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十二五”期間,安康富硒茶品牌進入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行列,先后在國內國際茶博會上獲得多項金獎。這些都為突破發展安康富硒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富硒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富硒茶產業發展實體組織化程度低。
2007年以來市政府成立了安康市富硒食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了安康富硒食品協會,開通了“安康富硒食品網站”,通過互聯網常年向全世界宣傳安康富硒產業,通過各種活動大力宣傳和推介了安康富硒茶產品,終因沒有組織化強的產業實體帶動而成效不大。
2.2.2富硒茶無主導型開發產品。
安康雖然建有400多家中小型茶葉加工企業,注冊茶葉品牌十幾個,紅茶、綠茶、黑茶、烏龍茶均有生產,但始終未能形成1~2個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導致富硒茶產品市場開拓嚴重滯后。
2.2.3資金缺乏是富硒茶產業發展的瓶頸。
富硒茶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史無前例浩繁的巨大工程,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及時投入。資金短缺仍是制約安康富硒茶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
3對策與建議
3.1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服務體系
建議安康市委、市政府將茶葉行政管理由林業局劃歸農業局,與中央、省的管理體制統一,以利于爭取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同時,建議成立安康市富硒茶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組建全市茶業技術協會、茶藝協會,以協會為載體,推動服務體系和營銷體系建設,適時組建安康茶業集團公司。
3.2加快步伐,取得“富硒茶”市場準入認證
建議市財政撥出一定專項經費,通過安康市茶業協會,立即申報和注冊“安康富硒茶”原產地保護和地理證明商標。有了原產地保護和地理證明商標,才能步入科學發展軌道,才有開拓市場的通行證,才會產生“身價倍增”的經濟效益[3]。
3.3壯大龍頭企業,發揮龍頭效應龍頭興則產業旺。要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在人、財、物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現有企業中好中選優,傾斜政策,重點幫扶,著力打造引領茶產業發展的企業“航母”。要鼓勵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和產業聯盟,走“企業帶社、社企聯戶”的協同發展之路,形成“企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實現茶企受益、茶農增收。力爭到2020 年,培育出1~2 個國家級龍頭企業,10 個省級龍頭企業,100 個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00 個市級茶葉專業合作社,1 000 個家庭茶場和1 萬名職業茶農和茶葉經紀人。
3.4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打造“富硒茶”知名品牌品牌是名片,是效益,也是核心競爭力。要下決心推進品牌整合,真正讓富硒茶走出秦巴、領軍全省、邁向全國。建議安康出臺茶產業品牌整合方案,把全市茶葉統一在“安康富硒茶”品牌之下,實行“母子商標”,在生產銷售中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宣傳、統一監管。紫陽縣、平利縣要盡快統一“紫陽富硒茶”、“平利女媧茶”2大品牌。在此基礎上,推進市域兩大品牌聯盟,紫陽、漢濱、嵐皋、漢陰、石泉主打“紫陽富硒”品牌,平利、白河、鎮坪主打“平利女媧”品牌。同時,啟動注冊“安康富硒茶”著名商標,發揮公共品牌作用。要加強品牌保護,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杜絕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茶葉流入市場。要增強質量意識,從育苗到建園,從采摘到加工,從貯藏到運輸,從產品到商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要推進現代營銷,通過“走出去宣傳推介、請進來實地考察”等方式,大力開展招商營銷活動,弘揚安康茶文化,打造安康茶旅游、宣傳安康茶品牌,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打響安康生態富硒茶品牌。
3.5充分利用發展政策,為突破發展富硒茶創造優越條件
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陜南突破發展、扶貧開發、城鄉一體化、農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等項目資金用于茶產業發展,多方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扶持,大力支持市內外單位和個人來安康興辦各類富硒茶經濟實體。同時政府要加大考評力度,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把富硒茶的各項建設任務,層層細化分解到部門,落實到個人,明確責任分工,夯實工作責任,嚴格獎懲兌現,確保“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郭青.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N].安康日報,2013-07-31.
[2] 程良斌.紫陽富硒茶研究與開發[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1-72.
[3] 李華海.陜西平利現代茶業發展主要對策[J].中國茶葉,201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