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摘要:文化領導權理論是葛蘭西在研究資產階級國家社會主義革命新道路時提出的革命理論,市民社會“自愿的”同意的闡述、“有機的”知識分子的培養、陣地戰的合理運用等,構成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的主要內容。同時,文化領導權理論又具有發展性、實踐性、人本性三大鮮明的特點。在日益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下,回顧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挖掘其深層的時代價值,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葛蘭西;文化領導權;市民社會;有機知識分子;陣地戰
葛蘭西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意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他在共產國際和意大利領導革命工作時,不幸被反動當局逮捕,被判長期監禁,最終病逝于獄中。在監獄中,葛蘭西沒有停止對革命前途的思考與探索,仍寫出了大量著作。在《獄中札記》一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以“文化領導權”為核心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思想,對后世影響重大。認真研究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挖掘其豐富的當代意蘊,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的理論意蘊
(一)文化領導權的前提與基礎——市民社會“自愿的”同意
在葛蘭西筆下,文化領導權的確立不是統治階級單方面自上而下的“文化操縱”過程,而是一個在從屬階級積極參與過程中不斷獲取他們同意、認可的過程。葛蘭西提出“完整的”國家學說,主張“國家的一般概念中有應該屬于市民社會概念的某些成分”,即認為國家是披上了強制的甲胄的領導權,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體。政治社會主要是由政府、軍隊、警察、法律國家機器構成的,市民社會則是指包括教會、行會、社區、學校等不受國家支配的相對自主的社會團體。前者主要是靠帶有強制性的“統治”發揮作用,而后者的作用方式則表現在憑借市民社會主要團體積極同意而取得道德和哲學的領導,即文化領導權,屬于上層建筑。無產階級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在奪取政權之前奪取文化領導權,而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仍須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這樣才能使國家政權得到穩固。
(二)文化領導權的組織與傳播者——“有機的”知識分子
葛蘭西認為,文化領導權的獲取與鞏固離不開知識分子,特別是“有機的”知識分子的組織與傳播。在葛蘭西那里,知識分子并不單指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全民都是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又可以分為傳統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傳統知識分子是指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憑借文化的持續傳承在表面上不依附任何社會集團從而保持相對穩定地位的知識群體,但實際上總是與特定的社會集團發生聯系。有機知識分子是指與新的社會集團相聯系,鮮明地表達自己階級思想的人,具有積極性和社會干預性。值得強調的是這里的知識分子并不是廣義上單純掌握知識,具備知識分子能力的人,而是那些切實掌握了知識財富并參與領導上層建筑的人。作為統治階級的“管家”,有機知識分子的真正職能在于鮮明表達階級立場的同時,制定符合本階級需要的意識形態體系,并通過文化進行教育和傳播,從而指導和組織本階級和人民群眾,為從屬階級向領導階級轉化創造條件等。
(三)文化領導權的奪取方式——陣地戰和教育
“市民社會的上層建筑就像現代戰爭的塹壕配系,在戰爭中,猛烈的炮火有時看似可以破壞敵人的全部防御體系,其實不過損壞了它們的外部掩蔽工事,而到進軍和出擊時刻,才發現自己面臨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在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中,政治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葛蘭西認為這個有效的防御工事就是市民社會,在市民社會如此發達的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采取大規模的運動戰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長期而艱苦的陣地戰,在市民社會領域對資產階級思想陣地不斷實施“分子式入侵”,逐步從外圍攻克一個接著一個的市民社會機構(例如學校、出版社、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工會、家庭等),最終徹底瓦解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奪取資產階級的政治領導權。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知識分子教育職能的發揮是“陣地戰”開展的重要環節,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的獲得,實際上就是知識分子,特別是無產階級“有機的”知識分子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的過程。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高度重視教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而是具有普適性的,這種教育關系存在于整個市民社會,適用于每一個人同他人的關系。教育的權威來自社會的公信力,因此教育的方式不再是傳統的外部教育灌輸的被動過程,取而代之的是無產階級內部“批判性的自覺”與無產階級“有機的”知識分子外部教育塑造結合的過程,是一種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的理論特色
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是在意大利革命運動的實踐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主張通過培養無產階級“有機的”知識分子和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文化教育達到奪取文化領導權的目的。其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賦予市民社會新的內涵,體現了理論與時俱進的發展性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就是市民社會。”這表明在葛蘭西之前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市民社會是屬于經濟基礎領域的,是從經濟關系中產生的。但葛蘭西依據當時對西方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提出市民社會概念,豐富和擴大了原有市民社會的內涵,認為市民社會是從經濟關系中產生又獨立于經濟關系的,是與政治社會相并列的文化、倫理、意識形態等范疇,是介于經濟社會與政治社會之間的特殊領域。葛蘭西對市民社會概念的新觀點并不是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文明的高度成熟帶來的必然結果,是對社會現實發生變化做出的深刻反映。葛蘭西能夠根據社會現實發生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及時的做出理論概括,并賦予舊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其理論與時俱進的發展性。
(二)強調奪取文化領導權,表明了理論立足實際的實踐性
在對市民社會賦予新的內涵的基礎上,葛蘭西提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首先奪取市民社會的文化領導權。在西歐共產主義運動屢遭失敗的背景下,葛蘭西將東西方的社會結構特征加以比較,得出在市民社會基礎比較牢固的西方奪取文化領導權比獲得政治領導權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并且關于如何進行革命實踐活動,葛蘭西針對西方革命活動的實際和客觀需要提出了奪取文化領導權的具體措施和途徑,以及一整套完整的文化革命的基本策略。葛蘭西是西方共產主義運動中為數不多的,既是著名理論家,又是親身參與并領導革命活動的實踐家,他提出實踐哲學的著名觀點,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其理論既來源于實踐,又用來指導新的社會實踐,充滿了鮮明的實踐性。
(三)提出塑造“有機的”知識分子的方法,彰顯了理論以人為本的人本性
在文化領導權的組織與傳播者問題上,葛蘭西強調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分子以及對人民大眾實施理論的教育和感染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不斷提高人民中越來越廣泛的階層的智力水平,換言之,要賦予群眾中無定向分子以個性。這意味著要努力培養出一種新型的知識分子的精英,這種精英直接從群眾中產生出來,而且還同群眾保持著接觸,可以說,變成女服胸衣上的鯨骨制品”。葛蘭西認為:每一個公民都是知識分子,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知識分子都具有履行知識分子職責的能力,因此可以先培養一些精英知識分子,即“有機的”知識分子,這些“有機的”知識分子是從人民群眾中來又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知識分子,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在意識形態傳播方面的重要作用,爭取更多的從屬階級向領導階級轉變。關于爭取人民群眾文化領導權方面,葛蘭西認為對人民群眾的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外部的理論知識灌輸,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內心對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支持,只有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有機的”知識分子的理論教育相結合才能奪取并鞏固文化領導權。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更加關注人本身的發展,彰顯了理論的人本性。
三、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主義認為: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條件。無產階級政黨作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必須和無產階級的一般群眾區別開來,走在階級的前列,堅持對革命運動的領導權。那么,“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然而“革命的理論不會自動在工人階級內部產生”,需要從外部“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使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工人階級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已帶領人民走過了90多年風風雨雨的歷程。從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及時向黨內外人士和人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理論觀點,用共產主義信仰匯集共識,凝聚力量,為黨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日益激烈,西方敵對勢力向我國輸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潮,企圖顛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推翻共產黨領導的政權。一些干部群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全黨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歷史和現實都要求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今天,回顧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挖掘其深層的時代價值,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啟示。
(一)拓寬意識形態傳播領域,獲得人民群眾普遍贊同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同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能否成功,能否獲得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支持,與其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能否與人民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聯系息息相關。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而不僅僅是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因此,意識形態的傳播要重視大眾生活領域,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原則,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民群眾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從而獲取人民群眾最普遍的贊同和支持。要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社會主義主旋律,不斷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關注民生熱點,化解矛盾、消除疑慮;傾聽民眾心聲,急民眾之所急,切實解決好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當前,全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就要求意識形態傳播者要深刻闡述“中國夢”提出的時代背景、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用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團結全國各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有利條件。
(二)創新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避免僵化教條式的理論灌輸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品質。理論創新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葛蘭西看來,雖然“灌輸”是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文化領導權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并非只是知識階層外部教育“灌輸”方式,而是將無產階級內部“批判性的自覺”與無產階級“有機的”知識分子外部教育相結合的過程。列寧在強調“從外面灌輸”時也是非常注意避免教條式的硬性灌輸,他認為,脫離實際的理論說教“可以說是一文不值”,理論要為民眾所接受就必須與民眾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當前,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脫離實際、空喊口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思想傾向。這些危險傾向的出現與我們自身在意識形態宣傳上存在的問題是分不開的。因此,當前,我們在推進理論武裝工作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民眾生活領域,立足社會實際,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的,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緊緊圍繞群眾的實際需要進行,使無產階級世界觀與人民實際生活有機融合。另一方面,聯系社會環境新變化,適應時代新需要,加強對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的研究,不斷創新意識形態宣傳方式,除了繼續發揮學校、出版社等傳統媒體在意識形態宣傳過程中的作用之外,更要注意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等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宣傳方面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滲透作用。
(三)重視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培養無產階級有機的知識分子
葛蘭西認為,知識分子發揮了關鍵性的鏈接作用,特別是有機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傳達著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是統治階級文化領導權斗爭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社會呈現了利益主體多元化、訴求多樣化、沖突復雜化的特點,各種西方社會思潮不斷沖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致使部分民眾價值觀發生扭曲,表現為重利益輕道德,重個人輕集體等方面,因此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培養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顯得格外重要。一要增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向普通民眾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職責,因此,知識分子要認同主流文化,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探索和創新傳播方式和途徑,向民眾傳輸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民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二要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黨員是黨的肌體和細胞,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靠千千萬萬的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體現的。因此,黨員作為執政黨的有機知識分子,更應當增強自身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深入學習并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領導和組織能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逐步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三要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爭奪焦點已經轉移到了青年一代的身上。大學生作為年輕的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主要來源和構成,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他們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大學階段要重視意識形態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學子,同時還應真正的投入到教育實踐中,要從書本中走出來,以實踐為主導,向人民群眾傳輸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提升自己中也提高大眾的思想文化修養。
【參考文獻】
[1]葛蘭西.獄中札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潘西華.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陳坤,仲帥.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及其當代意蘊[J].理論探討,2013(0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