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蘭
加快和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現結合我縣文化工作實際,簡要總結了我縣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
一、文化發展現狀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目前,全縣有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文管所)1個。全縣22個鄉鎮先后實施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文化進村入戶等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成了鄉鎮綜合文化站22個,農家書屋312家,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312個,逐步實現了“縣有館,鄉有站,村有室”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為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年都組織開展“兩節”文化、廣場文化、送文化下鄉等多項群眾文化活動和節慶活動,豐富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先后創編了歌曲《民和情》、《魅力海東》、《民和的山水民和的人》、《天路桃花民和紅》和舞蹈《吉祥的納頓》、《鬧公公》、《黃河岸邊的土族人》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濃郁、藝術水準較高的優秀文藝作品。特別是文化內涵豐富、民族風情獨特的大型廣場舞蹈《今日桃花別樣紅》、《激情民和》、《天路桃花˙魅力民和》以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歷年春節電視文藝晚會,以其巧妙的構思、豐富的內涵、激情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廣泛贊譽。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形勢喜人。通過近幾年的不斷發掘,我縣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合理開發。自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工作以來,經過深入村社、廣泛調查,初步調查出全縣非遺資源210項,文化資源241項。經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的反復論證和評審,最終縣政府公布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1項,涵蓋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戲劇等14個門類。同時,經過篩選向海東市申報104項,海東市政府公布了《諾延審喇嘛》、《財寶神》等103項;向省級報送《諾延審喇嘛》、《財寶神》13項,其中《諾延審喇嘛》和《財寶神》已報送資料并在爭取國家級非遺項目。
(四)文化產業發展開端良好。一是全力夯實“花兒”藝術發展基礎,不斷加快“花兒”文化產業化步伐。每年定期舉辦“花兒”演唱及創作培訓班和“花兒唱計生”、“金秋花兒”歌手大獎賽等活動。搜集整理民和“花兒”曲譜100余首,現已編印完成了《民和“花兒”新編》、《民和民間小調》。投資5.3萬元,編輯出版了《民和戲曲志》和《民和情.夏秋韻廣場經典歌曲集》兩本書籍。目前,全縣從事“花兒”及相關產業的人員逐年增加,“花兒”茶藝逐步增多,“花兒”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同時成立了民和縣土族納頓協會、“花兒”協會和刺繡協會。二是著力推廣“民和平繡”傳統工藝,不斷壯大刺繡產業。依托民間傳統刺繡工藝,堅持“先易后難,先引導后規范”的原則,通過組織人員赴省外考察學習、聘請專家授課、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加快發展民族刺繡,努力將刺繡培育成具有民和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品牌。目前,全縣從事刺繡的人員有1000余人,刺繡年人均收入在400元左右。我縣選送的“民和平繡”作品先后多次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國際唐卡藝術節、工藝美術品展等一系列展會活動,擴大了影響,得到了好評。三是大力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塑文化產業。特別是民和馬場垣的玉雕。目前,從業人員達1300余人,年經營額300余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條件滯后。根據國家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800平方米—4000平方米)建設標準,我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存在面積不達標,設施設備陳舊老化等突出問題。文化館辦公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加之設施簡陋,設備不健全,給開展群眾輔導、展覽、排練帶來諸多不便。圖書館面積不足400平方米,圖書借閱室、儲藏室面積狹小,且陰暗潮濕,給正常的圖書借閱工作帶來不便。博物館面積不足1700平方米,而館藏文物達6000余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405件,國家一、二級文物93件。由于庫房、展廳面積小,文物的開發、利用、管理、維護遠遠跟不上時代步伐。
(二)文化人才緊缺。一是縣級文化專業隊伍人才奇缺,業務骨干年齡偏大,存在嚴重的文化骨干后繼乏人現象。二是由于人員進出機制不暢通,知識、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不高,知識不能及時更新,新鮮血液不能輸入,單位活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三是22個鄉鎮文化站、1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和312個“農家書屋”目前還沒有配備工作人員,所配備的設備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管理人員經費得不到落實,開展活動困難。
(三)文化產業發展難度較大。一是由于我縣發展文化產業社會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水平較低,整體實力不強,缺乏品牌產品,文化產業市場呈現小、散、差的局面。二是資金投入渠道和形式的單一,致使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少,生產總量小,舉辦大型書畫、刺繡、剪紙、民間工藝作品、攝影等活動的難度較大,嚴重制約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現有文化人才隊伍斷層明顯,民間缺少能人帶動,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缺乏既懂文化產業特性又會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推進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的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積極爭取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新建一批鄉、村級體育活動場地和文化活動室,逐步實現“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體活動場所”的目標。到2020年末,全縣22個鄉鎮312個行政村建成和實施村級文化活動室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67%的行政村建有文體活動場地。
(二)努力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充分挖掘利用我縣花兒、刺繡、剪紙、堆繪、雕刻、鐵藝制作、特色民俗飲食等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提升我縣文化品位,盡快把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鏈,為我縣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三)逐步加快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一是借助喇家遺址出土的“第一碗面”的品牌效益,建設喇家遺址餐飲一條街,展示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延伸喇家遺址文化產業鏈條。二是加快以民族服飾、刺繡、彩陶仿制、黃河奇石等為重點的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工藝品設計制作,帶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壯大。三是借助三川“納頓”、“巴依兒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喇家遺址和“大禹導河積石”、“黃河水上游”等項目相結合,組織開發獨具特色的民族娛樂節目,發展集觀光、娛樂、探險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圈,擴大和提高喇家遺址的宣傳力度和知名度。四是文化部門組織開展好七里寺、峽門、西溝等大型花兒會,旅游部門負責組織省內外旅游團隊參觀花兒會,進一步提升花兒會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